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研究书讯|第9期

文摘   2024-09-01 07:01   浙江  

东亚研究书讯|第9期

《东亚学》第四辑

江静  主编

中国出版集团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2332-8

2024年5月

《东亚学》由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主办,秉承“立足浙江,放眼东亚,走向世界”的宗旨,坚持以文化传播为核心、以历史脉络梳理为途径,对东亚区域国别展开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

第四辑为“东亚区域国别研究特刊”,共收录16篇专题论文,3篇书评,内容涉及东亚研究、日本研究、朝鲜半岛研究、越南研究和琉球学研究,力图从政治社会、民俗文化、哲学思想等多个角度,阐发东亚作为一个区域的历史特征和现当代意义。


主编简介

江静,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兼东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日本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海外文献资料中心副主任、日本千叶大学客座教授、韩国东国大学东亚海洋文明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本历史文化、五山文学。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东亚研究

李国栋   思考人类文明史的新视角——“东亚稻作半月弧”与“西亚麦作半月弧”

郑春颖   师瑞玲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与交流

赵莹波   宋朝与日本“大藏经外交”

陈俊达   册封结衔与东亚秩序——以10至13世纪宋朝册封海外诸国为中心

[日]岭秀树(著) 郑 辉(译)  海德格尔与东亚

 

日本研究

程海芸   试论日本定型勾玉文化

林扬子   中国典故与古代日本政治——以“阿衡纷议”事件为例

尹 蕾   日本平安时代文章道家的成立——以式部大辅补任为中心

瞿 亮 陈子勇   日本明治时期楠木正成“忠君爱国”形象的建构

董 科   前近代日本天花疫情史料整理与辨析


朝鲜半岛研究

宋成有   不变与变通之间——中国修史与《三国史记》

孙炜冉   朝鲜半岛“高丽王氏”“背奈氏”移居日本研究

刘 莹   再论“气不用事”——以“返礼学”思潮为视角

 

越南研究

陈国保   越南汉喃文献整理与研究史评述

袁迪嘉   儒家思想影响下越南王朝国家族际整合探究

 

琉球学研究

[日]中村春作(著) 王 悦(译)  东亚海域交流中的琉球儒学

 

书 评

阎小妹   日本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重读《我是猫》

陈力卫   翻译铸就近代日本——《翻译与近代日本》译后记

张明杰   一位日本人眼中的中法战争——曾根俊虎《法越交兵记》述评


摘要导读


1


 东亚研究


思考人类文明史的新视角

——“东亚稻作半月弧”与“西亚麦作半月弧”


李国栋


摘 要:《稻作渔猎文明——从长江文明到弥生文化》是日本环境考古学创始人安田喜宪教授的代表作,“东亚稻作半月弧”与“西亚麦作半月弧”的设定为人类文明史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东亚稻作半月弧”以长江中下游为核心,证明该地区不仅是稻作农耕的起源地,同时也是稻作渔猎文明的发祥地。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考察,阐明苗族在湖南城头山遗址一带最早开始大规模稻作农耕,时间可以追溯到6 000年前;苗族徐氏(蚩尤后裔)最早将稻作农耕传播到日本列岛,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中期。


关键词:东亚稻作半月弧;西亚麦作半月弧;城头山遗址;苗族;徐偃王

 

李国栋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与交流


郑春颖  师瑞玲


摘 要:汉服、华夏服饰与中华服饰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彼此联系密切又有区别。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对东北亚地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各族服饰,对现存的韩服,也就是我国朝鲜族服饰、日本和服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正是这种连绵不绝的传播、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东北亚古代服饰文化的兴盛,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东北亚;传播与交流


郑春颖  长春师范大学高句丽渤海研究院

师瑞玲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宋朝与日本“大藏经外交”


赵莹波


摘 要:“大藏经”又称“一切经”,是经律论的总称。自汉译佛教经典问世以来,东亚日本、高丽等国纷纷入华求经,尤其是日本,自隋唐以来不断遣使求经。一方面,宋版大藏经雕刻出版后,日本不顾中日两国还处于无任何外交关系的政治真空状态下,甚至违反自己颁布的禁止国民出国入唐禁令,入宋求大藏经成为日本官派僧和偷渡僧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宋朝也通过日本求经和赐经的机会与日本展开了一种特殊的“大藏经外交”。


关键词:宋朝;日本;大藏经外交


赵莹波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册封结衔与东亚秩序

——以10至13世纪宋朝册封海外诸国为中心


陈俊达


摘 要:10至13世纪,宋朝在册封海外诸国首领时,继承汉唐“内臣化”册封特点,授予本朝内臣官衔,形成阶、官、勋、爵、食邑、功臣号六要素册封制度,其中“官”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检校官、宪衔与职事官,并特别继承了汉、唐以来用中国地方州郡官衔册封海外诸国国君的特点。同时宋朝对海外诸国首领还实行加册制度。册封与加册一方面体现出宋朝皇帝怀柔远人的华、夷共主身份;另一方面,体现出的根本政治意义在于明确各海外诸国对宋朝的战略价值与现实利益需要。通过结衔各要素来反映册封国地位轻重,从而实现塑造东亚秩序、为世界排序的目的。


