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高校教师日本历史文化(民俗研究)高级讲习班”圆满闭幕(上)

文摘   2024-08-13 19:00   浙江  

    202484日,“第十七届中国高校教师日本历史文化(民俗研究)高级讲习班”在日本神奈川大学港未来校区成功举办。本次讲习班由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主办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承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本次讲习班有来自江苏师范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集美大学、日本神奈川大学、日本广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教师报名参加现场气氛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84日早晨,讲习班全体学员汇聚一堂。神奈川大学校长小熊诚教授、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东亚研究院院长江静教授、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委员长周星教授、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野崎浩司先生分别致辞,为本届讲习班拉开序幕。 

  开班仪式后,由神奈川大学周星教授主持,讲习班进入专家讲座环节。日本神奈川大学校长小熊诚教授以“冲绳门中的历史民俗研究”为题,以琉球的“门中”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琉球家谱所蕴含的中日文化要素。对于冲绳民俗研究,小熊教授特别强调了研究角度的多元性,要将冲绳从比较研究的客体变为主体,探寻冲绳不断将东亚各民族文化不断内化的主体性。

日本神奈川大学山本志乃教授以“旅行的民俗”为题,首先分析了旅行一词在日语中的本义及语源,梳理了从古代日本旅行文化的发展变迁,指出江户时代是日本的大众旅行文化形成发展的时期。山本教授以道中日记为视角,生动地展示了古代日本大众参拜伊势神宫路途中的制度(的组织运营)与设施(交通、食宿等),由此看出,以宗教信仰为主导的大众修行之旅兼具了旅行观光性质。

神奈川大学前田祯彦教授探讨了10世纪日本在古典国制和文化方面的发展,以及这一时期与中国史的分岐点。前田禎彦教授指出,平安时代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国制和文化,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宋朝的兴起,东亚地区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亦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在这一时期从中国的影响中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国制和文化。

神奈川大学后田多敦教授以“琉球的国家祭祀”为题,首先介绍了琉球民族信仰、琉球国家祭祀制度。琉球的国家祭祀是琉球王权的重要支撑,以最高神官“闻得大君”为首,由全国的女神官负责执行。祭祀的主要目的是祈求国王长寿和国家安宁,包括航海安全、五谷丰登等。祭祀的对象为“火神”和“御岳之神”。1879年琉球国被日本合并后,国家祭祀逐渐被解体和改造。尽管如此,国家祭祀仍然以不同的形式作为民间信仰活跃在如今的冲绳地区。

  下午的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姚琼副教授主持再度展开。神奈川大学安室知教授在其研究中专注于日本稻作文化中的水田渔捞实践。安室教授首先介绍了日本水田的地理分布,并深入探讨了水田渔捞的传统方法及其在文化和生态上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民间记录的综合分析,安室教授追溯了水田渔捞的历史脉络,并揭示了其在农业社会中的演变过程。进一步地,安室教授通过跨学科的方法论,将农业学、生态学与文化人类学相结合,对稻作与水田渔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水田文化在日本稻作体系中的核心作用,提出水田渔捞对日本农业选择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点

浙江工商大学李国栋教授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学术假说良渚古国曾在长江下游与日本列岛之间组建过一个越文化圈。李教授通过细致爬梳相关文献,并佐以出土文物以证明历史上的越文化圈对日本绳纹文化的影响。4600年前,良渚古国曾使日本古代倭人接受长江下游古越人的族群符号玉戉,在长江下游与日本列岛之间组建了一个内、外越相互认同的越文化圈日本海一侧的地区是外越的核心区;良渚古国灭亡前后,有相当数量的内越人去外越(日本地区)避难,将良渚古国的诸多技术传入日本;越文化圈在长江下游一直持续到公元前 210 年,在日本列岛一直持续到绳文晚期。

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安红老师以“苗族稻作文化中牛的文化角色和意义”为题,通过田野调查和苗族古歌及神话等多视角研究,探讨了牛在苗族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中的多重角色。研究发现,牛不仅作为耕作和运输的工具,还在仪式、葬礼、婚礼、宗教信仰、艺术娱乐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牛象征着力量、勇气、诚实、朴素、勤奋、恢复力、温柔和生命力。鼓藏祭、敲巴榔、椎牛等仪式和节日牛有神圣的地位

 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馆长王小梅老师以“贵州蜡染纹样里的宇宙生命观”为题,通过田野调查以及宗教神话学的理论分析,揭示了贵州蜡染纹样与苗族仪式、祖先崇拜、生死观和生命哲学的紧密联系。这些图案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苗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象征。贵州蜡染纹样里的神圣世界和广大族群活态传承的仪式和生死观,一直赓续着万物共同创世,万物同源共生,万物一体,万物有灵的古老宇宙生命观。


