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Lee、Peter Do 和 Phoebe Philo 相继 “哑火” ?

时尚   2024-11-24 20:01   四川  




大家好,这里是 BIAN!


在为品牌贡献了三个系列之后,Peter Do 在 Helmut Lang 草草收场,在业内看来,这几乎是黯然离职。


对于这样的结果,大多数人都不意外。虽然 Peter Do 与 Helmut Lang 在风格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从本人的个性和能力来看,Do 与 Helmut Lang 或许并无法相互成就……



Peter Do 从 Helmut Lang 离职







Peter Do 是昙花一现吗?


Peter Do 于2018年创立同名品牌,出生于越南,成长于纽约的 Do 曾经在 Phoebe Philo 和 Derek Lam 麾下工作,并在 Phoebe Philo 离开 Celine 之后迅速创立个人品牌并在随后获得 LVMH 的支持,成为一大批 Old Celine 粉丝的 Dream Designer。当然,即便有大致相似的极简主义气质和建筑线条融合,Peter Do 与 Phoebe Philo 的经典 Power Woman 形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Do 的设计无疑更具男性气质,在材质选择上也有更强势的一面,在解构与重塑的手法运用上,Peter Do 的设计相对稚嫩。


在 Philo 缺席的几年中,Peter Do 某种意义上填补了 Philo 粉丝的期待,是202年前后时尚圈的风格少数派,更是纽约时装界近年来难得一见的 “星光” ,受到粉丝和业内的追捧也属意料之中。


Peter Do SS 2025



相比于绝对的才华和天赋,应该说 Peter Do 品牌的迅速发展更离不开创始人对于社交媒体的把控。品牌美学的塑造兼具神秘感和日常感,而 Do 本人账号上的 “不露脸日常” 也成为粉丝们效仿和借鉴的穿搭圣经。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个成长于纽约的新生代设计师品牌,Peter Do 标价大胆,几乎与高奢品牌齐平。在当时,Peter Do 的商业策略和定价思路仿佛也成为了他 “筛选” 受众的方式,而以 Peter Do、The Row 和 Khaite 为首的新一代美国设计师品牌也宛如是部分年轻消费者展现 “前瞻小众好品味” 以及进阶审美和消费能力的标志。


Peter Do 



但必须要看到,Peter Do 在经历2020年前后的飞速发展之后,个人品牌也进入了瓶颈期——虽然这对于初创品牌而言司空见惯,但疫情的大环境变化和设计师的平庸表现加速了 Peter Do 的滑落,而高昂的定价更是直接成为 “压死” 一个设计师品牌的稻草。


Peter Do 在 Helmet Lang 的首秀



由此,很多人在起初便不看好 Peter Do 与 Helmut Lang 的联手。首要原因是 Peter Do 的才华并不及 Lang——而这也在他入主品牌的三个系列中得以完全暴露。翻阅引用 Lang 的过往,不够高明乃至生硬的沿袭和重塑,Do 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让人失望。


另一方面,Peter Do 个人品牌的走向和平庸产出也相应地加重了人们对于他个人能力的质疑。原本以为规模相对较小但影响力尚可的 Helmut Lang 会是 Do 晋升进入顶级时装屋的 “入场券”,但如今来看,Peter Do 或许还需要对于自己的职业有更细致的规划和能力提升。


Helmut Lang by Peter Do






Daniel Lee 的 BURBERRY 倒计时?


同样一度风光无限、师承 Phoebe Philo 的明星设计师 Daniel Lee 的日子也不好过。与 Bottega Veneta 难看地 “分手” 之后,Lee 依旧是一段时间内话题度最高的创意总监,但来到 BURBERRY 之后,这样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并没有转化为 BURBERRY 的销量。


Daniel Lee 在 BURBERRY 的首秀



相信没有人会否认 Daniel Lee 的实力,便是如今在 Blazy 之手改变思路发展稳健的 Bottega Veneta 亦没有当初 Daniel Lee 时期那般现象级的存在感。人们看到,Lee 在 BURBERRY 的近几季已经发挥了他的实力,不论是整体概念表达的连贯性还是局部和单品的处理,BURBERRY 绝对不是没有亮点,但只能说,大环境太过复杂,本身问题重重、动荡不断的 BURBERRY “掉队”太多,且同行又太给力。Lee 毕竟没有那般力挽狂澜的 “超能力” 。


