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篇 一次做好
我跟财务同仁讲:工作跟读书是有差别的,考试不会做的可以蒙一个答案,而工作不会的时候蒙一个科目随便做进去那就惨了。
无数次,都是在这个一次把事情做好的问题上面栽了跟头。我举两个例子:
1、检查不仔细
保险公司把签名盖章涂鸦在公司这边了,老板要出国,保险公司老总去省里开会了,于是我提心吊胆的过着元旦。虽然说即使出事保单还有3个月的顺延期保费照交就是。可领导心里你就是个笨蛋,下次怎么提拔你。
2、数据对不上
一次做不对,检查难数倍。关联方求和的范围都错了,结果自然错了。明明要按审定结果去做分析,可偏偏你用的是审定前的数据,没有考虑调整因素。这给别人后,是要重做的节奏啊。
财务的素养,第一宗就是要 细心。一次做不好,可能就是个次次做不好的人了。一次把事情做好,需要的是你平时工作中养成好习惯,而且需要是专业技能、操作机巧、耐心的综合体现。做数据,记住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格子——用了别人的模板,公司名都不改过来,这个真的不是好习惯。
一次把事情做好,做到以下几点:
1、要么不做,做就需要认真
2、保持耐心,做完检查几次
3、勾稽验证,多种方式核对
02篇 积攒技能
做财务多年,你有自己的技能包么?
工作岗位就是我们的土壤,当我们离开土壤的时候,真的很难汲取到营养。当然了,经验丰富的老司机,看人家的问题,网上看一些新政策/法规,都能学到一些东西,然而,最牢固的知识,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反复操作的那些事情中来的,千锤百炼才能刻骨铭心。
有些知识,我们不用整理,逢人都能张口就来,说上几个钟头都不会有问题。但很多的事情,我们每个月才做一次,或者一年才做一次。还有我们平时遇到的一些特殊的事情的处理,讨论定案后就执行了。这些我们可以称之为知识碎片。
有些人很勤快,自己会把这些知识碎片整理出来,做成模板、文档,制度与案例,都妥善收藏着。
技能包里,还有我们要查阅的准则、税收法律法规。这些是共用资源,网上可以找到,但是一个好财务,自己是有整理的一套资料的。这是我们行走江湖的吃饭用的家伙什。
试想,你到一个新公司,老板说你把公司财务的制度先做一下,然后把采购、库存管理、销售的相关流程理顺一下,再把公司的薪酬体系重新检讨一下——工资个税和年终奖个税公式,你技能包里有么?老总说现在出纳现金日记账做的很差,有些乱,你帮她设计一个好的模板,可以做每天资金监控的,还要把日记账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另外固定资产管理也有些乱,你整理整理,按部门计提折旧,费用要准确计入到每个部门,该分到产品的要能准确分摊到产品里头。财务分析这块,原来财务做的都是表格和大段的文字说明,你做一个新的格式,增加一些图表辅以精炼的文字说明。
人道有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是一个技能包带来的高薪!
03篇 实事求是
有些事情我们不求求证,听别人说了之后转述,哪怕是原意复述,可能在高层听来会有更高层次的判断。我们转述的话,可能会立刻求证。这样的后果其实很严重:我们这么说了,那个人也这么说了。如果并非事情真实的情况,这个就变成了一件坏事,甚至是一场事故,自己经历之后,不由得感慨颇多。
以前听“实事求是”,觉得听在耳里,并未往心里仔细去领悟并践行。如今仔细想来,确实发现这是我们很多财务同仁的一个通病:相信别人的陈述而不求证。如果别人在你面前说一次慌你没有发现,那他可能经常会撒谎。事实上,工作中的事情,很多人并不会把事情原原本本讲给我们听,可能会挑一些让事情更顺利的话来说。很多时候,发现有一些疑问的时候,听别人解释之后我们就认为没有问题了,可没有书面证据的支持,时间长了,以后再要去解释这笔业务,可能我们已经忘记了当初我们当时听完解释后做出的“判断”。
习惯一旦养成,我们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就会固化,财务好说话、肯帮忙,这对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坚持要用证据说话,平时都会要求有书面的证据资料。这样业务部门的人会认为我们有原则性,会推动他们平时做事情的时候就力求凭据真实、证据充分。
当我们成了“老好人”、“烂好人”,也许我们是自断经脉,无法修为到最高境界了。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即使灵活变通,也是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进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写这些,是对我财务生涯的追忆,也是对自己的解剖与反思,希望对同仁们有参考价值。
04篇 知错就改
事务所给一些公司做审计的时候,在连续多年的审计过程中发现很奇葩的现象:第一年年报审计调整的内容,第二年年报审计的时候这些差错依然存在。这些错误虽然对报表的不会有致命的影响,可这长年存在的错误你觉得稀奇不稀奇?
