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艾瓦佐夫斯基画作《ship on stormy seas》(局部)
本期封面:Nagayoshi Hideshi
栏目主持/周幼安
荣枚,04年,江西人,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在读。
叠虎*
门指向门外,雨季正叠
一枚纸老虎
你看,先是虎目
接着便是虎尾
粗壮,如同你途经的
一条夜路。走回去
星星响亮,像落地的松针
那时候你年轻、简洁
是二十年
未挥动的干戈
是见不得血的
闲暇时饮酒
插画,反弹琵琶
用珠玉喂养出
南国的好胃口
余裕流成青词时
庙堂仍是
拗口的古训
天下事,公案
伏旱的发生
在卧榻淤积成一朵
风干的睡莲
事态颠扑,如地动仪
长江,终于像
危险的花园
你知道它也在
失灵
空有一副皮革
两只虎爪
工于刺绣
却柔软得,无法抬起
无法从房梁上取剑
像旧时代的断尾
会不会
开始后悔
把它的牙齿拔掉
不去进食的话
也就没有了
进食的资格
先是虎尾
接着便是虎目
夜晚,淅沥沥的虎形
就如同山水般,长出
它是雨的
化身
是妃嫔们一整年的
泪水量
月亮也成为闪着光的
弓形虎。你牵动它
像握满吃灰的虎符
知道不能再等
满腹娇喘也化作
一阵虎啸
南风正呵动着
凉州词的一角
*开宝四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水边I
风是连着风的,水挨着水
湿在养成:触觉和听觉,虫鸣
把夜唤得嘹亮。多少年,习惯
与水结伴。盘踞于此,一张
一翕,吐纳山中雾气。日复
一日,取法自然。光阴因湿润
而多雨。你,巨人般的身体
随星宿转瞬、起伏,像一捧
温热的呼吸。时间,沦为一双
手,托举动与静、虚与空。豹
尾般轻捷。井,会无始无终地
满吗?山有山的,伐木声声
斧钺摇动,花与果轮番倒下去
年轮涨得饱满、充实。这些树
的筋脉 如同永动的运河,流
出去,又朝自身回归着。往下走
三角洲,正把这种规律,淤积成
一个循环。出于对时间和空间
的把握,它将永远踊跃下去
水边II
荷叶舟均分了全部的重量。岸,为更牢靠的江水所围困。流与不流,你都是一封信——潜入历史深暗的邮筒。竹林指认出多余的所剩:永和九年的雨,下到今天,仍会显得湿润吗?名士都没能睡够。渔网,被仕女纺成琴谱
向空山鸣掌般聒噪着。一条别致小径,无绝期地形成了。多么遥遥。通向此中,还是此外?遗民们在里面早早设宴。风声柔韧如苇蒲,绝不至引起怀疑。你急着卧冰。蓑衣,比泪痕更年轻。水,一旦被触及
必会凿出,比鲤鱼还要深的叮咬。为破除我的完璧,一串陡崖斜靠过来。从马嵬坡到飞来峰,就这样针对着。听闻子规,把孔庙喊出涌泉之恨呐,弱冠与儒冠,孰轻孰重?我尚且不知;犹念这十余年负笈,东窗与西窗一道
狭击我周遭的环宇,去走向幻灭的隽永。看春眠如此恬淡,一日日地练就水草之生长。抬起你暗室中取栗的手,便再难放下了吗?这便也很好。久谙过的孔礼,托举起你我,为世俗所洗就的浮身。月都闯进来了,雨还在下。雨还在伶仃地响
互文
对鱼汤的享用源于一个非科学不成熟想法:
腥味约等于鲜美,或者说,事物有向反方向转化的欲望
在我第二次有这个想法,并试图加以思考时,
它从后厨款款出现,率先展开在我的面前
我恼怒于它的鲁莽和心急——它的行为,甚至近乎于无礼了
(它擅自将我的想法转移为现实,使我贸然承担了思考的风险)
我与它隔着铁碗,对峙了十分钟,谁都不愿第一个开口
说真的,如果这样,我宁愿单单咀嚼白米饭——大有不食周粟的气节了
可是它也翻着白眼,舌头没有,不能吐出,但也张着嘴,维持吐出的姿态,
曳尾于汤中,不时翻动两下
带着古典主义的逍遥——这在气度方面似乎也不逊于我
我想起它在冰面被垂钓起的情形
食饵,扑腾两下,在运输车的冷气里
被铸成黑铁然后在油锅里又复活——噼啪声是它力量的体现
这几乎使我诧异,它在水里和汤里(如果它愿意的话)
都拥有相同的生命力,死亡似乎不侵扰它
想到这里,我肃然一怔,将碗从
我的一侧推到我对面的一侧
然后我说,庄子,或者别的什么,我知道你在里面
我知道你比大椿还能活,请教教我,要么你执行我,要么我删除你
我试探性地舀起一勺鱼汤,含住它,仿佛衔住一枚鱼钩
满嘴的腥味分不出是鱼腥还是血腥
我知道我将无可奈何,我知道它将在我胃里重生
毛笔叙事
最鲜艳的那根羽毛,来自于某只
皮毛油亮的鸭。刚刚在谢家
饮酒,伸手接过那束窄窄的绶带
擦擦灰,让它代替自己,躺在东床
的卧榻下酣睡。南方山水养人
河流的水袖,屏蔽了多少胡笳
兰亭呢,已由修长的竹子所造就
投壶码在脚边,麈尾扇呵动着
政治的清迈。天气晴朗时
请服下这些饵料:如果燥热
你便舞,看诸公们
旋转,如同倾倒的耳杯
锅中的墨汁,可还愿意饮?
家童们提醒,不必要把公文
写得如此入木三分
林子已经暗了,快快睡去罢
别惊扰,大将军
看见淌墨的笔,才惊觉
已经醉醒。黄麻纸伸过来
不管如何,都请留下草或楷的书
有多少吴音,呼唤你来到墨池边
请注意观察:那羽水鹤的白
正盖过满池江水的黑
选稿理由:
站在我们所能落脚的浮岛上看历史,天地悠悠,逝者如斯,上游的沙石不留情地将我们掩埋,“一串陡崖斜靠过来”,我们很快会成为新的石块。荣枚的诗从典故入手,描画风流人物细致的眉眼,以期将那些灵魂重唤到“墨池边”,不来也没关系,我们读过的就像我们吃下去的,“我知道它将在我胃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