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世时,除了言传,更多的是身教,不但不显露神通、神迹,不搞特殊化,还亲自托钵乞食,与信众们一同打坐,生活。可在后期的传播过程中,没个几十万,想见所谓的“大修行人”一面都很难,普通大众能接触到的大多也都只是看守功德箱的“临时工”。“身教”更是想都不敢想,被“层层光环”包装下的“大师”也怕与信众们同吃同住同修,因为这样很容易“露馅”。
从未走出洞穴的人,是无法感知洞穴之外的世界的。在佛法的学习上,“身教”一旦遥不可及,“言传”就容易“失真”。而且,大多数信众对这些填鸭式的“言传”并没有深度思考能力,只是基于固有经验本能的接受和附会。这看似是走了思维的捷径,实际上,这不光是对自己不负责,永远无法触及真实,甚至很可能把自己引向歧途甚至绝路!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对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奥托夏默博士提出了U型思维理论,这套理论是他历时8年,通过访谈150位杰出人士后于1999年开创的。由于他把东方修行元素融入到现代组织中,因此在理论中,随处可见诸如内在觉知、集体沉默、感知、打开心门等字眼。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U型思维理论的四个阶段:
一、被动反应阶段:当修行者试图靠自己过去的经验来附会经典及学说,就处于习惯性思维状态,并没有如实客观的观察分析。只有我们放下过去,把心归零,学会观察,开放思维,才能进入第二个阶段;
二、改变系统阶段:虽比经验主义进了一步,但还不能彻底改变思维,还是没有发现事物的内在本质;
三、改变框架阶段:重新改变视角,由表及里,洞悉事物本质;
四、重新生成阶段:改变框架之后,我们才能重新定义,重新生成。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多数修行者都停留在前面的三个阶段,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只允许自己看到旧有的符合经教的东西,而只有进入第四层才可能实现突破。
U型思维理论,是让你停下脑子里旧有的经验,然后沉浸到现在的“场”里,观察、观察、再观察;在佛法的奉行和落实中,检验、调整,再检验、再调整……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愿我们不要只抱着“故纸堆”不放,被“文字魔”所障所迷。
U型思维虽然很有用,但要有大用,领导者必须自己“带头修”,以身作则,成为人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人生是一场长跑,在接受新认知、新事物时,切记盲目照搬,偏执教条,要在心态上保持平稳,只有保持觉察,放轻松,才会越学越智慧,而不是越学越固执呆板,如此才能跑完全程!愿我们都能活出充实、自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