我们财务一点错误都不出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专业能力的问题、因为疏忽大意、因为时间紧迫等原因,我们可能:(1)把没有对清的回款挂在预收里,后面如果你不去查,这将会成为账务垃圾,越积越多。导致跟客户对账可能都要翻出好几年的账来对,花费巨大的精力不说,往往还导致回款不及时甚至坏账。(2)发现仓库部分收发料没有及时填单或者其他原因,月末导致总账和库存结存对不上。也许财务和仓库本来没有差异,因为账务做错了而对不上不去检查原因,长期积累下来就导致完全无法核对了。
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原因还是业务的原因。不及时去检查、纠正,我们就是一个“烂财务”,最后让财务集体失色,在公司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前面说过一次把事情做对,尽量少犯错,少制造垃圾。
今天你说的是每月都要去清理垃圾,不要让垃圾堆积。
财务数据如果垃圾堆积,我们成了垃圾信息的输出者。
如果不能杜绝垃圾,我们真的很惭愧,引以为耻。
解剖自己,反思自己,照亮同仁前行路!
05篇 以点带面
遇到一个问题,思考它是偶然的现象还是系统性的风险,如果是制度流程有缺陷,会重复出现,这个时候我们财务的选择就非常重要,你是选择长期纠错,还是想正本清源实现一劳永逸。
亡羊补牢应该从丢第一只羊的时候就堵上漏洞。如果是曲突徙薪,等房子着火了,然后给救火的人颁奖表功,殊不知当初让改烟囱搬走柴火的人才是最有前瞻性的智者。我们宁愿做无名英雄,做那个曲突徙薪的人,而不要做救火的英雄。
有人说无名英雄没意思,等事情搞大了,再出来搞定才显得有本事,如果企业这样的人多了,迟早会出大问题,搞经营做管理不是走钢丝,而企业运营的风险是要能有前瞻性的去防范一些,用规范的流程制度去规避一些,最后通过人的努力和专业技能去降到最低。
这就说到了财务做事的时候,要养成这个以点带面的好习惯。
eg:
1、你发现仓库的一个单据填错了,你会不会想到要从整体的仓库单据设置、单据对应的业务、单据填写及审核的权责做全流程全方位的检讨?有人说这是没事找事,想借题发挥。其实真不是,你作为财务部门,对公司的物流都管不好,你的账的根基就没有了。
2、我们聘用了一个新人做固定资产的会计,他平时只知道资产新购、折旧计提与入账。某一天公司有一个资产报废他不会做账,我们是不是会想到对这个岗位的技能培训没有做到位?固定资产如果发生拆了重建、大修如何处理,固定资产的部门转移、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租借给别的企业使用、盘点的组织及报告、固定资产盘盈亏,作为一个岗位的人,这些业务的所有账务处理及业务的开展。如果等到遇到再学真的很耽误事情。
所以说,以点带面的习惯,会让我们在专业上不断精进,在工作中不断改善。若干年过去,好习惯会让我们专业知识更过硬,而且这些都是基于实践的真知,比书上读来的牢靠的多,人和人的差距也都是这么来的。
解剖自己,回顾财务生涯,作美芹之献!