Lee 为 BURBERRY 改变视觉风格和品牌 LOGO



在高层变动之后,Daniel Lee 的去留一直备受关注。虽然新的品牌高层曾对外暗示对于 Lee 的信心,但毫无起色的销量和市场反馈或许已经让 Daniel Lee 与 BURBERRY 的合作进入倒计时。


Daniel Lee 和 Peter Do 进入了相似的发展轨迹:在短暂的扶摇直上、“玩转” 社交媒体之后,作为创意总监的他们并没有足够适应新环境的前瞻格局,亦没有掌控新趋势的胆魄,更为致命的是,在 “走下神坛” 的同时,成名过早、过快的 Daniel Lee 和 Peter Do 或许还将在未来面临尴尬的职业生涯危机。简而言之,他们短期内很难在同级别时装屋谋求更好的发展,而 Peter Do 这样根基未稳的设计师品牌也很可能会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陷入僵局、举步维艰。曾经不缺销量和关注的 Dion Lee 和 Y/Project 都是前车之鉴。


BURBERRY FW 2024

by Daniel Lee






“粉圈自嗨” 的 Philo 能走多远?


自 Phoebe Philo 回归创立个人同名品牌以来,其实业内都期待着她能够带来更多爆款单品。然而,事实证明 Phoebe Philo 不是 Old Celine,虽然有 LVMH 的部分入资,但从规模和体量上看,Phoebe Philo 的新品牌甚至不及很多当红设计师品牌。


由此,很多人发问:Phobe Philo 怎么不火了?


Phoebe Philo



不过,这种 “不火” 很有可能亦是 Philo 的一种想法和策略。


Philo 向来是一位非常低调做事的创意总监,她与忠实消费群体的互动虽然非常收缩,但也十分直给,所以她也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在过多的营销之上。可以看到,小规模限量发售的 Phoebe Philo 虽然在市场上大幅降低了 “大爆” 的可能性,切断了受众广泛度,但 “小打小闹” 的方式倒是也很有利于现阶段的稳步推进,对于小型设计师品牌在供应链和零售端更有优势,不仅可以减少品牌现阶段的循环压力,也更利于品牌的细水长流。


Phoebe Philo



Daniel Lee 和 Peter Do 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阻碍,但 Phoebe Philo 也不是没有竞争者。近两年冒头的 The Row 在吃尽了 “Philo 红利” 之后在前不久获得 CHANEL 拥有者家族的青睐,也开始了有了向主流高奢品牌靠拢的发展趋势;Loro Piana 等老牌高奢品牌在资源和销售网络上根基深厚,只要稍微把控趋势和推广策略,便能顺应趋势做强;Miu Miu 则占据了 “新时代高知风” 的趋势高地,成为年轻女性最喜爱的品牌之一;当然还有一些级别不一的 “平替” 也在 “后疫情时代” 崭露头角……


势头依旧强劲的 Miu Miu



刚刚获得 CHANEL 家族支持的 The Row



从这些品牌的发展亦可以关注到,明星设计师和创意总监在顶级资源网络和绝对的风格优势面前或许是最不要紧的。“神仙打架” 的时尚圈的各个场景中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集团的博弈。年轻的设计师的发挥不稳定让诸多品牌吃尽苦头,比如 Ludvic de Saint Sernin 与 Ann Demeulemeester 的 “闪离”,Sabato de Sarno 之 GUCCI 的平淡;资历深厚的设计师则也会有 “水土不服” 的可能,Kim Jones 与 FENDI 便是最好的例子。


再之,当善于在社交媒体把控信息的新一代消费者经历了成长和蜕变之后,他们对于明星设计师和品牌也有了相应的 “祛魅” 过程,不再为设计师的光环买单,而只是为喜欢的风格心动。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品牌对于创意总监的合作会有更多考量,而时装设计师也应该对于自身的职业有更全面的审视。


Phoebe Philo









“Moncler 欲收购 BURBERRY” 的背后是 LVMH 的另一次博弈?


“白女” 和 “韩女” 两股势力正在如何影响全球时尚?


CHANEL 的未来将如何从 “当下” 开始?


人物聚焦|倪志琪:当艺术跨界成为日常,艺术家又会如何审视初心?


《繁花》中的 “雅诗兰黛们” 带给影视和广告行业什么启示?




BIAN的时尚笔记
Here is what next level is.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