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这里是主编的 BIAN 。
90年代,出生于上海的艺术家倪志琪来到安特卫普,于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在安特卫普低调而自信的艺术氛围感染之下,倪志琪养成了一个 “习惯”——在 Coffee Time 去楼下的服装系串门。对于时尚的兴趣就如艺术家的表达,是自发而自然的,正如几十年后时尚与艺术的界限日渐交融的的今天,我们在深圳 WS GALLERY 無集画廊看到的倪志琪用品牌 Maison Margiela 提供的十余件白大褂所呈现的涂鸦作品,在利用 “非常规” 的材料表达情感这一件事上,倪志琪与他的校友、时装设计师 Martin Margiela 似乎有许多跨越时空的 “共识” ……
倪志琪 x Maison Margiela
WS GALLERY 無集画廊 深圳
先后两次线上和线下与倪志琪老师对话:第一次,他针对三月在深圳开展的《真空》个人展探讨了艺术创作、艺术与时尚和商业的跨界,以及个人经历和过往。第二次在上海的 WS Space,在轻松的下午茶话会的氛围中,我们不仅听到了倪志琪老师亲身介绍与画廊合作的联名餐饮内容,也在他亲和的交谈中了解了他在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故事。
在很多人看来,倪志琪是 “艺术教父” ,是为人师表、不断启发新一代艺术创作者 “开拓者”。然而,回到更日常的、生活与艺术交织地带,倪志琪更是一个自由的 “玩家” ,一个包容的叙事者。
倪志琪与 WS Space 推出的主题餐饮
“午后的西西里”
《真空》是一种最终的状态显现,
也是一种 “不受控” 的创作方式
倪志琪:《真空》 VACUUMIZE 个人展于3月8日起在深圳 WS GALLERY 無集画廊开幕。在很多人看来,倪志琪过往的诸多的作品具有朦胧的诗意,也蕴藏着抽象的哲思。自然,也有很多年轻人通过早前与 Maison Margiela 合作的白大褂作品中认识这位艺术家,他的表达又好像是张扬而戏剧性的……
我们观察到倪老师的作品有虚实、有具象与抽象、有冷静与热烈,且每一次展览的概念和命名都有着独特的诗意或是隐藏的深意。
可以聊聊这次 “VACUUMIZE” 的概念和命题上巧思吗?它除了是系列单色画的名字之外,还有其他故事或相关性吗?
这次展览的主题是《真空》,《真空》可以说是我过去五年主要延续创作的一个系列,当然这次展出的还有一些新的作品。这个系列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其中很多是用生活中的现成品做的,比如闲置面料、包装袋、垃圾袋、手工制品等我自己喜欢的。
一开始其实它不叫《真空》,后来我在创作中把材料裱在传统的亚麻布上时,上面就会有起伏,因为通过胶带把几层材料 “交织” 在一起,就像是把空气抽掉了。中间很多也是我不可把控的,所以《真空》的每件作品的边线是不可控的,而且有是有起伏的。它和传统的绘画不同,传统的单色画就是平面的,四边是直线的。
倪志琪 《真空》
WS GALLERY 無集画廊深圳
那可以理解为《真空》不仅仅是这次系列作品最终感受的形态,其实也是一种新颖的创作方式?
对的。平时我也喜欢关注时尚,对面料,艺术以外的材料很感兴趣,所以生活中的很多现成品或是与艺术无关的材料,如果我觉得质感好、色彩好,就会凭借我的个人经验去选用。
相比上海,深圳可能被很多人视为是 “新兴” 的城市,包括它的艺术氛围,而深圳也有自身的城市特点和地域优势。在深圳的 WS GALLERY 無集画廊陈列作品的过程中,倪老师有何感受?对于本次的展览又有什么特殊的期待?