06篇 服务意识
在公司做了快10年了,快到发工资的日子,总会有些同事遇到的时候就会热情的跟我寒暄:你们财务工资算好了吧。
在其他部门眼里,财务的职能就是算工资。我跟业务部门讲财务课程的时候总会记得提醒大家:工资是人力资源部算的,我提议,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们。于是讲台下面张生雷动。可如果咱们这唯一的工作内容都是别人干的,我们到底干什么的?有些公司领导还认为他们财务部门就是管首付款的。
2005年4月开始给新工厂建账,IT的同事拷了一个空账套,我从初始化开始,捣鼓了有20天左右,把整个ERP系统全部设置好了,整合过来的新业务,他们原来用的是金蝶,对易飞ERP一点都不熟悉,所以从采购、仓储、生产管理、研发我全都进行了培训,一个超级帐户可以从系统里从头到尾做完业务。
仓库盘点一共进行了四次,仓管员用计算机水平不高,晚上闲着没事还把EXCEL设置里的所有勾选项都取消,第二天一早发现excel表打开后菜单栏、编辑栏、行标列标啥也没有了。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模样的表页。
没法子,系统不会就教嘛,数据不准就帮他们检查、规范操作就是。半年时间,我有一半的时间呆在仓库里,2012年仓库主管退休的时候,还回忆起当年的往事。
采购、生管、仓库、市场部经常有些事情要特殊处理的,都会找我商量如何对策,《做顶尖成本会计应知应会150问》里的一些特殊业务如供应商当客户的事情,就是工作中真实的案例。
从子公司调集团后,我还会回去给业务部门做一些诸如《卖好——销售相关财税知识》、《买好——采购财税模型》、《研发人员的财税知识》、《部门主管的财税知识》、《成本分析与控制》等课程,业务部门找我问过的事情,如果有代表性,我都会做成模板给他们使用。让业务部门为了同一个问题来问财务多次,这不是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嘛,我最希望的是我们的采购和销售人员出去,在财税知识方面有优势,这样才可以在谈判中保证不吃亏。
我一直坚持者这个方向——做好服务。最近几年我在这方面付出的努力更多了。也许是自己悟到了“让别人过得更好才是自己真正的快乐”。
07篇 未雨绸缪
2005年听说要用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讨论稿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关注,记得讨论稿里还保留着预提费用和待摊费用呢。
等新准则定稿与大家见面的时候,第一时间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做了新准则下要改变的一个PPT。我跟财务主管讲,新准则变化内容需要公司内部组织财务人员培训,然后在2007年就开始用新准则。现在记忆犹新的是现金改成了库存现金,应交税金改成了应交税费,营业费用又改回了销售费用【最初也是叫销售费用,后来改成了营业费用,新准则再次改回来,所以用“又”字】,应付工资改成了应付职工薪酬。报表里把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合并在一起为营业收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嘛。预提费用取消了在其他应付款下核算,待摊费用取消后在预付账款里核算。2016年结账完成后,全司顺利的切换为新准则做账,报表也相应做了调整。这些都成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也许当时领导认为一个财务人员怎么会有心思去研究这些新东西,还做好了培训的PPT,主动要求跟财务30来人讲解。
通过这个例子,我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件事情,如果你想要在职场有更好的发展,很多时候你不只是平时做的比别人好,还要想得比别人远,对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多花一点时间去考虑——未雨绸缪。
2010年12月1日起,外资企业也要征收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而之前进口的材料,在以后出口,这部分会形成虚假的“增值”,白交17%*12%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事后,才想到如果11月30日全部拖去退关处理,12月1日再拉回来,这不是剩下许多许多的钱?事后发现时已经追悔莫及。
如果你是出色的财务人员,请每月/每周或者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来安静的思考,把你收集到的信息再细细地过一遍筛子——哪些是现在就需要检讨的,哪些在未来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你在变化面前准备不足,一定不是一个出色的财务人员。还是举例来说吧:
1、如果担心自然灾害,你是否想到了财产险?
