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纹︱何佳燊:食指在当代新诗运动中的早期探索

2024-09-30 22:32   四川  



食指在当代新诗运动中的早期探索

何佳燊

食指早在“文革”期间就已是“地下诗”作者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并被认为是后来新诗运动的奠基人。他早期的诗风,其朦胧性还不甚鲜明,更像是新格律诗向朦胧诗的过渡阶段——讲究大致整齐统一的结构以及韵律,基本符合闻一多提出的“音乐美”和“建筑美”,具有古典主义倡导的节制感。但在意象的选取上已具备现代性,不像新月派等新诗流派那样注重画面的整体感,而是更加抽象且破碎。下面以早期作品《命运》组诗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这组诗歌的两首诗通押“e/o/uo”韵,且均为整齐的隔句押韵。两首诗可以各分为两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个假设,第三句都是“如果……的话”,其后的内容或推翻前面的假设,或更进一步抒情。


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

坏的名誉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如果事实上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在单调的海洋上终生漂泊

哪儿能找得到结实的舢板

我只有在街头四处流落

只希望敲到朋友的门前

能得到一点菲薄的施舍


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

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

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为野生的荆棘放声高歌

哪怕荆棘刺破我的心

火样的血浆火样地燃烧着

挣扎着爬进喧闹的江河——

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


第一首诗讨论了个人尊严和人的精神的问题,选取“钞票”“枷锁”“海洋”“舢板”“枯叶”“青稞”“荆棘”等意象。这是一个只讲宏大叙事,缺乏个人关怀的社会,个体在对抗命运时显示出一种无力感和漂泊无依的焦虑。即便如此,“我”也要为“荆棘”唱赞歌,哪怕因此而流血,也要让如火一般的血液腾腾燃烧。抒发了诗人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感,他称赞小人物、个体的价值,“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对抗不公且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命运怪兽面前,明知最终结局却还要跟它硬磕到底,颇有些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色彩。全诗最后一句“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将整首诗的气格推向最高处,在悲观的环境中却有昂扬向上的态度,以肉身的覆灭获得人格的保全和精神的完善,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这种向命运发起挑战的精神是所有与诗人处于同时代、具有相似境遇的青年知识分子所共有的


羞怯的微笑是醉人不伤心的美酒

绯红的面庞是丰满无核心的苹果

如果维纳斯是这样的话

我至今还未感受到爱情的焦渴

有人说酒后异常地痛苦

有人说苹果有时也苦涩

朋友,我不知道,因为

至今我还没有亲自尝过


明朗的目光是笔直走不完的路程

深沉的眼睛是躲也躲不过的灾祸

如果你是这样选择爱人的话

爱情的小船将永远荡漾在秋波

哪个愿永远在动荡之中

是水手谁不想靠岸停泊

年轻的朋友,该静下心来

认真思考,仔细斟酌


第二首诗讨论的是爱情的问题。这里诗人不再关注人生命运等深沉严肃的课题,而是聚焦于个体情感的需求,选取“美酒”“苹果”“走不完的路程”“躲不过的灾祸”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第一节强调对爱情的看法需要“亲自尝过”才知道,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第二节的五、六句反映了在海上漂泊的水手(在动荡中流浪的个体)的真实心境——如若可能,人们都想结束漂泊不定、为前途未卜而感到焦虑恐惧的生存状态。这里巧妙地呼应了第一首诗开头“愿……终生漂泊”一句,让两首诗从内部贯通起来。“对安稳的渴求”与“不愿放弃尊严而苟活”构成了一组矛盾,并被放置在身心受到压迫的社会。

古今优秀的诗人、艺术家,大多是不愿向主流舆论妥协的不甘平庸之辈,这些人的行为也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常人认为他们是“疯子”。食指后来的“疯狂”也印证了他的诗人本性。这也让他后期的诗风逐渐褪去昂扬向上的基调,转而向内探索,变得含混多义,例如这首充满生存之痛的《疯狗》。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

