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由全国近6000名国内著名医学专家参与评选的复旦版《2023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和复旦版《2023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在上海正式发布。以前的排行榜,全国百家医院按照第1名至第100名排序,《2023年度中国医院综合排行榜》采用等级制。前100家医院分五个等级,每个等级20家医院。
在TOP20的医院中,除华西医院和郑大附一院是集中了全省资源的地方性“一枝独秀”型,其他医院也呈现聚集型的特点,而且全都是985院校的附属医院,如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南大学等。这份百强医院排名是国内著名医学专家参与评选的结果,肯定是比较靠谱的。
我们想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件事。这种类似 KPI 考核的排名,2018年知乎答主伍益瘫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与大家分享。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533284/answer/444324959首先要问一个问题,医疗活动到底该怎么评价?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如果以医院或医疗工作者创造的财富作为评价标准,那就会推高医疗价格,因为一个基本的假设是生命是无价的,一个人愿意付出所有的一切去存活,假如人死了,那其它的一切也就失去意义了。在一个社会充分保障的体系下,如果用这种方式考核,就会出现明显的社会福利开支过大、过度医疗的问题。如果评价标准是接待了多少病人,这就会增加医院的门诊量,也会增加医务人员的负担,增加医院的运营成本。还是刚才那个假设,一个人愿意付出一切去保持健康,继续存活。在一个社会充分保障的体系下, 这种方式仍然会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产生过度医疗。如果评价标准是看病人对你的满意程度,或者说诊疗效果。这又要回到最初的那个假设:一个人愿意花一切代价活下去,因此在社会充分保障的情况下,你给他的诊疗服务越多,就越容易让他满意。结果:增加社会福利开支,产生过度医疗。以上三种评价标准,在改革开放后或同时、或先后出现在中国实际管理部门的日程表上。所以造成的问题:以药养医,老百姓认为看病太贵;放开自由问诊,老百姓认为看病排队太长;放开医保覆盖诊疗项目,老百姓认为医生在坑他,为啥看个感冒要做10多项检查。所以,要问什么KPI对患者有害,我可以告诉你,所有的KPI都对患者有害。中国的医疗体系是一种强行压低人力成本换来的高覆盖医疗,他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首先是医生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导致无法继续压低人力成本;第二是诊疗费用越来越贵,对于医保系统的负担越来越重;第三是由于医生缺乏、医保缺钱,无法维持高覆盖。全世界的医疗体系,基本上都是一个动态平衡,介于高投入、高消费、高覆盖三者之间。目前我国采取的是高投入,那就意味着消费必须减少,才能增加覆盖。而考核医院的KPI,就意味着增加消费,那么就必然会出现低覆盖。这是客观规律,不容置疑。如果想要维持高覆盖,同时还要高消费,那么就应该减少投入,也就是莆田系。看起来荒唐,但可能是唯一的办法。最后一条路是高投入、高覆盖、低消费,这是怎么实现的呢?靠不断增长的经济,靠不断提高预防,靠改善环境,生病少了,自然就不需要太多医疗消费。但医疗消费少的背后,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管控食品安全,管控社会安全,管控环境安全。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剧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