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种呼吸道感染高发,对于心脏疾病患者,最怕的就是感染引发心衰,从而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心衰有那么可怕吗?家庭医生在管理各种急慢性心脏疾病患者时,应加强健康教育与管理,防范心衰的发生,当好冠心病患者的护心使者。
心衰危害这么大: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被称为心脏病界的“癌症”,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有资料显示,2023年因心衰住院患者超过1400万人次,占所有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18%。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占比达到74%,即人口老龄化加剧了心衰的疾病负担。
心衰的有哪些临床表现?
心衰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取决于心功能受损的程度,主要有:
呼吸困难:这是心力衰竭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会感到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气短,如上楼梯、散步甚至休息时也可能出现呼吸急促。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甚至可能在夜间躺下时感到呼吸困难,这被称为夜间呼吸困难。
疲劳和体力下降:心力衰竭患者常常感到疲惫和虚弱,即使在休息后也难以恢复精力。由于心脏无法高效泵血,身体组织的氧和营养供应不足,导致持久的疲劳感。
体液潴留:心力衰竭可能导致液体在身体组织内潴留,通常表现为水肿。这可能会导致腿部、脚踝、腹部或其他部位的肿胀。患者也可能体重急剧增加,因为体内潴留了过多的液体。
咳嗽和咳痰:患者可能会出现慢性咳嗽,也可能会有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液。这是因为肺部受到液体积聚的影响,导致咳嗽。
心悸和不规则心跳:心力衰竭患者常常感到心跳不齐、心悸或有时甚至出现胸痛。这可能是由于心脏负担加重、组织缺氧导致代偿性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引起的。
心衰是这样分级的!
心力衰竭的分级标准通常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力活动受限程度以及心脏功能状况来划分,患者应了解自己的心衰级别,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以改善生活质量。
一级(心功能Ⅰ级):患者的日常活动不受限,一般体力活动不会引起过度的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二级(心功能Ⅱ级):患者的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但在日常活动中如爬楼梯、快步走时会出现疲劳、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级(心功能Ⅲ级):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日常活动即可引起上述症状。
四级(心功能Ⅳ级):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会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症状加重。
此外,还有一个新增的级别,即终末期心衰,这需要特殊的治疗干预,如机械循环支持或心脏移植等。
这些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因素
1.感染:各种感染均可诱发心衰急性发作,是心衰急性发作的最常见诱因。
2.心肌细胞急性缺血:即急性心肌梗死。
3.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心率>100 次/分或房颤或室速);心动过缓(心跳太慢,低于患者的耐受量)。
4.其他因素:如血压控制不良,这些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因素:影响重要器官血液供应而产生危急症状;过多或过快的输注液体、钠盐过量摄入。
各种酒精、毒品、化学毒物等的接触中毒;药物治疗是心衰患者治疗的基石,患者自行调药或停药都是造成急性心衰发作的诱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外科手术或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交感神经张力增高、甲亢、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所致酮症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妊娠、围产期、严重贫血等。
心衰不可怕,家庭医生作用大!
家庭医生在管理心衰患者的时候,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健康教育,做到防重于治,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1.控制液体入量:轻、中度心衰患者一般不需限制液体摄入量;重度心衰患者每天摄入液体量控制在1500毫升-2000毫升(需要加上食物中的水分)为宜,保持每天出入量平衡。
同时注意限制盐的摄入量:轻度心衰小于5克/天;中度心衰小于2.5克/天;重度心衰小于1克/天。烹调用盐、腌制食品、一些零食中都含有不少钠盐,这些都应该算入总量中。
2.合理饮食:遵循低糖、低盐、低脂的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控制热量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以及胆固醇的摄入,避免肥胖、感染等。
3.适量运动:病情比较稳定的患者应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从低强度运动开始,比如每天运动10分钟,每周3次,逐渐增加,最后增加到每次30分钟,每周至少5次。
4.控制体重:建议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3.9 kg/m2,腰围控制在<90/85 cm(男/女)。
5.戒烟限酒:吸烟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适量饮酒、避免酗酒(中国营养协会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饮用酒精量不超过25g,成年女性每日饮用酒精量不超过15g)。
6.保证充足睡眠,做好心理调节:每天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让心脏得到有效的修整和恢复。同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7.其他措施:控制危险因素是关键,冠心病是心衰最常见的病因,因此注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和对心室重构的干预极为重要;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以减少对心肌的损害;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心衰发生风险,推荐在有心肌梗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史的患者中使用,以预防心衰;治疗房颤,延缓慢性肾脏病,适时干预心脏瓣膜病,对有心肌病家族史者进行随访都能有效降低心衰的发生率。
心衰不但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而且造成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严重者危及生命。我国心衰患者5年病死率为50%~60%,整体上与我国常见的胃癌、肠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 5 年病死率相近。
心衰的预防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医生应加强心衰高危患者的健康管理,早期识别有无发生心衰先兆,防患于未然,积极守护心脏健康。
重要声明
官方微信服务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官方网站|中国社区医师网
基层卫生|全科发展|健康科普|医防融合
基层诊疗|中医中药|项目活动|继教培训
全新改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