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太忙了,11月看完《好东西》原本想写点什么,没想到一直拖到现在才写。
《好东西》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三个女性的故事,中年、青年和少年,中年和青年又通过少年联结在一起。
中年和青年发生激烈冲突也是因为这个聚焦点的小姑娘。
单亲妈妈让邻居女生帮忙放学后接娃带娃,没想到邻居女生却借机让小姑娘客串了一把自己的女儿,并用此接近了职场中的炮友。
邻居女生谎言被单亲妈妈撞破后,单亲妈妈很愤怒,迁怒于邻居女生,两个原本很好的朋友,发生了激烈冲突,并因此而失和一段时间。
这其实揭露了,大城市没有老人带娃家庭的痛点。
即,谁来负责孩子的通勤?
学校肯定是不会负责的,那么就全推到了家庭身上,在没有老人相助的情况下,该怎么办?
电影中给出的是朋友相助,当然也给出了这种方式的所隐藏的风险点,只不过此处相对善意处理。
即,当朋友长期介入后,孩子就被纳入了对方的私域,孩子可能因此受到影响,甚至也可能带来风险。
毕竟,人都有N面性,就像电影中的邻居女孩,背负着种种内心的伤痕,以及生活中的无助,于是就会很自然地利用这个自己接上的小学生,演出了一场试图接近和试探炮友的闹剧。
电影以戏谑的方式,演绎了人性的真实。
这一点,小牛也曾碰到过。
曾经有一个小牛的乐器老师,当时在机构教时特别好,后来他脱离机构后,上门教课。
因为大家已经相处了较长时间了,而且这个老师给人的感受从来都是谦和内敛,敬业负责,
在机构上课时,每次都会超出时间,每次对孩子都是循循善诱。
所以,我当时就放松了警惕,让这个老师在工作日我不在的时间里,去家里给孩子上课。
然后我从小牛嘴里听到了让我大跌眼镜的故事。
首先是上课时长无法保证,迟来晚走是常事,其次,上课时态度极为恶劣,经常冲小牛咆哮,最后更恶心人的是,这个老师每次来上课都要在我们家里去解大手。
听着小牛的讲述,我都在想,这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老师吗?
后来我就暗中取证了一下,发现老师确实是在迟到早退,时间没上够,厕所也确实在用,脾气也确实在发。
后来我就找了个理由给小牛停了课。
之后我们干脆和老师退课,麻烦他退回我们之前预缴的费用,这位老师的奇葩行为就开始了,他说现在还没有收到新学员,所以无法给我们退费,等他收到新学员后,就给我们退费。
无奈,我只好等着。
大半年后某日,我看他在朋友圈炫有新学员,于是我马上问他退费事情。
他估计早忘了这个事情了,以为我就此作罢了。
没想到我来问他了,他最后不情不愿地退费,然后还说,如果我们在机构缴费的话,机构肯定就不退我们了,也就是他善心,所才退我们。
听听这都是啥话啊,有这样认知的老师,做出之前那种在我们家给小牛单独上课时的事情,也就不意外了。
此时,我才真正看清了这给老师之前伪善的嘴脸,就这么一点点小钱,他就如此图穷匕见地气急败坏了。
庆幸我发现的及时,没有让这个人祸害孩子太久。
大城市聚集了各种人,所以作为家长真是要擦亮双眼才好。
这也更坚定了我之前一直秉承的,不借助单独某个人的力量去带孩子,而是借助体系,借助公共领域来去安置孩子。
比如,借助兴趣班。
在小牛小的时候我给他报了很多兴趣班,来衔接他早放学和我晚下班之间的空档。
小学一年级时,报了射箭,届时我出费用,麻烦教练过来接上小牛去箭馆练习射箭;小学二年级则报了学校旁边的音乐机构,届时音乐机构的老师接上小牛去练钢琴、吉他和合唱;小学三年级还又加上围棋和国象,彼时是由相熟的师傅利用休息时间,将小牛送到棋院附近的餐馆,我提前给餐馆存上钱,小牛去了就可以吃饭,之后快到上课时间时,老师来接上他一起去棋院。
和把小牛托付给某一个人相比,我更倾向于将孩子置于机构和诸如餐馆等公共领域,因为这些地方有监控,有众多人帮我看着孩子,从某种程度上比私人领域多了一种制衡。
