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 BIAN!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白女” 和 “韩女” 两大今年尤为流行的标签。
一股是欧美白人女性引发的时尚、文化和生活方式现象,另一股则是韩国女性在美妆、消费以及社交文化中展现的群体性特质。不论是 “白女” 还是 “韩女”,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两股力量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的流行和蔓延,甚至还有一些 “本土化” 的融合。
当然, “白女” 和 “韩女” 不仅仅在中国受到广泛讨论和效仿,它们作为时尚和消费领域的新营销风向,也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在全球范围带动了诸多趋势和话题。其中,亦有不少应运而生的新兴品牌受到影响,而这两种消费趋势更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深入地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韩国博主 @h.yeli
“白女” 和 “韩女” 是如何 “形成” 的?
很多人不解,为何 “白女” 和 “韩女” 能在中国成为 “现象级” 的潮流和生活方式词汇?
在深度而复杂的全球化语境中,多元社群对于潮流时尚以及消费的影响不仅仅是融合或 “模糊化” 的绝对表达以及多向发展,亦有更显著的群体现象的形成。潮流和时尚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本就具备地域性和民族性,但当某种效应集聚过程中带有明显的群体属性之时,“白女” 和 “韩女” 这样的概念就开始兴起。
就如前几年风靡的各种 -Core,“白女” 和 “韩女” 也如同是一种另类而新鲜的 “微趋势” 在社交媒体中迅速地寻得认同感和差异化的平衡,也成功地在小众与主流之间获得微妙的把控。
韩国博主 @paniikim
当然,“白女” 或 “韩女” 亦是他者观照的投射,就如同是早年的 “法式”,这些概念能在社交媒体快速蔓延并收获 “外来的” 追随者亦离不开 “赋魅” 的过程——没错,也即 “祛魅” 的反面。
“赋魅” 的起始离不开朦胧的向往,也免不了一些积极的 “刻板印象”。“白女” 对于亚洲女性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她们自由鲜活,敢于发声、质疑,却不怎么内耗。社交媒体上的 “白女” 热爱运动,是瑜伽、普拉提 “推广大使”;是身体力行 “多元美” 的代表,是 Clean Beauty、 Vegan Life 的 “先行者”;他们坚持 Work-Life-Balance,自律且自信,追求 “少而精” 的生活选择。
Hailey Bieber &Rhode
“韩女” 则是另一种态度——她们对于美的追求孜孜不倦,且在观念和技术上精益求精,也热衷于从人设到妆容打造全方位的 “无瑕感”。但即便是 “全民服美役”,“韩女” 依旧不忘在生活状态和精气神上 “打造” 松弛感,也因此诞生了无数 “拍照模版” 和 “氛围感” 技巧,总能四两拨千斤地将 “平平无奇” 转化为神奇,也不失可爱和鲜活。
韩国博主 @h.yeli
“赋魅” 的成功需要明星效应以及广泛认可的堆砌。
“韩女” 能够成为营销热点离不开不同文化的交融,但重要还在于以 K-Pop 为核心的娱乐、文化和消费产业在全世界的辐射,尤其是韩国在美容和时尚趋势中的号召力,整体上也让亚裔在欧美国家拥有更多表达,甚至成为行业先锋人物。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的便利和工具化角色更是改变了 Gen-Z 的心智塑造过程,跟风和效仿不再是贬义,融入新鲜潮流趋势的过程就像是司空见惯的AI 生成,而 “微趋势” 的壮大也更充满自发性和偶然性。
Rose/Jennie
当然,“白女” 和 “韩女” 也不一定是两种群体。随着韩国娱乐文化的发展,“白女” 和 “韩女” 的交汇也十分显著,Blackpink 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四位成员或多或少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同时具备 “白女” 和 “韩女” 的部分特质,而这种鲜明的碰撞与融合某种意义上也成为 Blackpink 成为现象级女团的重要因素。
Blackpink
“白女” 和 “韩女” 如何
成为消费的 “催化剂”?
与其说“白女” 和 “韩女” 是文化概念,不如说 “白女” 和 “韩女” 是消费时代中的营销迷思。
如上文所述,“白女” 和 “韩女” 标签在社交媒体上的风靡经历了浓重的 “赋魅”,也因 Blackpink 和 The Kardashians 等明星、KOL 的影响力演变成群体性的趋势关键词,也最终在少部分热门消费品的广泛流行中 “登峰造极”,随后走向衰减或再度被改造升级,比如 “白女” 标配的 Stanley 水杯以及夸张的配件、alo Yoga 瑜伽套装、Rhode 润唇膏、SKIMS 的内衣和连衣裙;或是 Jennie 同款 Gentle Monster、近期热门的 Rose 同款 PUMA Speedcat、张元英的 “miu miu 风” 穿搭……
Jennie x Gentle Monster
Rose x Puma
相比早前的趋势,“白女” 和 “韩女” 概念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个别顶级明星的演绎之外,KOL 的多元发散也让当红产品被赋予了更多 “日常感” 和亲和力;同时 “白女” 和 “韩女” 除了时尚和消费中意义之外,也更注重在生活方式乃至工作之中的 “循环” 演绎。换而言之,“白女” 和 “韩女” 能得以获得受众广度的原因也一定程度在于它们所呈现的消费有了一种打破阶级的色彩,同时也在产品维度的不惧大众化。
Kendall Jenner
对于中小型或是初生品牌而言,对于社交媒体的仰仗不可避免,而融入 “白女” 和 “韩女” 标签或许是时下非常高效的营销方式,也更有利于瞄准目标群体。“白女” 和 “韩女” 可以说代表两种主流的消费偏好:倾向于 “白女” 的群体注重产品的质感和功能性,也关注单品的实际使用率,偏爱极简直白;偏爱 “韩女” 的群体相对更追求流行度和细节,也更在乎产品使用时的创意和个性表达。
在 “白女” 中火爆的
alo Yoga & Stanley
那么对于主流品牌或是顶级高奢品牌而言呢?品牌又该如何消化 “白女” 和 “韩女” 的标签以及相应的趋势?“白女” 和 “韩女” 无疑代表了两种需求和消费画像,顶级品牌并不可能一味地在产品和趋势上跟风,但对于受众的分析和归类亦有助于品牌对于自身的宏观把控以及营销方向的指引。
张元英 x miu miu
值得关注的是,从前几年层出不穷的-Core 到今年的“白女” 和 “韩女” ,甚至是本土社交媒体上具有些许调侃意味的 “中女”,由特定人群 “触发” 的 “微趋势” 似乎成为 “主流”。而越来越多的品牌也感受到,相对于将流行度或爆点寄托于某个特定产品,不如投身于对相应群体的关注,转换营销思路让产品在 “标签化” 中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