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折腾的马路”
在我家小区北面、隔着两条马路就是浦东大道,它向西通往陆家嘴,往北止于高行镇东沟,全长将近十公里。
浦东大道始筑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是浦东地区第一条由政府投资的官修道路,也是浦东最早的一条通行公交车的马路。
这条路在最初修建时曾叫浦东路,相当于如今的浦东大道加浦东南路。后因路线实在过长,编订门牌及邮件投递均比较困难,故将其一分为二,并定名至今了。
上海开埠以来,浦东沿江地带逐步形成了一批渡口码头。于是在浦东大道与黄浦江之间的区域就渐渐聚集了一批船坞、工厂和仓栈,大量外地人也随之纷至沓来此处安家落户。这一狭长地带成为了浦东最早成片城市化的区域。
事实上,浦东大道在其建成后的六十年里,一直是一条上海城乡的分界线。解放初期,它曾是当年的东昌区(1952—1958)与东郊区的分界线;而在浦东新区成立之前,浦东大道一直是杨浦区(浦东部分)与川沙县的分界线。
1956年上海市行政区划示意图(局部)
在本人落户浦东将近二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印象当中的浦东大道仿佛一直在修个不停。
2007年底,为了配合上海东西通道和地铁14号线的建设、以及迎接三年后的世博会,浦东大道改造工程开始启动——那一年,我家女儿还没出生。
随后,由于多个重点项目交叉并行施工,改造难度远远超出了开工时的预期,道路的竣工时间被一拖再拖。
哪曾想,这一拖就是整整十四年!
2021年底,浦东大道终于全线竣工。在它底下,一条六公里长的地道和轨交14号线也随即开通运营——此时,我女儿早已上了初二。
最令人同情的的是道路两边的店铺,受道路长期封闭施工的影响而惨淡经营,也不知道究竟换过了几茬商家。
也难怪,上海人一直把浦东大道称作可以修到天荒地老的、全上海“最折腾的马路”。
浦东大道恢复通车后,原先经由世纪大道通往延安路隧道的入口就关闭了。如今要开车去浦西的话,只能提前从浦东大道下地道。
我从家里出发,自东向西行驶,过了东方路后就得赶紧往右变道——否则在车龙滚滚的高峰期,一不小心就会错过这个只有一根车道的地道入口。
而就在这根车道的右侧,还紧贴着一条不怎么起眼的辅道,通往几个“沿线单位”。其中的一个单位就是浦东开发陈列馆。
浦东大道141号
大年初七,天清气朗。午后闲来无事,雅兴大发,于是扫了一辆共享单车,决定过来参观一下这个以前经常路过、却不太留意的陈列馆。
所谓的陈列馆其实就是一幢低矮的两层小楼,位于东方医院隔着浦东大道的斜对面。
从不远处就能看到,墙面被一邓公微笑的巨幅画像所占据,上面书有两行大字:“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也许是因为还在过年期间,入口处的保安正百无聊赖地玩着手机。当我在访客登记本上签到时,发觉自己竟然才是当天第四组到访的参观者。
小楼进门左侧贴着一个墨绿色的门牌,显示为浦东大道141号;右侧山墙上的数字则显示这是2号楼。
而墙上挂着的其他牌匾透露了这座小楼的身份:它曾经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旧址,并且已被列为浦东新区不可移动文物。
1990年4月18日,时任中国总理李鹏在出席上海大众成立五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了浦东开发开放,并称这是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而作出的又一个重大部署。
此时,上海的一把手正是雷厉风行的朱同志;但就在两个月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刚刚在上海过完春节;而在上一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江同志已从上海火速进京赴任......
此刻的中华大地上,正在进行着一场关于改革开放姓“社”还是姓“资”的大讨论;而关于上海城市的未来发展战略——究竟是北上、南下还是东进,也已经争论了整整十年。
在这一刻,一切终于尘埃落定。
当月30日,上海市政府立即召开了第一次开发浦东新闻发布会,宣布成立浦东开发领导小组,下设浦东开发办公室和一个规划研究设计院。同时,市主要领导也布置了工作任务,要求三天之内必须落实浦东开发办的办公地点。
1990年的浦东城市建设和今天不能同日而语:延安东路隧道北线刚刚通车、但尚未通过国家验收;南浦、杨浦这两座大桥还有待建成;而如今位于陆家嘴CBD、两旁金融机构高楼林立的银城中路,那时还被叫作烂泥渡路。整个浦东地界就挑不出几处像样的机关办公场地。
不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官员们的工作激情和效率也和今天也不可同日而语。在排除了浦东南路上的由由饭店、洋泾乡政府大院之后,领导们立刻选定了这幢浦东大道141号的2号小楼。
据陈列馆介绍,小楼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上海总工会所属的东昌区工人俱乐部;后来改称黄浦区浦东文化馆——这是因为在1961年浦东县撤销之后,原先的东昌区地界早已划给了黄浦江对岸的黄浦区。
为确保浦东开发办迅速成立,浦东文化馆三天内便清空了2号楼。1990年5月3日下午,开发办在浦东大道141号2号楼正式挂牌成立,朱同志也亲自到场参加。
2008年,为配合浦东大道漫长的改造工程,这幢小楼曾平移过数米。下面这张1960年代的老照片显示,当初文化馆至少应该还有1号楼的存在,但后来只有历史意义重大的2号楼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文物。
其实“141”的门牌号码也有大有讲究。原本文化馆的地址是浦东大道143号,但为了时刻谨记“浦东开发一是一、二是二”的务实工作作风,最终采用了“一是一”的谐音作为这个新机构的门牌号码。
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最终批复设立浦东新区,撤销了川沙县,将其与黄浦、南市、杨浦三区的浦东部分及上海县的三林乡合并,并设立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进行管辖。