    

  专家讲座结束后,次日上午是学员们进行发表的研讨会环节。由浙江工商大学李国栋教授主持,来自不同高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就各自的研究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学员们各自呈现了丰富新颖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可谓异彩纷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唐植君副教授围绕中日兄妹神婚中的绕柱仪式展开讨论,通过三重证据法,分析田野资料、文献资料以及考古文物后得出结论:《山海经》中有关建木之描述可能是中国伏羲女娲绕柱合婚的出处,而建木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可能是日本记纪神话中“天之御柱”的原型。

广岛大学教育研究助理程海芸老师以“日本的赤色文化和太阳信仰”为题,聚焦于探讨稻作文化中赤色的象征意义。通过分析《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的相关记载,以及日本神社的鸟居、吉野里遗迹的石棺墓等处的赤色意义,以及赤铜镜的象征意义和绳文时代至古坟时代葬送仪式中使用的赤色颜料的意义,来探究稻作渔捞民族的赤信仰。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硕士生曾佳雪以“稻作视域下的日本动物崇拜”为题展开讨论。随着稻作农耕的传入,某些动物被视为稻谷神,并认为它们身上具有可以促进稻谷丰收的神奇力量。通过对蛇、鹿和鸟进行分析,研究它们在稻作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形象变化,以期为探索日本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承提供一些线索。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硕士生王文乐以“浙江和日本的盐神信仰”为题。分析乐浙江和日本饮食中的食鱼文化由此发现浙江与日本都有历史悠久的盐神信仰,表现为具像化的器皿信仰,或抽象化的人物信仰。盐神信仰源于海洋在各种祭祀仪式、或红白事等重要时刻都能看到盐神的踪迹。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姚琼副教授对日本的御灵信仰展开探讨。御灵信仰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日本社会律令制度的形成、确立和崩溃的阶段。中国古代也有对怨灵的信仰和祭祀活动,尤其与吴越地区最为盛行。姚琼副教授对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过程进行考察,重点考察日本御灵信仰对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怨灵信仰及其祭祀文化的吸收,试图明确古代御灵信仰与中国古代吴越文化之间的关联。 

江苏师范大学王丽副教授2019718日至23日对景德镇昌江区竟成镇银坑村的古法柴窑进行了调查,展示了十分详细和丰富的调查结果不仅介绍了景德镇传统瓷器生产中的烧制工序,并分析了其特点希望以此阐明支撑烧制技术、传承以及现状。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讲师叶晶晶老师以日本染付的受容为中心探讨了中日茶文化的差异。中国的青花瓷,在日本被称为染付。通过分析日本染付的纹路和使用方式可以看出青花瓷在日本的接受过程中,受到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青花瓷在日本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不仅反映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中国陶瓷技术对日本陶瓷发展的影响。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陈婧璇老师探讨了普度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受容。首先梳理了福建普度文化的历史,明确了其在与民俗仪式、地方信仰、精神生态习合的动态结构中逐渐塑造出来的文化内涵与功能意义。其次通过对历史文献、华人华侨研究、现代多媒体报道等材料,从时间轴与空间轴两个维度,考察普度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过程。普渡文化也成为华人华侨在异国他乡构筑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之一。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硕士生张贝来以“冲绳的石崇拜”为题,介绍了冲绳的石资源、探讨了石的神圣化过程、以及分析了冲绳石崇拜中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的融合。特别指出冲绳的火神和西南少数民族火塘神信仰在神体、神格、禁忌等方面的相似性。展示出冲绳本土与周边民族的石崇拜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历史,以及冲绳民俗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讲习班会议日程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下午,老师和学员们前往神奈川大学横滨校区、神奈川大学国际常民文化研究所、国际常民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和考察。神奈川大学日本常民文化研究所是涩泽敬三于1925年为收集民具、民俗物品而开始的Attic Museum。涉及民俗学、文献学、民具学、建筑史学等领域,尤其在民具研究、渔业史研究方面积淀深厚。学员们重点考察了所内古文书及书籍的整理与修复、民具的测量与整理等技能训练。

    86日至89日,讲习班的老师和学员们前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镰仓古迹、川崎市民家园,展开了为期4天的研学考察日程,亲身感受和学习日本的民俗文化,学员们纷纷感慨不虚此行,收获颇丰!

                           (撰稿 张贝来)


浙商大东亚研究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东亚研究院官方公众号。旨在: 扩大学术交流,助力学科建设;夯实研究基础,发挥智库作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