深圳是一个新兴城市,今天的采访也是我第二次来深圳,第一次是上个月的考察。深圳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有活力,艺术氛围方面是一个起步阶段,包括画廊和艺术机构,当然它们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很好的现象。这次和画廊合作的展览我在选择作品时我也有特别考虑到深圳这座城市的感觉,增加了一些高明度色彩的作品,当然还有 Maison Margiela 合作的彩色的白大褂,是这个系列十几件作品的第一次展览。此外,还有我的 “真空椅”,放在了深圳最高的连廊展览,可以说意义非凡。
这个空间也挺有挑战性的,它由两个主要空间组成,近600多个平方,大空间的挑高有7米左右,其中也有一些变化和落差起伏,相比于我之前的个展还是很有挑战性。展览中,我最大的作品有近6米,还有十多件 “白大褂” 作品,对于空间而言还是很合适的。
倪志琪 《真空》
WS GALLERY 無集画廊深圳
在倪志琪看来,他的作品是他内心世界的真诚展现,是具有多面性的表达载体。人们总能在倪志琪的作品中感知到抽象和模棱两可的 “无界限” 美感,朦胧而诗意,亦可以是非常具体的,甚至是与文本结合的直接的表达,但有一种特质仿佛是相通的,即倪志琪作品中的 “有机性”。
正如倪志琪在采访中解释到,看似清冷和抽象的《真空》系列作品,其实包裹着 “抽空式” 的一种创作过程和偶发的最终状态,在完成之后,它们依旧有呼吸的不规则边缘,而那些从各种发生中获得的现成材质也在倪志琪的创作中重新 “生长”,关于材质的情感和回忆在新的时空中蔓延。
在我们的观察中可以明显地感知到倪老师对于不同材质的想象力发挥,其中亦有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 PVC、咖啡、编制包装袋等。您是如何发掘这些不同材料的 “艺术价值” 或 “叙事价值” 的?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安特卫普留学时就有收集不同材料的习惯,喜欢去发现能够打动我的现成品,每个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经历去选择。
前几年,我去朋友的雕塑工厂时,在他的废墟里面发现了几十个质感很好的垃圾袋,它们经过几个月的风吹雨淋,被风化、侵蚀的那种状态是其他艺术手段无法实现的。这是我一次偶然的发现,这批包装袋就成为了我的“宝贝” 。后来我的朋友就用新的包装袋把它们换下来送到我的工作室,中间还差点被我的保洁阿姨当作垃圾扔掉。
我去旅行的时候,在不同地方发现颜色比较特别的包装袋我也依照自己的喜好会收集起来。
所以这些传统材料之外的生活 “现成品” 是有可能突破创作维度或是创作局限,或是有可能被放置于某些情感、回忆的才有可能被您选中……
是的。
倪志琪 x Maison Margiela
WS GALLERY 無集画廊深圳
“艺术家应该跟随自己的内心”
“艺术家应该跟随自己的内心”,这原本是一个很本质的道理,但是在现代社会,物欲横流,环境飞速变化,艺术家需要 “抽离”,倾听自己的声音,重新 “观看” 自己的创作。
对于倪志琪而言,创作的起始和时间线不可能永远按部就班,创作的过程会有正常的情绪波动,会有偶然的介入因素,这或许也是 “人为因素” 的一种积极的投射。也因此,所谓的 “完成” 与 “未完成” 永远是相对的。
在本次展览的白大褂系列作品中,倪志琪在其中涂鸦了诗歌,并最终将作品命名为《会变的美丽吗?》,从 Masion Margiela 的 “制服”,到倪志琪手中的表达媒介,到观众眼中的疑问,或许它已经趋于完整,但它引起的思索却仍在延续,它们在观众心中的启发正在展开……
倪志琪 x Maison Margiela
倪志琪 x Maison Margiela
创作细节
在展览或过往作品中,我们看到倪老师有如 《真空》系列单色画这样非常清冷、朦胧感的作品,亦有利用综合材料或是类似于拼贴的方式呈现相对戏剧性或视觉冲击力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是否具有不同的创作情绪?
是有不同情绪的。比如和 Aston Martin 合作的作品叫《刺点》,它的灵感来自于 Roland Bathes 的作品,其中有谈到 “刺点”。正好与当时上海静安区垃圾分类的现实事件有了一个关联。
我的作品里一直有抽象的延续,但也会有具象的表达。我觉得人都有 “两面性”,我始终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完全的抽象艺术家,具象的和抽象的创作我可以同时进行。
这次的画展和之前重庆的不同,这次的作品里有 Maison Margiela 提供的十多件白大褂,我有在上面创作涂鸦文字和图案,颜色鲜艳。其实之前我与品牌就有过合作,其中两件白大褂作品也在他们的旗舰店展出。这次合作的白大褂创作和之前不一样,可以说更深入了,也更具体了,其中我上了浆,颜色更加丰富,其中也有诗歌内容在涂鸦里,我自己比较满意,而最终作品的名字作为《会变的美丽吗?》,我用一个提问题的方式命名,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用提问的方式命名感觉和 Margiela 的风格也是蛮契合的……您也提到过自己对于 Martin Margiela 以及 Alexander McQueen 的喜爱。这两位传奇设计师都有绝妙的想象,也非常擅于利用 “非传统的” 服装材质进行解构与重塑,可以说这是您与他们在创作和传达上的相似之处吗?
