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中观学中国化研究
项目类别:国家社科青年项目
批准号:20CZJ005
项目负责人及单位:丁建华(浙江工商大学)
进行时间:2020.09-2024.06
最终成果:《中观学中国化研究》
2
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中观学中国化指的是,中观学传入中国后,在与佛教其他思想理论相互碰撞、影响,同时与中国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从语言、表述、思维、逻辑、理论体系等方面逐渐深入、不断适应中国文化的过程,并且,也是中观学参与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中国佛教的过程。可见,中观学中国化既是印度传来的中观学不断适应、改变,参与、渗透在天台、华严、三论、禅等中国佛教理论体系中的过程;也是天台、华严、三论、禅等在逐渐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理论的过程中容受、改造中观学的过程。
鸠摩罗什作为中观学传译至中国的开创者,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确定了中观学的关键性概念——“有”和“无”,并通过“有”-“无”的结构将中观学理论核心“空”转述出来,为中国人理解中观学,乃至中观学的进一步中国化奠定了基础。罗什与慧远的理论探讨,充分反映了中国佛教最初接受中观学的情况,两人在经典判摄与关键性范畴的理解上都存在差异,可以视作印度中观学与中国佛教的第一次正面碰撞与交流。如何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用中国话把中观学讲清楚,成为了进一步推动中观学中国化的首要问题,僧肇通过不真空、物不迁、般若无知等重要命题,以及在注释《维摩诘经》过程中基于“空”的理念强调的“平等”精神,彻彻底底的将中观学思想转换成了当时的中国人能够听懂的中国话。
随着《涅槃经》的译出,《涅槃经》的研究在梁代达到了顶点,成为中国江南佛教界的中心课题,前后约一百五十年。《涅槃经》及其佛性、涅槃思想的流行,以及“中论师”、“三论师”、“大乘空人”等对“空”的错误诠释,导致中观学的理论地位迅速下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智顗与吉藏承担着进一步推动中观学中国化的历史使命。如果说融摄空有是智顗与吉藏确定的中观学中国化主要方向与动因,那么,法藏所做的理论贡献就是坚持这一基本方向并继续推动中观学中国化,“接着讲下去”,而不是“重新讲”。相较于天台、三论、华严三宗构建的佛教理论系统,禅宗高举“教外别传”,以超越语言及理论的实践取向,显示其优越性与独特性。但实际上,禅宗的理论与实践的体系的建构,同样处于中观学中国化的过程中。
从天台、华严、三论、禅四大理论体系对中观学理论的继承与改造来看:一方面,从继承的角度来看,中观学理论的核心精神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思想内核之一,任何人都无法否定“中道”在中国佛教思想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从创新性改造、发展的角度来看,以天台、三论、华严、禅四大理论体系为代表,在文化传播、转述的过程中,以极大的理论创造力将中观学理论改造成了能够适应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乃至思维逻辑。中国文化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促使形成了中观学中国化的特质。
3
学术价值
(1)首次系统全面地梳理、研究中观学中国化的议题。
(2)通过中观学中国化议题的研究,深入把握佛教中国化命题的内涵。宗教中国化是当前宗教发展的方向与宗教研究的重点,佛教中国化包含思想理论、艺术、仪轨、器物等方面,中观学作为大乘佛教两大宗之一的思想理论,是思想理论领域中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3)中观学中国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该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厘清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当前佛教承载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提供模式与机制。
4
项目负责人简介
丁建华,中国哲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级科研团队东亚佛教文化研究团队负责人,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第二批,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第五批,浙江工商大学西湖学者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拔尖人才,《中北大学学报》青年编审。从事佛学研究已逾十年,出版专著1部《近现代佛教空有之争研究》,获浙江省第二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奖,发表学术论文27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主讲省级一流课程“中国哲学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