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患者在感冒后,或者有慢性鼻炎,会出现耳闷、耳鸣、耳痛等症状,此时当心分泌性中耳炎找上门了!哪些原因可以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治疗方法呢?本文根据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急慢性炎症性疾病。
为什么会得中耳炎?
一、西医认为有以下原因
1.咽鼓管功能不良:常见咽鼓管阻塞常,咽鼓管清洁于防御功能不良。咽鼓管阻塞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增殖体及扁桃体肥大、鼻咽肿瘤等。
2.感染:常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常见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3.变态反应:中耳具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补体功能,炎症变态反应会使咽鼓管阻塞。
4.全身疾病:免疫功能、新陈代谢紊乱也可以导致中耳炎。甲状腺功能低下,咽鼓管水肿,也会发生分泌性中耳炎。
二、中医认为有以下原因
风邪侵袭,经气不宣:风邪侵袭,循经上犯。耳窍经气不宣,出现耳胀闷等症。
痰热上犯耳窍:风热之邪,侵袭肺脏,灼津液为痰,痰热互结,上犯耳窍。
肝胆湿热,上犯耳窍:平素好食辛辣肥甘,酗酒吸烟,内生湿热,循经上犯耳窍。
痰浊闭阻耳窍:脾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或者感受湿邪,湿阻轻窍,出现耳闭之症。
气滞血瘀:久病血瘀,闭阻轻窍脉络,闭阻不通,引起耳闭之症。
以下症状提醒患中耳炎了
1.耳痛: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常有耳痛或胀痛。
2.耳胀闷感:成人常有胀闷感,堵塞感。
3.耳鸣:常有低音调简歇性耳鸣。
4.耳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会出现听力下降,甚至暴聋。
西医怎么治?
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防治感染。
抗感染治疗:罗红霉素0.15g bid po 或阿莫西林胶囊0.5g tid po ;
抗组胺药物:扑尔敏4mg tid;或者氯雷他定片 10mg qd po;
激素治疗:强的松片 10mg tid po ;
粘液稀化剂:安普索 30mg tid po ;
手术:鼓膜穿刺术抽取积液,也可以注入激素药物。
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
1.风邪侵袭,经气不宣
主症:耳胀痛,伴有听力下降、耳鸣或者耳聋;感受风寒,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清涕,咽干咽痒,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等;感受风热,伴有发热重恶寒轻,咽痛,鼻塞流黄涕或浊涕,舌淡红苔薄黄吗,脉浮数。
辨证要点:鼻塞流涕+耳胀闷、耳鸣。
风热,疏风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防风、前胡等加辛夷花、白芷通窍之品。
风寒,解表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药用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茯苓等,加苍耳子、辛夷花等通窍之品。
2.痰热上犯耳窍
主症:耳闷堵塞,听力减退,耳鸣或者耳聋。伴有咳嗽黄痰、流黄涕、便秘、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耳闷+咳嗽黄痰+舌苔黄腻
治则:清热化痰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通气散加减,药用桑白皮、葶苈子、浙贝母、黄芩、石菖蒲、辛夷花等。
3.肝胆湿热,上犯耳窍
主症:耳胀闷,耳鸣声响较大,如刮风样,口苦咽干、脾气燥、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要点:耳胀闷+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
治则:清肝泻火、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黄芩、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等,加苍耳子、石菖蒲通窍。
4.痰浊闭阻耳窍
主症:耳胀闷、听力下降,脘腹胀满,咳嗽有痰,头重如裹,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滑。
辨证要点:耳胀闷+咳嗽有痰、舌淡苔白腻
治则:燥湿化痰,健脾通窍
方药:二陈汤加减,药用陈皮、茯苓、法半夏、胆南星、白术、竹茹、石菖蒲、辛夷花等。
5.气滞血瘀,闭阻轻窍
主症:耳胀闷堵塞感,时间较长,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腰酸乏力,头晕头痛,腹胀便溏,畏寒肢冷,口燥咽干等症状较杂,舌淡红有瘀点,舌底静脉迂曲,苔白,或苔黄,脉涩等。
辨证要点:耳胀闷堵塞感+时间较长+舌有瘀点,舌底静脉迂曲。
治则:活血化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药用红花,炒桃仁,川芎,赤芍,石菖蒲等。
针刺或艾灸
选穴:听宫、耳门、听会、翳风、合谷、内关等穴位。
案例分享
患者,张XX,女,31岁,2023年10月15日首诊。
主症:2周前受凉后感冒,出现鼻塞流清涕,咽干咽燥,颈部酸痛,稍恶寒,无发热,服用感冒药(感冒清热颗粒、感康片)一周后 ,鼻塞流黄涕,时有咳嗽黄痰,无颈部酸痛,无恶寒发热,出现耳闷痛,听力下降,耳鸣。
去耳鼻喉科就诊,诊断为:1.鼻炎(急性);2.分泌性中耳炎。
检查:外耳道干净,耳膜微红,轻度凹陷,鼻黏膜有破损,水肿、鼻毛脱落。今日中医科就诊,仍流黄涕,时有黄痰咽干,无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黄,脉浮。
西医诊断:1.急性鼻炎;2.分泌性中耳炎。
中医诊断:1.鼻窒;2.耳聋。
辨证:风邪侵袭,经气不宣
主症分析:患者触冒风寒之邪,出现塞流清涕,咽干咽燥,颈部酸痛,稍恶寒。一是由于年轻,疾病容易向火向发展。二是风寒入里,日久会化热,故一周后出现鼻塞流黄涕,咳黄痰,出现肺热之证。2周后耳鸣耳闷痛,出现中耳炎。
治则:疏风清热,散邪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g 连翘12g 荆芥10g 防风10g
前胡10g 蜜紫苑10g 蜜款冬花10g 桔梗10g 陈皮10g 泽泻10g 石菖蒲10g 车前子10g
白芷10g 辛夷花10g(包煎)黄芩10g 生甘草10g
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义: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疏散风热,以散外邪,荆芥又为治疗流涕鼻塞专药;前胡、蜜紫苑、密款冬花、桔梗、陈皮理气化痰;黄芩清肺热;泽泻、车前子利湿;石菖蒲、白芷、辛夷花通窍(鼻、耳);生甘草清热解毒,又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外邪得散,里热得清;两窍得通,诸症皆除。
现代医学研究:金银花、连翘、黄芩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有利于鼻炎、中耳炎的恢复;泽泻、车前子利水,具有减轻炎性水肿的作用;生甘草具有激素样作用,减轻炎性水肿。
2023年10月21日,二诊,鼻塞流涕减轻,耳闷痛稍好转,咳嗽减轻,黄痰减少,辨证加减有10剂。
2023年11月2号,三诊,无鼻塞流涕,耳闷痛明显好转,无咳嗽,无黄痰。又5剂加减治疗。
2023年11月10号,回访,已痊愈,甚是高兴。
临证心悟
分泌性中耳炎,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
分泌性中耳炎多用石菖蒲、苍耳子、路路通、辛夷花通窍之品,减轻耳闷痛等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积水,多加用泽泻、车前子、薏苡仁、茯苓、佩兰、猪苓等化气利水,减轻水肿。
分泌性中耳炎,在治疗痰湿中要加理气之品,气行则水行;慢性中耳炎要加活血化瘀之品,如红花、丹参、赤芍、泽兰等,现代医学研究,活血化瘀,促进内耳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重要声明
官方微信服务号|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官方网站|中国社区医师网
基层卫生|全科发展|健康科普|医防融合
基层诊疗|中医中药|项目活动|继教培训
全新改版,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