我感觉是有的。Martin Margiela 是我的校友,我觉得安特卫普也是有某种传统的。皇家艺术学院的服装系就在我们系楼下,我和当时的系主任也很熟,每天的 Coffee Time 我都会去服装系串门。曾经我甚至还有个想法,就是去安特卫普再进修一下服装,后来还是没有这个时间去实现。我还曾经特意从米兰到巴黎去看 Martin Margiela 的回顾展,还有在安特卫普的 MoMA 看了 Margiela 在爱马仕的时光……
McQueen 则是另一种天才,我的工作室有很多朋友从伦敦带回的 McQueen 的画册。川久保玲也是我喜欢的设计师,山本耀司也不错,Raf Simons……我喜欢的设计师很多,包括现在 BALENCIAGA 的设计师 Demna,他也是非常有创造力的我的一个校友……
倪志琪 x Aston Martin
《刺点》
不论是与时尚品牌、画廊空间的跨界合作,或是在与倪志琪对话中提及的新鲜事物,我们总能感受到他对于不同文化和其他领域的好奇。虽然时下创作方式变得愈发灵活,甚至可以说是松散,但对于从老牌艺术院校毕业的倪志琪而言,在接受外界冲击之时,他依旧保留着自己对于很多事物的思考,坚持着某些不变的初衷和个性。
艺术家的辩证思维不仅展现在作品的双面性之中,也流露在倪志琪本人生活点滴的哲思里。
Remake、Re-edition 等是当下流行文化以及时尚领域非常流行的创作方式。如何看待 “未完成” 与 “完成” ,以及 “再创”、“二创” 等不同状态之间的微妙界限?
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不完全是互联网时代才出现的。比如我做好了一幅画,暂时先放在边上,回头可能会想要再添加或改动,它可能是 “未完成的”,但不是我刻意追求的。
艺术家要跟随自己的内心和风格,我在创作时,我对一个作品的态度可能也会随着时间而改变。就像 Margiela 也会把自己发霉的衣服拿出来展览,(重新赋予它们一种新的意义)。
社交媒体、AI,或是最近流行的 Sora、ChatGpt 是否对您的生活或是创作观念有所冲击?
我有看到,也有自动推给我的。但是人是有情感的,程序目前还不一定具备,所以有时候是能够区分它是人创作还是程序自动生成的。比如程序模仿生成的某个大家的风格,还是能被鉴别的。
AI 或是程序生成的作品就像纽约时代广场上出来的大屏幕广告,给人感觉还是太商业了。
就像您刚才谈到 “未完成”,你可能会根据心情、生活状态偶发地去调整一个作品,可以理解为人在创作时是有阶段性的、时空性和偶然性的,中间可能会有纠结、对抗,但是AI 生成就很难模仿这种内心状态的改变。
完全正确。我自己拿出很久以前的作品时也会思考,是不是多加一笔就好了,早知道十年前就这样做了……
<<<左滑查看更多
倪志琪作品
生活与艺术的边界……
“艺术来源于生活” 是人们早已默认的事实,不过,人们似乎很少真正那么直观地 “看到” 生活成为艺术的一部分。
倪志琪有一个著名的 “头衔”,“咖啡因重度爱好者”,咖啡不不仅仅是他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是他与别人沟通交流的场景,是灵感发生的催化剂,更成为了他标志性的创作载体。
早有耳闻倪老师对于咖啡的喜爱,不仅有东海咖啡馆和苹果派的故事,还有以浓缩咖啡作为创作材料的研究……上海在社交媒体上被戏称为 “咖啡市”,不知道倪老师是不是也喜欢在上海 Citywalk 或 Coffee Run?平时喜欢去哪里买咖啡?
一般我都会在工作室或家里喝,也会买好的豆子拿回来享受,或者邀请朋友来享用。在国外旅行时,我也会去有意思的或是当地最有名的咖啡馆。上海新式的咖啡馆我也去了很多,但是也没有刻意去坐,我更喜欢在工作室喝喝咖啡、听听音乐,然后慢慢进入状态……十多年前我接受《东方早报》一个周刊栏目的采访,当时标题叫 “咖啡中的慢生活”。我从小就喝咖啡,可能就是一个重度的咖啡因爱好者,每天喝很多。
我之前还用咖啡创作,可以说是一个我的习惯,曾经甚至因为创作把咖啡机都打坏了……
咖啡相比颜料,是不是还有其他情绪价值?
