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齐邦媛 | 为往圣继绝学

文摘   教育培训   2024-12-17 14:47   北京  

叶嘉莹先生离世了,今年3月齐邦媛先生也离开了,两人为同龄人,皆为百岁老人,也皆以一己之力,奋力去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普及和弘扬,可谓为往圣继绝学,是以我将两位先生放在一起来写。


先写齐邦媛先生,我真是孤陋寡闻,如果不是今年齐先生离世时的刷屏,我其实并未闻齐先生大名。


今年3月齐先生离世后,我才去读她写的《巨流河》,读了大半,但没读完,因为对她的叙述不感兴趣。


原因很简单,这本书的视角与张岱写《夜航船》的视角非常类似,皆为当是时曾经的统治阶层的上层子弟视角下的历史。


窃以为,只能说,是一种时代的记录,也许有其历史考古价值,但我其实对这种叙述兴趣不大。


比如,崇祯年间,内忧外患,山河破碎,大明王朝即将倾覆之下的那段历史,在张岱笔下描绘的是岁月静好下,带着姬妾进练兵场,有类似于烽火戏诸侯的事情发生。


还记得当时我看得匪夷所思,心想难怪大明会亡,即将国破之际,他们竟然置若罔闻地如此寻欢作乐,张岱还作为趣事记录下来,这样的认知和视角,我确实无法苟同。


齐先生身世与张岱类似,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齐世英是国民党大员。


她家世之显赫,甚至让身为当年最为耀眼的空军飞行员之一的张大飞都不敢去靠近,甚至写下了,“这些年中,我一直告诉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则,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


“死了会害她”,这可以理解,但为什么“活着也是害她”呢?


在诀别信中,张大飞也写了原因,因为“这些年来我们走着多么不同的道路,我这些年只会升空作战,全神贯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诗书之间,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


让如此闪亮的张大飞而怯步的,除了齐邦媛本身之外,还有她的家世。张大飞知道,齐邦媛的父母不会同意,之前他们坚决不同意齐邦媛转学,就是已经表明了态度。


我之所以写出这一段,是希望表达齐邦媛先生的身世显赫,非普通人所及,因此她能接触到的资源也是战争中的普通人无法企及的。


所以她无法理解那些热血的抗日女生,甚至那些女生在她笔下成为一种病态的存在。


这样的视角,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都有由自己阶层所决定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同一段历史时光,折射在不同阶层的人眼中,是不同的模样。


就比如,惨烈的太原解放战争打响后,我妈妈眼里是食不果腹,饿到要卖儿卖女的人间地狱。


但想必在她那父亲是身为阎锡山空军司令的表哥表姐眼里,又是另一番光景吧?


我妈妈的那些表哥表姐,身着洋装,直接飞离被围困的太原城,去美国留学去了。


不同阶层视角下的同一段历史确实迥然相异。


而我确实很多时候,无法共情齐先生的视角,所以,这本《巨流河》我弃读了。


但历史也需要这样的记录,正如历史需要张岱《夜航船》的记录一样。


况且,齐先生对于中西文化间的相互传播起到过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也足以让她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再说叶嘉莹先生,叶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但我却是在前段时间才读她的书。


原因很简单,她反复对自己婚姻生活的叙述,我无法共情。


世间哪里有十全十美的姻缘,合则聚,不和则一别两宽,又何必耗了一生,然后在对方过世后却喋喋不休地控诉?


是欺负对方无法从地下爬起来对峙吗?


而且把自己的私事公之于众成为谈资,总有种把底裤晾在公共区域的感受。


对于个人感情,我可能更欣赏那种张爱玲式的处理方式。


因此,我一直没去读叶先生的作品。


前段时间读了一些,可能读的未必是其代表作,而且读得也有限,所以得出的结论或许有失偏颇。


但我确实觉得叶先生的论述中,并无新颖之处,不知为何被捧到几近圣贤的高台?


不知是否是因为,这个年代里能中规中矩去讲古诗词的老师已少之又少了的原因?


不过叶先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却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因为我也是从小在古诗词浸淫中长大。


从我儿时,妈妈把那本《千家诗》交给我开始,古诗词就开始陪伴我。


无数个艰难险阻之时、开心畅达之刻,古诗词都陪伴着我。


我曾于至暗时刻,一次次大声吟咏《正气歌》,在吟诵中,无数个先贤乘着历史长河从天而降,仿佛就伫立在我眼前,告诉我一切不过就是沧海一粟。


尤其是在我父亲重病期间,无数个不眠之夜里,我在惶然无助茫然无措之时,是《正气歌》一次次抚平我的惶恐。


好一句“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写尽了面对生死,参悟生死之后的澹然豁达。


父亲过世后,我返京后立刻来到文天祥被关押的监狱,在那仅有我和小牛的景区里,在文天祥的塑像前,我大声吟诵《正气歌》,最后在泣不成声中舒缓了紧绷了那么久的心弦。


古诗词是深深地镌刻进我血脉中的基因,所以我共情于叶先生谈起古诗词对她人生的陪伴时的悸动。


幸运的是叶先生能将这种基于个体对古诗词的热爱,广泛而有效地传递了出去,感染了更多的人。


让曾式微的古诗词,能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影响更多的人,在此方面,叶先生功不可没。


从这个角度讲,叶嘉莹先生可谓为往圣继绝学。




两位百岁老人皆已仙逝,而她们在历史长河中书写下的痕迹,也足以在岁月中温暖其他同行之人。


愿逝者安息。



打怪升级职场妈
育儿旅游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