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冬季高发肺炎婴幼儿最易发生!防控要点来啦!

健康   健康   2024-12-16 19:38   吉林  






























冬季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尤其对婴幼儿和老年人来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原体之一,婴儿感染RSV后续出现反复喘息、气道高反应,甚至哮喘的风险增高,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据统计,每50例5岁以下全因死亡病例中,有1例为RSV所致,基于我国30个省份医院网络的研究显示,2009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0~60月龄儿童非重症和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中,RSV分别占17.8%和 21.30%,均居第1位。


基层医疗机构承担辖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全面了解RSV,正确诊疗,指导儿童家长做好科学防护,从容应对,共同护佑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RSV为何值得特别关注?


RSV全称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主要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的RNA病毒,它对5岁以下儿童较为危险,特别是婴幼儿,因为感染后可能会引发从轻微感冒到重症肺炎的各种症状。


RSV的流行病学特征要知晓!


RSV的流行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我国北方主要以冬、春季流行为主(10月至次年3月,高峰在11-12月),南北方流行有差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RSV的流行强度显著降低,疫情后,国外及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RSV夏季流行高峰。


儿童RSV感染的致病机制要掌握!


RSV感染主要累及呼吸系统,其主要机制为气道阻塞、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及随后的气道高反应。


1.炎症所致气道阻塞 炎症所致气道阻塞是RSV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机制。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上皮细胞是RSV感染的主要靶细胞。


RSV感染引起气道纤毛上皮细胞脱落,脱落的气道上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纤维素、淋巴细胞在气道中积聚引起气道阻塞。


2.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支气管及细支气管上皮可因炎性反应受损脱落,导致感觉神经末梢暴露,并释放活性物质,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3. 感染后气道高反应 婴幼儿RSV感染后易发生气道高反应,这与后期的反复喘息和哮喘的发生密切相关。


气道高反应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神经调节机制、细胞代谢组学等的改变有关。


RSV感染临床表现有这些特点!


儿童RSV感染可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不同年龄阶段的临床表现具有差异。RSV感染的潜伏期通常为2~8天,早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非常相似,但部分患者病情可能加重,特别是婴幼儿等高危人群,RSV感染的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


小于2岁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龄内婴儿:突出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病初2~4 d表现为发热、鼻塞和流涕,之后很快出现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可有呼吸费力和喂养困难等。查体可见呼气相明显延长,双肺可闻及广泛弥漫哮鸣音及湿啰音,严重时可出现发绀、鼻翼扇动、胸壁吸气性凹陷、心动过速、脱水等表现。


2岁及以上幼儿和儿童: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塞、流涕、咳嗽和声音嘶哑,可有发热;也可表现为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在成人中:RSV感染通常表现为轻微感冒,但对于免疫力低下者和老年人,感染后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呼吸道外并发症包括:心脏可表现为心肌炎(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中枢神经系统可表现为惊厥、脑病或脑炎,少见肌张力低下、尿潴留等脊髓受累表现;肝脏可表现为肝炎或肝损害。


这些人群是RSV的易感者!


虽然所有人都可能感染RSV,但以下人群特别容易受到严重影响。


1.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儿童,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


2.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脏病)的人群。


3.免疫功能低下者:如器官移植患者、癌症化疗患者等。


4.聚集性场所人群:如月子中心、幼儿园、养老院、儿科病房等易出现RSV聚集性感染。


RSV感染后发展为ALRTIs的危险因素要知晓


早产、低出生体重、年龄<6月龄、男性、有兄弟姐妹、母亲吸烟、特应性皮炎史、非母乳喂养和居住环境拥挤等 。


发生重症和危重症的高危人群:为早产儿(≤32周)、出生低体重儿、具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慢性肺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先天性心脏病、囊性纤维化、神经肌肉疾病等潜在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移植患儿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但健康儿童亦可出现重症甚至危重症临床表现。


RSV拥有这样简单高效的传播方式


RSV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通过飞沫传播到空气中,被他人吸入;接触传播:与感染者亲密接触或触碰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等,再接触眼睛、口鼻也可能感染。


如何判断是否感染RSV?


在呼吸道感染高发的冬春季,特别是当婴幼儿出现咳嗽、喘息、伴或不伴发热等症状时,都应警惕RSV感染的可能。


如果是以下情况,应尽快就医:症状持续加重,如明显喘息或呼吸急促;婴儿出现喂养困难、精神萎靡;老年人伴随原有疾病加重(如慢性咳嗽、呼吸困难)。


医生通常会根据流行季节、临床表现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核酸检测等)来确诊是否感染RSV。


感染RSV如何正确治疗?


迄今为止,全球尚无专门针对RSV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目前,对于RSV的治疗以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支持治疗包括及时补液、保持气道通畅和氧疗(以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为指导)。


RSV病毒进入人体后可导致2型免疫反应和促炎因子的释放,进而激活黏液分泌,加重气道阻塞,因此临床上常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作为对症治疗。


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如何正确氧疗?


血氧饱和度低于92%,或伴有明显呼吸困难(如吸气性三凹征阳性等)时,推荐给予氧疗,如有条件优先使用低流量加温加湿氧气吸入。


如果效果不好,推荐转为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FNC)。HFNC治疗失败时需要及时调整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如何科学预防RSV感染?


个人防护最重要! 目前,全球尚无广泛使用的RSV疫苗,因此个人防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预防RSV的关键措施包括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碰眼、口、鼻等;减少聚集,流行季减少带孩子去密闭拥挤场所等;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清洁高频接触的物品、玩具等,开窗通风;提高自身免疫力,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保护易感人群:保护婴幼儿、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就诊时科学佩戴口罩。


医院预防不可少! 与RSV感染患儿直接接触的人员均应在接触患儿前后消毒双手,如无法使用乙醇类消毒剂,应用肥皂和水洗手,并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推荐尽可能将患儿隔离于单人病房或与其他 RSV 感染者一起隔离于同一病房(集中隔离治疗),并限制将患儿转出病房。


在RSV感染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照顾 RSV 感染者的医护人员同时照顾非RSV感染患儿;医务人员应持续接受相关教育,包括 RSV 感染的症状、流行病学、诊断和传播相关知识。


对于儿童家长来说,每个呼吸道疾病流行季都让人“瑟瑟发抖”,特别是寒冷的冬季,随着气温降低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纷纷登场,儿童罹患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几率更大,除了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就是其中一种,而且最青睐5岁以下儿童,所以家庭医生应在疾病流行季大力宣传普及防控RSV的相关知识,提升家长的防控意识和水平。


同时加强全科医生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全科医生接诊RSV的能力和水平,用精湛的专业知识护佑儿童身心健康!



精彩

推荐

全科基层风采高血压糖尿病儿科用药呼吸新冠乡村医生

家庭医生| 中医政策

重要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授权。如未经允许转载或使用,将追究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编辑删除!






官方微信服务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官方网站|中国社区医师网

基层卫生全科发展|健康科普|医防融合

基层诊疗|中医中药|项目活动|继教培训

全新改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对基层医师进行全面继续医学教育及全科医学训练,完善和提高基层医师的知识结构及临床能力,关注并推动我国基层卫生服务发展,对基层医师队伍给予全面的人文关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