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正骨》栏目由广东省名中医林定坤教授及其团队倾力打造。
这一天,五十多岁的李阿姨,带着她的MR片子来到了骨科门诊。
半年前,她在搬家后,连着蹲了几天搞卫生,就出现了膝盖的疼痛,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半月板损伤”,MR报告显示:“内侧半月板后角Ⅱ°损伤”。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养,疼痛已经大有改善。
但是,劳累之后又会重新出现,反反复复,不堪其扰的她就又去医院做了一次检查,结果MR报告依旧显示:“内侧半月板后角Ⅱ°损伤”。
看着两张一模一样的检查报告,李阿姨不禁陷入疑惑:“治了那么久,怎么还跟原来一模一样?”
医生的回答则更让她倍感意外:
既然这个裂缝好不了,为啥案例中的李阿姨还要做治疗?做完治疗后也没那么痛了?
本期栏目,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备受大家关注的“半月板损伤”。
半月板,是位于股骨髁和胫骨之间的两块半月形的纤维软骨。
既是“填充物”,填补了股骨髁与胫骨之间的缝隙,增强膝关节在活动中的稳定性,引导股骨髁的运动;
又是“缓冲垫”,巧妙地减轻了运动过程中股骨和胫骨所受到的冲击力;
还能分泌“润滑剂”,润滑和营养关节面,减少关节面的磨损。
是膝关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半月板的损伤主要分为两类:
急性损伤
运动中的急走急停所产生的“研磨力量”容易导致半月板的急性损伤,例如踢足球时的射门、打篮球时快速过球、打羽毛球时的快速转变方向接球等。
因此,这类损伤常见于热爱运动的青年人群。
慢性损伤
随着年龄的增长,半月板也会随之变性和退化,弹性及耐磨性能都会逐渐下降,日常生活中膝关节的反复活动摩擦,尤其是经常地上下楼梯、爬山、下蹲等,都可能会引起半月板的撕裂损伤。
而这类慢性损伤则更多见于中老年人群。
疼
双手按压膝盖两侧时,某一处可能存在明显的痛点,下蹲、扭转膝盖时疼痛加剧。
肿
受伤后可能会伴随着膝盖肿胀,还可能会出现皮下淤血的情况。
卡
临床上称之为“交锁”,膝关节活动时突然像被锁住了一样出现卡顿,比如上楼梯时上到一半,膝盖弯不下,也直不起。
响
活动膝关节到某一角度时,常常出现弹响的声音。
当膝关节出现以上情况时,就高度怀疑存在“半月板损伤”的可能,建议及时就医,到医院后,医生就可以通过手诊+MR检查的方式进一步明确诊断。
划重点:
一旦损伤,难以恢复!
半月板的血供主要在边缘区域(红区),这些区域与关节囊和滑膜相连,血管较为丰富,损伤后尚有恢复的可能。
而在半月板的中间部分(白区),几乎没有血管分布,一旦这个区域受损,其自我修复的能力就几乎为零。
因此,除了红区及红白区以外,它的损伤几乎是恢复不了的。
损伤可愈合的情况:
如果刚好伤在有血管分布的边缘区域,那么恭喜你,只要给予充分的休息和一定的治疗,裂缝自己就能长好,疼痛也能得以缓解。
损伤难以愈合的情况:
但往往大部分的人,都是伤在了没有血管分布的区域,损伤程度不同,对应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相信半月板损伤过的朋友,多多少少都有听过“功能锻炼”一词,它是损伤后康复的重要一环。
在半月板损伤后,由于腿部活动的减少,很多人都会出现肌力减弱、腿部变细等肌肉萎缩的情况。
如何锻炼?
损伤后,膝盖存在明显的肿胀和疼痛的急性期,建议以静养为主,减少膝关节活动,但可以通过踝关节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肿胀。
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而后再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保持10秒钟,一屈一伸反复进行。
屈伸活动
腿部放松伸直,脚跟沿着床,一直往臀部的方向靠,将膝关节屈曲以不痛为限度,维持10-15秒,然后将膝关节伸直。
卧位伸膝
抬起腿部至足跟离床15cm,膝关节尽可能伸直,脚背勾起;维持住腿部的平衡,感受大腿处的绷紧发力,一般绷紧至腿部微微颤抖时可放下(5-10秒);而后放下休息5秒,再抬起。
直腿抬高
腿部用力伸直,脚背勾起,向上抬高至足跟离床15cm,而后缓缓放下,以双腿与床面接触不发出声音为标准;全程保持住伸直、勾脚背状态。
炎症反应完全消退,疼痛基本不发作时,可进行强度更大一些的肌肉锻炼:
1、运动选择:尽量选择游泳、骑车等膝盖撞击少的运动,偶尔进行球类运动和爬山前做好充分热身,带好护具;
2、生活注意:减少上下楼梯频次,可借力拐杖;避免久蹲、久跪、久坐、久站等;
3、控制体重:通过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保持体重,减轻膝关节的压力;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