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解决、改进、成长

文摘   2024-11-01 20:10   湖北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 👆

1、认为员工不如自己,这是管理者最容易犯的一个认知上的错误。

2、因为能力的“滞后效应”,管理者应该把40%的精力花在提升今天的业绩上,40%的精力花在提升团队能力上——提升团队能力就等于提升明天的业绩,另外20%的精力花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

3、培养员工的本质是帮助明天的自己达成更好的业绩,这是一项长久的投资。

4、下蛋,是鹅的工作;养鹅,是公司的工作。那么,如何养鹅?如何让鹅更好地下蛋?也就是如何让你的产品团队生产出更好的产品?你给鹅下任务指标,让鹅从每天下一只蛋到下两只,或者必须下双黄蛋,这样你就能赚更多钱吗?不是的,这无异于“杀鹅取卵”。

你更应该去关注鹅的状态。你的员工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你是否给了他们足够的训练?只有这些员工通过训练不断成长,他们才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这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5、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性格、爱好。约翰·霍兰德的人格-职业匹配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职业与其性格、兴趣密切相关,当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兴趣与职业相符时,更能调动其工作热情,激发自身潜力,并提高工作满意度。比如有的人心细,适合做会计;有的人活泼外向,适合做销售。所以,一个好的管理者还得有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发现员工的能力维度,然后通过调岗,让他们去做真正适合自身能力维度的事情。

6、管理者要接受,员工的能力提升是需要时间的,他们要花很多时间才能真正成长起来。成长这件事不是变魔术,它是时间的艺术。

如果你发现一个员工的成长速度与时间不成正比,或者总是没有成长,那么你必须学会亲手解雇一个员工,换上更合适的人。换人,其实就是用钱来买提升团队能力的时间。

7、一个人能获得的成长,70%是在工作中完成的,20%是在与他人的互相学习中完成的,只有10%从课程等正式学习中得来。成年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

8、“干中学”是指,员工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思考、探索和尝试改进工作的方法,这样员工通过工作本身就可以积累知识。换句话说,知识的积累有时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工作”的副产品。这种积累知识的过程,就叫作“干中学”。

9、“干中学”意味着,管理者不能让员工一直做他熟悉和擅长的事情,而要让员工走出舒适区,去做一些他不熟悉和不擅长的事情。这就需要管理者具备一种修养,他要允许员工犯错,因为只要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或者去做此前不熟悉的事情,就有可能做对,也有可能做错。管理者要把员工犯错当成是培养的成本,然后跟员工一起来解决问题,而跟员工一起解决问题本身就是培养,今后改进了工作方法就是员工获得了成长。

10、犯错、解决、改进、成长,这就是管理者对员工的培养过程。大家有没有发现,教练真正的重点并不是教,而是让员工去练。

欢迎点击在看和转发

人文会计
宣传会计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