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助力降本增效“八策”

文摘   2024-10-28 19:48   中国  
高质量发展是公司的永恒主题。站在微观的角度,可以把高质量发展理解为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产出。从实际操作来看,降本增效是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方法。作为公司管理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风控工作,要结合自身职能,积极投身到降本增效活动中,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内控力量。
对降本增效中“本”与“效”,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一切有益于公司提升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因素都属于“效”;一切无助于公司提升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因素都属于“本”。在这样的涵义下,风控可在八个方面发挥降本增效的作用。

一、抓操作风险管理,降低操作风险损失,增加公司经营利润。在七大类风险中,操作风险是最直接、最显现的风险,在监管对行业的行政处罚中,操作风险损失是重要的因素。降低操作风险损失,就是增加经营利润,是最直接的“降本增效”。

一方面,要以71日开始施行《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为契机,重整公司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更加广泛和精细地使用操作风险管理三大工具,让新《办法》所构建的操作风险管理新体系,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减少操作风险损失。

另一方面,要加大合规风险管控。对基层公司而言,操作风险是其最主要的风险,表现为因内部流程、人员、系统不当而导致的损失,其中违反法律及监管规定是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合规风险是操作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住了合规风险,也就控制住了基层公司的大部分操作风险。

二、抓偿付能力管理,降低公司资本消耗,增加公司承保能力。偿付能力决定着公司承保能力,通俗地说,监管把公司偿付能力定义为“实际资本+风控能力”。也就是说,公司风控能力强,则可以节约资本;风控能力弱,则需要消耗资本。因此,提高风控能力,降低资本消耗,是风险管理助力公司“降本增效”的一种途径。

一方面,公司应在监管150%200% 的范围内,选择合理恰当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区间,保持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既符合监管政策要求、保证合理的偿付能力,又与公司业务发展规模和结构相匹配,保持资本的合理占用,做到节约资本。

另一方面,加强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建立合理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偏好体系,让风险容量与风险容忍度在在市场风险、保险风险、信用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七大类风险间,进行合理分配。争取监管对公司偿付能力综合评价有好的结果,从而节约实际资本。

三、抓内控体系建设,降低部门之间壁垒,增加公司经营效率。公司职能式组织架构,有部门内部专业技能高度集中、单项业务处理效率高的特点,但部门壁垒高筑、交流协调不畅也是管理的顽疾。显然,打通部门壁垒就是降“本”,且这将有助于提高公司整体效率,就是增“效”。

一方面,内控体系要在职能式组织架构基础上,植入流程导向的内控设计,在目标导向之下,支持跨岗位、跨部门作业活动,支持公司跨部门团队有效协作,追求整体作业的最优化,通过流程与职能的互补与协调,构建起一横一纵的和谐内控体系,以弥补职能制固有的不足。

另一方面,流程是公司经营系统的框架,流程框架的质量决定了整个公司经营系统的质量。把流程作为公司经营系统的主线,配备满足流程运作需要的资源,并构建与流程框架相匹配的资源组合方式,整个公司经营系统才能够围绕客户需求建立秩序,达到和谐与高效的目的,实现资源上节约。

四、抓三道防线建设,降低部门责任成本,增加整体防控效果。公司风险管理三道防线体系,既是监管政策的客观规范,也是公司管理的内在要求。三道防线的核心价值在于防控责任主体、边界清晰、各司其职,让公司整体风险防控效用最大化。

一方面,要对各部门、各条线、各岗位的防控作用和职责,进行明确的界定和明晰的分工,确定各部门、各条线、各岗位彼此间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让它们符合公司风险发生、流动、聚合、控制的一般规律,同时,它应当保持与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位于第二道防线上的风险管理部门,要积极承接管理层风险管理战略意图,制定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划;要在日常事务中发挥协调、督促、综合的作用,促进第一道防线上的销售、业管、财务、人力、行政等部门工作协调有序;还要与第三道防线上的内部审计衔接配合,让内审发挥确认与监督作用。

五、抓风控资源配置,降低风险成本投入,提高风险收益水平。如何均衡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入、风险与收益等关系,如何让公司价值最大化,是经营管理永恒的主题。风险管理是实现要素均衡、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手段。它把风险承受能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进行管理,能够让单位风险承受能力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一方面,公司风险承受力是稀缺资源,要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把稀缺的资源合理匹配至公司各部门、各条线、各环节,要在风险管理资源投入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寻找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投入产出效率,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保驾护航和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风险管理部门要在组织实施上动脑筋,要在人力、项目、工具之间寻找合理的配置,让各要素的边际效用最大化。要在整体风险管理与分层风险管理之间寻找合理的均衡,既要抓住风险管理重点工作,也要把一般的、面上的工作做好,让全面风险管理的效能实现最大化。

六、抓风险事前防控,降低事后损失比重增加风险防控成效。风险管理实施事前、事中、事后防控,是防控的一般规律,但受技术、方法、思想的影响,事前、事中、事后三者防控的重点和成效是不同的。显然,“防未病”一定比“治已病”的成本低、收效好。

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的融合,以金融科技改革为契机,强化信息科技对风险管理措施的赋能,整合公司内外系统、打通风险信息壁垒,提高大数据分析、风险监测等方面的信息化程度,提升风险信息捕捉及交叉验证的能力,大范围提高风险事前预警水平。

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事中、事后的风险防控工作。对于正在发生的风险事件,要按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进行处理;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要进行深刻的分析,寻找真实的原因,研究切实的改进措施,并保持“举一反三”的监督检查。

七、抓内控手册执行,降低岗位无序成本,增加个体履职效果。《内部控制手册》,是公司经营、管理、作业、操作的标准,是公司可以与客户、同行、社会交流的依据,是展示和证明公司专业性的唯一专业标识。

一方面,要强调严格执行《内部控制手册》的重要性,岗位人员实务操作必须施行“按图施工”,要把《内部控制手册》作为检查、稽核、监督、考核、奖罚岗位人员工作质量最重要的依据。通过执行内控手册展现专业素养,降低效率成本。

另一方面,风险管理部要保持对《内部控制手册》的动态关注,要随着环境、法律、市场、客户、技术等诸要素的变化,根据变化了的业务特征、业务流程、作业标准、管理模式、监管政策、人员素质、风险状态等,及时组织修订内控手册,保持内控手册的先进性、及时性、合理性、客观性。

八、抓风控文化建设,降低无知无畏意识增加风控文化力量。风险管理的根本源头,在于公司风险治理结构,在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它是风险管理的土壤,不同的类型的风险管理文化,自然产生出不同类型的风险管理“果实”。培养“内控创造价值”的风控文化,是更深层的“降本增效”。

一方面,管理者要做风险管理文化的传播者。传播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让科学的理论成为先导;要传播风险承受能力是公司稀缺资源的观念,让“公司收益/风险承受能力”最大化成为管理者的思维习惯;要传播依法经营也是生产力的合规意识,让遵章守纪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让合规经营成为各级管理者的自然选择。

另一方面,要做风险管理文化的践行者。要在风险管理战略、年度计划、工作任务、落地项目上,做到科学合理、切合实际;要在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评估、风险防范上,做到风险可控制、管理有效益;要在创新工作思路、制度、流程、方法、工具上,做到效率更提升、工作更便捷。

盈利是公司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统领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总标杆,降本增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公司重要组成部分的风险管理,要用降本增效来统筹和审视自己的具体工作,并把它作为衡量和检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尺度。


人文会计
宣传会计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