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君芝 王大林
1、国内外两大宏观交易锚均预期落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还有每年8000亿元新增专项债也可用于化债,五年累计4万亿。美国总统大选结果落定,特朗普强势胜选。
2、内外主线催化之下中国资产定价流动性充裕。A股放量反弹,上证指数累计上涨5.51%,一度突破3500点,深证成指涨6.75%,创业板指涨9.32%。周二至周五A股成交额均维持在2万亿上方。31个行业全部上涨,其中计算机、国防军工、非银金融板块领涨。中债偏震荡,总体强势。10Y国债活跃券下行1.05BP至2.11%,30Y国债活跃券下行4.1BP至2.28%。
3、海外定价了一波“特朗普”主题交易。强势的美国经济数据叠加特朗普减税预期,本周美元指数强势上行至105上方;美股纳斯达克、道琼斯和标普500三大股指均大涨。美债利率高位震荡,2Y、10Y国债收益率分别为4.26%、4.30%。黄金定价地缘政治博弈降温,现货黄金出现回调,金价回落到2700美金以下。
一、本轮化债讨论,需要围绕以下五组数据展开。
千呼万唤,11月8日人大常委会终于公布新一轮化债规模。除去4+6=10万亿总化债规模之外,此次人大常委会还公布了一些关键财政数据,值得市场关注。
1、2023年末,政府口径隐性债务规模14.3万亿元。
2、2024年末,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将由29.52万亿元增加到35.52万亿元。
3、化债规模是6+4=10万亿。其中6万亿来自专项债限额增扩,分三年完成,从2024年开始,每年2万亿。4万亿是从新增专项债而来,每年0.8万亿,分五年完成,从2024年开始。
4、2029年及以后年度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
5、法定债务利率大大低于隐性债务利率,估算五年累计可节约6000亿元左右。
二、化债行情第一问,10万亿元额度够不够?
自10月12日财政部发布会明确提及“近年最大规模化债”以后,市场对本轮化债期待极高。
虽然城投有息债务并不代表需要化解的债务总规模,但面对累计10万亿(6万亿来自限额打开,4万亿来自新增专项债),也可以理解为12万亿(再加上2万亿来自棚改债务延期)化债规模,仍有不少市场观点认为本轮化债力度不足。我们该如何评估化债力度?
我们先从化债的方式方法说起。自2015年以来,中国已经尝试过非常多的化债方案,只不过这些方案多以地区经验的形式存在。有些化债方法推广到全国层面,例如中央统一债务置换(2015-2018年债务置换);有些化债止步于地方经验(例如镇江化债),甚至是阶段性地方经验,试行一段时间之后便被叫停。
总结过去诸多地方化债经验,三条规律足以概括:
第一,化债目的是为了延缓债务偿付时间,降低债务付息压力;
第二,化债方式虽然看似繁杂,归总起来就三条:中央承担债务责任(置换)、地方承担债务责任(预算内资金或者国有资产盘活来化债)、金融机构承担责任(债务展期)。
第三,化债力度是否足够,关键看化债之后地方金融能否扛过经济下行阶段对应的债务压力。
了解了化债的本质逻辑之后,我们再来评估本轮化债规模是否足够。
1、12万亿化债更多针对当下最紧迫债务。2028年之后债务如何化解,目前尚未给定论断。
2、2024年可动用化债规模是2+0.8万亿,考虑到当下已经是11月中旬,这波额度大概率会落在明年使用。所以明年实际可实用化债额度规模或在5.6万亿,2025年地方债务压力并不大。
周君芝: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曾获2023年wind第11届金牌分析师宏观第一;2023年21世纪金牌分析师宏观第四;2023年第11届choice最佳分析师宏观第三。曾于2017-2020年连续四年荣获“新财富”宏观第一名(团队核心成员),2017-2020年连续四年荣获卖方分析师“水晶球”奖第一名(团队核心成员)。
王大林: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主要覆盖中观产业经济、区域等领域,致力于经济结构研究。搭建行业研究框架,长期追踪制造业投资、制造业产能、库存周期的变化。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如何定价化债行情?——全球大类资产周观点(35)》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1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周君芝 SAC 编号:S1440524020001
王大林 SAC 编号:S1440520110002
近期热门视频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微信号:中信建投证券研究)为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信建投”)研究发展部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中信建投不因任何订阅或接收本订阅号内容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信建投的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中信建投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中信建投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报告进行的跟踪与解读,订阅者若使用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而对其中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误解。提请订阅者参阅中信建投已发布的完整证券研究报告,仔细阅读其所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
中信建投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等仅代表来源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研究观点可依据中信建投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布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中信建投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订阅号中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观点。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并非投资决策服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构成对接收本订阅号内容受众的任何投资建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根据本订阅号内容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信建投或相关作者无关。
本订阅号发布的内容仅为中信建投所有。未经中信建投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中信建投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订阅号发布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