关键词:宋朝;册封;结衔;东亚秩序


陈俊达  吉林大学文学院





 日本研究 

2


    

  试论日本定型勾玉文化  


程海芸


摘 要:八坂琼曲玉是日本“三种神器”之一,虽多以皇权的象征出现,但其中却包含着稻作民族的蛇信仰和太阳信仰。曲玉源于玦状耳饰,而玦状耳饰最早出现在中国八千多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圈,与蛇相关。八坂琼曲玉属于翡翠定型勾玉,而定型勾玉最早出现在弥生中期的九州岛北部,其基本形态仍然是玦状耳饰。定型勾玉与稻作文化的传播密切相关,在其定型过程中应该受到了长江下游春秋时期流行的蟠虺纹的影响。


关键词:八坂琼曲玉;翡翠定型勾玉;鸟蛇信仰;蟠虺纹

 

程海芸  日本广岛大学



中国典故与古代日本政治

——以“阿衡纷议”事件为例


林扬子


摘 要:古代日本通过遣隋唐使与中国进行了密切的文化交流,传入日本的“汉家之故事”成为古代日本政治实践的重要参照。“阿衡纷议”事件发生于公元9世纪末,是一场君臣之间的政争。事件中的各方均以中国典故为依据展开攻防,是这一事件区别于其他政争的显著特点。这一现象表明,古代日本贵族在长期的交流与学习之后,对中国典故的理解与应用已经达到了较为熟练的程度,并且不再满足于机械性的照搬,能够结合实际政治局势进行能动的使用。另一方面,对中国典故的本土化理解也成为界定“关白”权限的重要依据,为之后摄关政治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日本;阿衡纷议;藤原基经;太政大臣;关白


林扬子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日本平安时代文章道家的成立

——以式部大辅补任为中心


尹 蕾


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平安时代式部大辅的补任情况,对式部省的变化过程及文章道家的成立背景、原因进行了探讨。式部大辅的儒职化始于10世纪初,式部大辅没有被一个特定的家族独占,而是被文章道家的团体占据。另外,通过探讨《二中历》所列举的“儒家七家”,得出结论:文章道家的成立条件是,从文章生出身,并且连续两代以上担任文章博士或者式部大辅。对于文章道家,不只是文章博士,式部大辅的补任同样重要。在文章道家成立过程中,个人的才能自然重要,但与当权者的关系也不能轻视。式部大辅辈出的家族,在文章道的世界中占有较高地位。


关键词:平安时代;式部大辅;文章道家;儒职化


尹 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本明治时期楠木正成“忠君爱国”形象的建构


瞿 亮  陈子勇

摘 要:楠木正成是日本中世时期建武中兴、勤王倒幕的关键武将,也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象征。楠木正成原本在室町时代被贬斥为与幕府作对的“朝敌”,但经过江户时代史家、儒者和民间文学的建构,他逐渐转变为日本社会集体记忆中的“忠臣典范”。幕末时期尊攘志士对楠木正成的书写和追崇,将其塑造成一个典型的“尊皇符号”,这一形象建构在明治时期得到了接纳、继承。明治时期基于皇国史观对历史重新阐释逐渐确立了楠木正成“忠君爱国”的形象,尽管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形成的,但也不应忽视它与此前形象存在的内在连续性。官方对楠木正成的建构不仅奠定了此后直至二战结束以前楠木正成形象的基调,也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体等方式,将其所具有浓厚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的观念一并植入日本人的脑海,并在此后的侵略扩张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楠木正成;形象建构;皇国史观;军国主义;“忠君爱国”

 

瞿 亮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陈子勇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前近代日本天花疫情史料

整理与辨


董 科


摘 要:日本是世界上天花流行史料保存相对完整的国家之一,这些史料在医学史和全球史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学者们广为引用的富士川游著《日本疾病史》所收日本天花疫情史料年表存在至少17条错误,48条遗漏。


关键词:前近代日本;《日本疾病史》;天花疫情


董科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





3


朝鲜半岛研究


    

不变与变通之间

——中国修史与《三国史记》


宋成有


摘 要:《三国史记》为高丽朝翰林学士金富轼所撰述。从史观与修史体例、建国神话等撰述内容等方面来看,《三国史记》几乎原封不动地取自中国正史或典籍,可谓文化交流中的“不变”。从强调修史的自主性、自我定位、史料取舍等方面来看,《三国史记》的修史立场与取向又不同于中国正史,出现若干“变通”。换言之,《三国史记》的记述,既受到来自中国史籍的影响,也不乏高丽人修史的主体性。实际上,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有所不变与有所变化,是一种常态与普遍的现象。正是在变与不变之间,外来文化在异质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三国史记》的编纂,为此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证。