而在《好东西》中,那位单亲妈妈却把孩子托付于一个萍水相逢并不知根知底的邻居,窃以为这有些太草率和仓促了。
如果可以,还是要让孩子置身于可以有众多监督的地点才好。
比如,小牛从三年下学期开始就自己去上课外班和有时独自看医生了,学习西语和法语的时候,他甚至需要从海淀横跨几个区到朝阳。
彼时,我每次都是让他去坐公共交通,公交倒地铁,而不是给他叫车。
因为孩子如果在公共交通中,他的路径是能被监控和被很多人捕捉留意到的,要比出租相对安全一些。
我也和小牛讲了为何妈妈会让他坐公共交通,而不是去给他叫车。
因为孩子小,隐于人群中才不易被人发现他是独自一人的情况,如果叫车,那他很容易就从人群中脱离出来,反而增加了风险。
当然这些都是无奈之举,因为彼时我实在是太忙了。
不过也就此总结出了忙碌中带娃的很多经验和教训。
也正因如此,当我看到电影《好东西》中那个妈妈把孩子托付给那位相识不久的邻居时,我心里有隐忧。
怎么能在不知底细的情况下,就把一个还是陌生的人完全引入孩子的生活中呢?这也有点太心大了吧。
果然,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每个人风光的表象下,掩盖着满是蚤子的千疮百孔。
而这个小女孩就在妈妈不知道的情况下,卷入了他人华丽皮袍下的千疮百孔中,这给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或许这也是电影中那位单亲妈妈发现邻居利用女儿作假撒谎时,那么愤怒的原因之一吧。
当人家长真是很难,尤其是国内缺少社会功能性支持全靠家族带娃的情况下,作为职业女性独自带娃,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才需要我们调动自己的智慧,去为孩子尽量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
当然,这也有利于孩子的快速成长,比如,孩子在与很多人很多公共领域打交道时,会吸纳和观察,这样有利于孩子心智进一步独立和成长。
美国说是要举全村之力养育一个孩子,其实国内也一样,不过就是很多由家族承担。
而脱离家族独自带娃,则开辟出另外一条更为广阔,也更有利于孩子快速成长的路。
很感谢在小牛成长过程中,那些帮助过我们的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正因为有这么多善意的支持,所以那些之前很忙碌的日子,回忆起来才会有那么多温暖的瞬间。
比如,棋院附近那个小餐馆的老板娘,她自己也有一个和小牛年龄相仿的孩子在老家,所以她每次见到小牛都会给予孩子很多照顾;比如国象的老师,因为她女儿小时候也是因为父母忙,所以很早就独自上下学,因此国象老师看到小牛,就想起了她女儿小时候,国象老师每次都会非常尽责地在上课前接上小牛,下课后还把小牛送到地铁站才走。
这点点滴滴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想正是因为这些温暖善心的托举,才会让大城市带娃变得不那么艰难。
因此,我愿意写下这些感受,和正在其中且不依赖家族带娃的职场父母分享,希望能少一些《好东西》中那种只依靠一人的无奈。
只依赖一人,相当于集中风险,而我这样通过无数人带娃,相当于分散风险,并且还有公域的监督在其中,或许是在如今社会成体系支援还不到位时的一种权宜之计吧。
不管怎样,孩子都终将长大,就像电影中那个小女孩最后在舞台上击打出最强鼓音一般,孩子们也终将登上他们人生的舞台,书写属于他们的世界。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降低可预见的风险点,陪伴他们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