很高的情绪价值,咖啡在萃取的时候就充满诱惑,而且咖啡的颜色是其他颜料几乎无法代替的。
从上海到安特卫普,再回到上海,倪志琪一直用开放而好奇的心态去认知事物,他会在线上观看巴黎时装周,会在工作室播放雷鬼音乐,会研究安特卫普和上海的建筑……而这些观照最终也显现于他的作品之上,时而如西西里的阳光明媚灿烂,时而又如安特卫普那般内敛而自信。
倪志琪工作室
倪老师应该对于安特卫普也有特殊的情愫吧?
当然,安特卫普对我很重要……
出生于上海,后在安特卫普进修和生活,先后在两大 “时尚之都” 生活是什么样的体验?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出生在上海——尽管我的祖籍在浙江,之前还在上海美术大学当老师,但当我出国的时候我发现没有想象中那样大的差别,适应地非常好。当时和现在不一样,那个年代出国还是不容易的,国内外的生活的质量和要求差别还是挺大的,但是从环境而言,我还是很适应的,因为我从小就很喜欢吃西餐,八、九十年代就和我妈妈在咖啡馆喝咖啡了。那时上海还没有几家咖啡馆,外滩和领馆区的建筑还很西式……
安特卫普影响我的还是理念上的,尤其是当代艺术的理念,确实打开我的思路和边界。当时我已经当老师了,但发现教学理念还是有一定的不同的,不过皇家艺术学院的氛围很好,低调内敛,但又充满自信。安特卫普的中世纪建筑保存得特别好,是我到过城市中保存得特别好的,而且旧的与新的规划得非常完美。就像我这次合作的画廊 WS GALLERY 無集画廊,它也是一个新与旧结合得很好的空间,这是很难的,需要设计师有非常好的修养和规划能力。
音乐、文学、时尚或电影都是倪老师时常提及的内容,可以为我们分享一下近期觉得不错的内容吗?
我对音乐也很感兴趣,音乐影响了我的创作情绪。每一段音乐都是一个人独特的回忆,也会融入到我的色彩中。我的《真空》系列作品中也有不同的记忆,比如巴黎的记忆,会马上关联到巴黎的一段音乐和情节;西西里的民谣就让我想起西西里的阳光;当我需要创作刺激、明亮一些的作品时也会听一些雷鬼音乐。雷鬼音乐从我在安特卫普时就开始听了,很多经典的唱片我会收藏,放在工作室里至今我还会拿出来听一听……传统的音乐我听得比较少,摇滚、现代的我听得更多。音乐可以一边听一边做很多事,不影响我的时间,阅读可能还需要我分散精力和时间。
电影方面,《迷墙》我看了很多遍,它可以激发我的创作欲望,有时候在现代物欲感很强烈的社会里会受到诱惑,一些 “嗅觉” 会丧失……
不管是音乐、电影还是艺术,或是去了解一个时尚作品,他们的沟通和传达作用,以及与人类情感的链接作用很多都是相通的。正如你所说,它可以是某种能力,比如 “嗅觉” 的重拾。
是的。时尚也是我日常会关注的内容。近期巴黎时装周我一直都有关注,我感兴趣的品牌我都会看直播。一些秀场我也会特别关注,比如前几年的 Rick Owens。
原本人们认为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和启迪时常隐藏在他们的作品中。不过,当时代改变,当所有人拥有更丰富的输入和输出媒介,艺术家作为传播者,他们与受众的沟通也变得多向互通。正如 WS GALLERY 無集画廊在本次对话中提及,在倪志琪个人展期间,多领域跨界的艺术文化机构 WS GALLERY 無集画廊还与艺术家合作在上海和深圳推出了餐饮、酒饮、下午茶等内容的联名,希望大家可以更近距离地和倪老师的作品产生连接。
毋庸置疑,在商业化的时代,人们接触和感受艺术的方式看似变得轻而易举,但艺术的 “常态化” 主旨或许应该在于适当保留隔阂,消除边界,让更多人可以用 “平常心” 去理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去自由地产生共鸣,而同时身为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的倪志琪已经在展览和联名活动中带来了全新的尝试。
倪志琪 x Maison Margiela
WS GALLERY 無集画廊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