关键词:《春秋》;《史记》;金富轼;《三国史记》


宋成有  北京大学历史系



朝鲜半岛“高丽王氏”“背奈氏”移居日本研究


孙炜冉


摘 要:7世纪中叶高句丽灭亡之后,其遗民大量外流,除多数被唐迁往内地安置以外,还有少数高句丽遗民通过朝鲜半岛转道来到日本列岛。这些东渡日本的高句丽系渡来人虽然相较流入其他地区的遗民数量比重偏低,却因为得到日本朝廷的重视和优待而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保留着原有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这其中以若光为代表的“高丽王氏”和福信为代表的“背奈氏”分别成为日本“高丽郡”郡司和三位公卿,为日本大和朝廷防备虾夷、开发东国地区以及律令制改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高句丽系渡来人的历史遗存至今还保留在日本埼玉县境内,是研究高句丽遗民融入日本的重要对象,见证了古代东亚各政权之间的民族流动和文化交往。


关键词:高句丽;渡来人;高丽王氏;背奈氏;武藏国


孙炜冉  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研究院



再论“气不用事”

——以“返礼学”思潮为视角


刘 莹


摘 要:宋元明时期的朱子学常被简称为“理学”,朱子学研究也向来偏重“理”的脉络,然而纯善之理如果要落实到现实,还需要“气”的参与,因此在朱子晚年及其后学的讨论之中,“气”逐渐成为决定善恶的关键因素。朱子曾提出“气不用事”以解决在理气不离的原则之下,未发何以有善无恶的问题,但朱子并未详细说明未发之前气的存在样态,由此便给朱子后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不仅如此,“气不用事”的说法东传入朝鲜之后,在“四七之辨”以及“未发已发之辨”中均有出现,不仅成为论战双方共同认可的前提,而且在辨析的不断深化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气不用事”大体而言是通过对“气”进行限制以保证理之纯善,按照性理学的发展轨迹,这种限制大致有两个方向,一种上承朱子理本的主张,认为气始终兼具善恶,故只有理才是纯善的;另一种则遥接横渠湛一气本的主张,认为气亦有纯善的本然状态,其代表即是栗谷提出的“本然之气”。后者不仅发展出了“养气”与“治心”的工夫论主张,更预示着17 世纪礼学时代的来临,为性理学由气入礼的转型提供了形上学依据。


关键词:气不用事;朱子;黄榦;韩元震;李柬


刘 莹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越南研究 

4



    

越南汉喃文献整理与研究史评述


陈国保


摘  要:自20世纪初至今百余年来,越南汉喃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在以中国、越南、法国、日本为主要学者群体的海内外学术界的开拓和推动下,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尤其是早期一批蜚声世界的学术大家,如法国的卡迪埃尔、沙畹、伯希和、加斯帕东、马司帛洛、费琅,中国的冯承钧、陈荆和、黄轶球,日本的引田利章、松本信广、山本达郎,越南的陈文玾、陶维英、潘辉黎等,他们对越南汉喃典籍的历史文献学研究和史学研究,为后来学者开展越南汉喃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从总体上来说目前学术界对越南汉喃文献的整理研究成果无论是质还是量,都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受限于越南汉喃文献挖掘、整理、研究、刊印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古代中越关系研究的整体推进和理论探讨。


关键词:越南;汉喃文献;学术史


陈国保  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



儒家思想影响下越南王朝国家族际整合探究


袁迪嘉


摘 要:从13 世纪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越南王朝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较长的时间内主导着越南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走向。在举国尊儒的背景下,越南历代王朝国家依据儒家思想对国内各民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族际整合实践。自陈太宗时期至阮翼宗时期,越南王朝国家根据儒家民族观、文教观、政治观及宗教观的指引,积极对各民族人群及其民族聚居地实行社会改造、政治吸纳与宗教包容。尽管遭遇了一定的挑战,但越南王朝国家最终是借此促进了封建统治下各民族对越南国家中央政权的服属和认同,加快了民族间的融合进程,巩固了越南王朝国家的政治稳定,并为现代越南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儒家思想;越南;王朝国家;族际整合


袁迪嘉  四川师范大学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往期书讯

东亚研究书讯|第8期

东亚研究书讯|第7期

东亚研究书讯|第6期

东亚研究书讯|第5期

东亚研究书讯|第4期

 

编    辑|张晓舟  彭  溱

助理校对|彭伊雯

排版设计|彭伊雯


浙商大东亚研究


浙商大东亚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东亚研究院官方公众号。旨在: 扩大学术交流,助力学科建设;夯实研究基础,发挥智库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