2、如果想到切换系统的风险,你是否会更加重视,会采取那些措施去保证上线成功?
3、如果税法有重大变化,你是否要考虑新规定下企业的流转税/附加税影响大约多少?
4、如果公司的客户或者产品出现高度集中,你是否意识到了经营会有巨大的隐藏风险?
5、你是否假设过汇率如果波动5%、10%对公司贷款成本与汇兑损失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否有预案来应对这些变数?
6、你是否考虑过财务部门出现一个、两个甚至其他极端情况出现,如何解决忍受紧缺的问题?
7、你是否考虑过企业如果销售收入增长20%、50%甚至100%资金会有多大的缺口?你想过如何解决么?
早几周的台风,微信里有人发出短视频——很多东西被吹得飞起来了,有些地方车子被淹,有些路边的树倒下砸了许多的轿车。
对未来完全没有警觉和防备的人,是痴愚众生。财务应该是精明的,略带一点先知先觉,谓之为未雨绸缪,不是因为我们有神功,而是因为我们留了那么一点时间去思考未来的种种可能!
08篇 以终为始
学员提问:请问下老师,怎么突破瓶颈呢?像高企全流程,怎么才能接触呢。
金蛙:如果你是领导,别人做的资料你会怎么看做得好不好?事务所会出一份报告,那些资料是我们自己财务人员做的。从结果你就可以看得到做这个事情要准备一些什么资料,要按一些什么样的要求去做,特别是研发项目立项,那些资料要怎么做?一般都有模板,所以你是要把所有这些工作的要求标准搞清楚,然后要把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那些标准和要求搞清楚。具体怎么做,那是操作层面的事情。不要因为自己没有操作过全部,就认为自己不知道。有些人会做资料但不知道要求和标准,其实也不全明白。
转变下思维方式,把自己当这个事的第一负责人,对结果负责,就豁然开朗了。
问:材料走研发工单,其他出库单领料,这个是由实施顾问去做就行了吗?
金蛙:研发订单不叫工单,工单就要有产品入库,归集不到研发费用了。既然是研发领料,为什么不直接设置研发领料单,还用什么其他出库单呢?你是领导,花钱请人干活,就可以问他们,他们会“老实交代”的。
问:研发领料单,要领到RD嘛,这个RD,不是用工单,老师可以说下怎么走的吗吗
金蛙:RD立项只有几个,公司研发订单可能几百个。我们要把我们自己公司这几百个研发订单归集到不同的RD项目里。
不由得感叹:财务人员只相信自己做过的,没做过的一定认为自己不知道,所以也不会做领导、指挥别人去干活。这是90%以上的财务人员都如此。
假如你就是那个领导,从他们干的活里挑毛病,为了骂的理直气壮,所以你就要去了解这个工作,做好的标准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怎么样才能通得过。哪怕事务所的报告有什么毛病,你也等他揪出来,保证提交到科技局那边去的时候能通过审核。
总结一下:这段答疑里,一直在引导“以终为始”。想着把事情做成、做好应该是什么样子,需要哪些提交物,然后反过来就可以倒推出:时间线、责任人、工作任务,也就是什么人什么时间必须完成什么工作任务。要通过高新企业认证,需要哪些硬指标,这个是可以自查的,甚至有些指标是可以提前谋划的,比如总资产增长这一条,如果正好当年大额分红了,就可能导致总资产负增长,这一项得分就拿不到了。比如现在研发加计扣除对研发立项要求高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可能要求不相同,但如果我们归集在同一个RD项目下的研发项目不合理,可能会被质疑。此外研发费用明细科目归集到具体费用项目下可能也会跟研发加计扣除有相似的,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更加严格。
其实,企业经营管理何尝不是这样,我们的目标只有两个——服务好客户(以客户为中心)、把钱赚回来(实现商业成功)。如果始终盯着这两个目标,我们很多工作的思路会豁然开朗,内部相互推诿、扯皮的时候,想想这两个目标,大家的思维和行动估计都会有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