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

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我还不是一条疯狗,

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

为此我希望成条疯狗,

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

狗急它能跳出墙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

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

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

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


贯穿全诗的意象是“疯狗”。“狗”不同于人,它是没有自我意识和尊严的牲畜,且又不同于“鸟”“蝴蝶”这类象征自由美好的意象,“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带有负面色彩,例如“走狗”“猪狗不如”等,狗是看家护院的“奴隶”。而“疯狗”又加强了一个“疯”的程度,诗人以“疯狗”自况,用反讽的口吻陈述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处境。全诗分为四节,依然延续了齐整的结构和隔句通押一韵的节奏,而前三节甚至还运用了奇数句、偶数句各押一韵(“ou/iou”和“an/ian/uan/üan”)的交韵,不管是否有意为之,这都在客观上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二、三、四节的第一句层层递进,“我还不是一条疯狗”是陈述客观事实,在维持肉体的生存上“我”还没有窘迫到这般地步;“我还不如一条疯狗”强调在精神上忍受着压迫使“我”不能像疯狗那样放纵,只能默默隐忍,反映了精神境况的艰难;“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是“我”紧接前一小节,畅想自己若真的能变成疯狗会做什么。“毫不迟疑”“放弃……人权”直抒胸臆地揭露了“人权”作为“文明社会”的产物,对人性的规训和压迫,以及对粉饰虚伪的痛斥。而这首诗最能反映诗人伟大人格的是第二节。诗人宁愿不要肉体的安稳和舒适,顶着饥寒去“体验生存的艰难”,表明他甘愿牺牲自我去探索人类生存的困境,以实现精神的完满。

总之,作为当代新诗运动的先驱,食指的诗歌从形式上还遵循五四以来早期新诗创作的某些规范,但在意象群的创造,尤其是向内心世界幽微处的探索,对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具有启发意义。而后由北岛等人正式发起的新诗运动,通过诗体解放,将朦胧诗进一步推向形式的“破碎化”,并在不完美的社会向内探索“完满”的精神和原初的人性,让新诗走向哲学。

注释:
① 北岛认为其是“自196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人”,详见翟頔《北岛:中文是我惟一的行李》,《书城》2003年第2期;多多认为其是“70年代以来为新诗歌运动趴在地上的第一人”,详见多多《被埋葬的中国诗人(1972-1978)》,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20世纪70年代中国地下诗歌遗照》,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版;此外,亦有其他学者认为食指开创了朦胧诗的“一个小小的传统”,详见李宪瑜《食指:朦胧诗的“一个小小的传统”》,《诗探索》1998年第1辑。

② 文中的“破碎”“破碎化”等词借自北岛散文《波兰来客》中的一句“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用来概括当代新诗的形式特征:在意象选择上,多以瞬时性、隐秘的、渺小微弱的客观对应物为主,且喜欢放置于庞然巨物面前;在句式上,每一行字数不一,每一节行数不一,有时不分段;在韵律上,无明显韵脚。

艾略特在他的“非个人化理论”中认为: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脱离情感,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故越是优秀的诗人,往往越是逃避个人的情感,而是反映全人类或全社会的共同情感。

④ 福柯认为,“疯子”是社会文明压迫的产物,而癫狂者通常被认为是文明与社会体制的对立物。

⑤ 相关研究可参考:张清华《从精神分裂的方向看——食指论》,《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水》 诗 刊 出 品】

水域:火棠 王不用 李昀璐
漩涡:孟垚
浪潮:周幼安
波纹:李遂
叶子上的修行:广霖

《水》诗刊征稿启事  点击公众号中“征稿说明”
首届水诗歌奖  点击公众号中“诗歌奖”
 



水诗刊
水域,漩涡,浪潮,波纹,叶子上的修行。投稿请点击“征稿说明”,合作请点击“共同参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