1993年1月1日,新区管委会也同样在浦东大道141号2号楼翻牌成立。
那时候的管委会只是上海市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不设人大和政协。虽然一把手由副部级的市委常委、副市长兼任,但现场的办公条件却是相当地寒碜。
这幢两层的路边小楼总共1200平方米,只有18间几乎相同的办公室。四位正副主任全都挤在一间办公室内,连处长都没有一张独立的办公桌。
管委会也不设食堂,于是工作人员只好在对面的东方医院搭伙。每天都要穿过浦东大道和医院的外科诊室,到食堂与医院员工们一起排队打饭。
2000年8月8日,浦东新区首次建政。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和区纪委也在浦东大道141号举行了揭牌仪式。
一个多月后的9月30日,首任区委书记周禹鹏终于带着全套班子和所属机构迁入了世纪大道2001号的区政府大院现址。
1990年,浦东的经济总量为60亿,仅占上海的8%;2000年,浦东GDP已达920亿,约占全市的1/5。至此,浦东大道141号完成了浦东创业头十年中艰苦却又光荣的历史使命。
这么一幢不起眼的小楼,居然先后成为浦东开发办、管委会和新区政府三代副省级行政机构的治所地,这想必会令后人们汗颜吧?
“小政府、大社会”
有别于更依赖于税收优惠政策的经济特区,浦东的开发开放从一开始就承担了探索、建立、完善市场化经济运行机制的使命,率先在服务业领域——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先行先试功能性发展战略。
1992年,全国第一家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外资公司——伊藤忠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1995年,中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合资零售企业——第一八佰伴在浦东盛大开业。
同年,央行上海总部迁入浦东、日本富士银行也在浦东开张了上海分行;1996年,泰华国际银行成为第一家总部迁入陆家嘴的外资独资银行;1997年,上交所迁入浦东,汇丰银行则是第一个从事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
除了经济开发,当年浦东最为人称道的还是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的首次尝试,大胆实行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模式——将行业管理职能按大系统进行归、设立综合性管理部门,不设单纯的行业主管单位。
比如,在浦东开发办成立之初,下面仅设六处二室。据开发办第一任主任杨昌基(1932—2022)生前的回忆,当时第一批抽调过来浦东开发办的干部总共才88 人。
1993年,辖区面积已扩大到522平方公里,人口140万。管委会的首任负责人是赵启正,据说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确定了机构设置与编制:下设10个部门,党政干部全部人员编制为800名——号称“八百壮士”。
新区管委会当年设有一个综合规划土地管理局,集合了土地局、规划局、房产局、计划局、统计局、物价局等多个机构的职能,办事效能得到极大提升。
当时,上海每个区县平均的党政部门是51个、公务员数量平均在1250以上;市级机关就更加庞大。虽然像管委会这样的微型政府效率很高,但当一个部门要与多个上级部门对接时,矛盾就开始凸显了——有时连参加市里各相关部门会议的人手都不够!
2000年底,浦东新区政府正式开始运作,行政管理机构也随之扩容,委办局的数量增加到了13个;2009年,将南汇合并之后,新浦东的政区面积达到1210平方公里,机构数量已膨胀至19个。
2023年,浦东新区GDP达到1.67万亿元,占上海全市比重超过35%。虽然经济增速已经下降到4.8%、人均水平也不及后两位,但其总量仍遥遥领先于海淀区的1.1万亿和南山区的8566亿,继续保持着中国“第一区”的地位。
不过,最新的官网显示,截止目前,不算下属开发区管委会,浦东新区政府已有25个委办局,较15年前又增加了六个。
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官网(2024.2)
但若是比照黄浦区(合并南市区、卢湾区后)的31个委办局,浦东新区的机构数量还是相对精简的。
上海市黄浦区政府官网(2024.2)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已进行了大大小小九次机构改革。但时至今日,似乎仍难以走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因此,在这个大背景下,浦东实践“小政府、大社会”的探索更显得弥足珍贵,但也道阻且长。
1994年,468米高的东方明珠塔建成;1998年,421米高的金茂大厦竣工;2008年,492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落成;2016年,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开始试运营、上海迪士尼乐园开业;2019年,第一辆Model3在临港特斯拉超级工厂下线......
物理空间日新月异的变化虽然仍肉眼可见,但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总会缓慢下来——如同那条改造了14年之久的浦东大道。
2005年,浦东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浦东境内又设立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但作为一名浦东居民,对于后期这些试验区的体感温度,再也不如30年前来得更热烈。
《浦东开发》杂志原主编谢国平,在其《中国传奇:浦东开发史》一书最末有个令人深省的发问:
“1990年开发开放后,浦东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这种黄金时期又能延续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