佛教一直都是以人的体验为主,而不是思辨,不论是印度佛教史还是中国佛教史都告诉我们——陷入哲理玄思,只会让佛教走向衰落。好在中国人与印度人的心性不同且非常实际,正因如此,禅宗才会诞生于中国。虽然禅是中国化的产物,但却继承了印度佛教的精华。因此,可以说禅向我们展现的是佛教的真精神。禅注重体验和实践的性质,及其对名言概念的态度,都是这种真精神的见证!
临济禅师曾说:“如果佛陀是永生不死的,那为什么他会在拘尸那罗双树林间死去?他现在又在哪里?佛陀其实和我们一样,也要遵循生死规律;如果佛陀是有神通的,那阿修罗和梵天也掌握这些神通,难道他们也是佛吗?佛陀真正不可思议的力量在于,他进入这个充满束缚的世界却不被束缚,不被形色、声音、气味、味道、感触、思维所束缚。”
义净禅师也曾提到:“你如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可见,在修行过程中,要不被任何外在或内在的观念、权威所束缚,要有追求真理、直达本心的决心和勇气。
有的人可能会问:“虽然想摆脱各种束缚,但实在放不下,怎么办?”
其实放不下的原因,无非是执念太重,而执念是人的大毛病,即使学佛也很难去除,甚至有的人越学佛执念越重。
那么,执念是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呢?这里可以简单举个小例子:你在餐桌上对伴侣说“早安”,但没听到回应,你内心开始产生动荡,觉得对方不爱你了。这种想法带来了伤痛,伤痛又带来评判,于是你就投射出一个不真实的对方,最终使彼此的链接中断。你因此也被禁锢在受限的自我中,充满沮丧、冷漠和怨恨,然后开始用佛教无常、是苦那一套来麻痹自己,从此一有不顺心的地方,采取的方式不是求证和努力解决,而是基于懒惰、胆怯又不懂变通的心理,在自己的逻辑自洽和逻辑闭环里,自导自演着属于自己的“悲剧”,甚至一演就是一辈子,而且演的越来越投入和逼真!
伤痛使人盲目,只看到自己想看的。在“人生悲剧”这出大戏里,角色经常变,但情节从来不变,总是按部就班的:发生、解读、误判、情绪、投射、自我禁锢、负面能量、附会佛言佛语……这出戏,有时是内心独白剧,有时是双人秀,当然也经常是大阵容,大制作。而刚开始时,剧情通常很单纯,却越演越复杂,时间越长,角色越多,就越搞不明白到底“孰真孰假”、“所为何来”。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其实,照我看来,也可以说,执念即地狱。你把别人想成那样,你自己就坠入地狱;如果彼此都把对方想成那样,关系就坠入地狱;如果一群人把另一群人想成那样,社会就集体坠入地狱。这些“想”,从来都不是全部真相。
而这一切的肇因,毫无例外,都是在事件发生的当下,从有人“乱想”开始的。一旦有人开始乱想,就会引发各种计较,人人拿起自己的一把尺,一本账,损益从此不可平衡。
念头一动,因果相生,纠缠激荡,共食恶果。所以才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就是要人时时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修行人讲究的“戒”和“定”,最主要的就是不要乱想,这是一切“戒”和“定”的源头。自古以来,菩萨少,凡夫多,但过去的凡夫,自作自受而已。人一旦陷入自我的思维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就业力缠身;一群人的业力纠缠,则陷入共业;身处共业之中的人,对真相既看不见,也没兴趣,即使铁证如山也不信,继续上演“罗生门”。
我们就是这样在“执念”中,把自己牢牢捆住的,这么细微、深重又无处不在的执念,可不是仅仅靠模仿僧人用餐、打坐、诵经就能去除的。禅是生活,是内在不断的突破与照见,而不是模仿!那么,你愿不愿从自己做起,让执念松动,让内心的地狱涌出金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