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

文摘   历史   2023-12-26 22:47   浙江  

人民路

道路街巷的名字承载着每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镌刻着每一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就像前文《南大路》中提到过的解放路,中国大部分城市内,都有一条由主要街道改名而来的“人民路”。人民路一般都位于老城区或闹市区,是这些城市里有故事的街道之一。

上海的人民路是一条半环形马路,位于曾经的南市区、如今的黄浦区。从十六铺码头对过的小东门出发,逆时针经老北门、到老西门,再与南面的中华路汇合,将曾经的小县城紧紧合围,形成了上海建城史上最早的一环

民国时期,各地老城都展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拆城墙运动。上海老城厢也开始动手拆墙、填壕、筑路,在1913年就建成了紧邻法租界的法华民国路——这比南半环的中华路要早了两年。解放后,民国路改名成了人民路,而中华路依然还是中华路。

同样,重庆解放后,原先国府路显然已不合时宜,于是1951年出版的地图就这条曲曲折折的道路改作了人民路。同年苏州的护龙街也更名人民路,因为抗战胜利后它居然还曾一度叫中正路

为“天府第一路”的成都人民路,正式命名于1962年;仅在成都市内就长达80公里的人民南路及其延伸线,如今是全球最长的城市南北中轴线。

广州的人民路更名于文革元年大部分的路段原本是分隔内城与西关的西部城墙;这倒是要比原先的太平南路—太平北路—丰宁路—长庚路—虎长路这么多名字来得好记。

事实上,南京、西安、北京这些古都在历史上也曾一度有过人民路。文革期间,南京的中山路、西安的西华门大街都改称了“人民路,而著名的北京王府井大街,19651978年间也曾扮演过十多年的“人民路”。不过从尊重历史和人民感情的角度出发,这些人民路在文革结束后又陆续复名。

宁波人民路

宁波中山路和解放路的交汇处一直是老宁波心目中的城市原点,这里曾经矗立过一座标志性的久久天桥。但宁波的人民路却不在罗城,而是在老城之外的江北岸。

南起新江桥北堍、北至环城北路,长约三公里的人民路一直是江北区的主干道之一,也是去往老外滩、宁波美术馆的必由之路。

据《宁波市地名志》和《江北区地名志》的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将后街小菜场、李家后门、引仙桥下一带改建成沥青路面,名曰后马路19531958年间,又与一横街、咸宁路、泗洲路各一段及昌源巷连接,并填没了泗洲河,道路已大致成型;文革期间,为纪念人民群众的填河壮举,于是定名为人民路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路名和地名都被改得面目全非:江厦街和灵桥路成了延安路、望京路和长春路成了长征路、中山路成了东方红大街、开明街成了光明路、孝闻街成了劳动路、药行街成了红卫路,连新建成的新江桥都成了反帝桥。文革后,这些道路纷纷改回原名,唯有这条人民路却被保留了下来。

人民路曾分别于1964年、1977年进行过两次拓建,并于1981年全线建成。铁路北站道口以北段的路幅宽达28.5米,号称宁波市区第一条“三块板”式市政道路。人民路两侧由南至北曾有兰江剧院、玛瑙大厦、第三医院、白沙商场、市海监局、火车北站、水泥厂、化肥厂等单位,是江北区当年最重要的商业街道。

外滩后马路

准确地说,后马路只是紧贴着江北岸外滩的那段人民路的前身。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老地图显示,后马路自一横街开始、在经过咸宁路口后又蜿蜒延伸到石板巷,也即后来的砖桥巷。

《鄞县通志》也印证了这一事实:后马路,南至桃渡路,北至石板巷。关于一横街,方志上说:东至新江桥,西至后马路;旧名桃花渡头、滕家荷;1985年与后马路等合并改建人民路,名废。事实上,以前的外马路与后马路之间一共有四条横街,如今除了甬江大桥下面的二横街,一、三、四横街均已消失无踪了。

以三条纵向马路为界,当年的江北外滩可以清晰地划出三个功能圈层:第一层是外马路的生产商务圈,第二层是中马路的消费服务圈,第三层便是后马路的居住生活圈。

后马路一带集中了菜场、戏院、南北货店,华族商贾、海员、码头工人和贩夫走卒杂居在此,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民宅则按总弄、支弄纵横排列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个近代的石库门建筑群——例如目前正在保护的德记巷戴祠巷历史文化街区。

后马路的前身却是一条唤作颜公渠的古运河。《鄞县通志》说,“旧河广阔五丈、深一丈二尺...先是自李家后门起,至卫阁桥止,长约三公里”——李家后门在曾经的江花宾馆附近,也叫五房桥;而卫阁桥则位于现在的倪家堰。

民国十四年1925年,李家后门一段开始填筑小菜场;二十四年1935年,从引仙桥至咸宁桥一段由城河委员会填塞筑路,长约619米,于是“其河日缩”;同时,又疏浚了咸宁桥至鄞定桥一段长约2.4公里的河道——地图上标注为泗洲塘

由此可知,直到解放后又一次兴起的填河筑路运动,人民路也仅完成了如今整条的三分之一,这段路就是后马路;而新马路以北的人民路在当年还是一条汩汩的河流,即历史上的颜公渠北段。

颜公渠

成书于解放前的《鄞县通志》在江北河渠和废渠的章节中都有提到过颜公渠。彼时的颜公渠起自咸宁桥、终于卫阁桥,全长约2.5公里,平均宽8.5米、深1.2米,流经三宝桥、砖桥、首善桥、马路桥、颜公碶桥、三号铁路桥、裕通桥、鄞定桥,民船可北通镇海、西北通慈溪(今慈城)——是一条沟通鄞、镇、慈三地的运河。而通志上所列出的废渠就是上述咸宁桥以南填河筑路的那一段。

据方志记载,南宋淳祐年间,制守颜颐仲耗资五万七千缗,集鄞县、定海(今镇海)、慈溪三县知县共同浚复古河而成此渠。民颂其德,乃刻石曰“颜公渠”。

制守是南宋沿海制置使兼知庆元府的官职简称,相当于宁波一把手兼东部战区海军司令。颜颐仲是福建漳州龙溪人,曾任浙东提刑,后又迁泉州、温州知州,直到淳祐五年(1245年)赴任宁波。

据说颜公每到一处,均有作为。在宁波时,他曾奏免沙岸税,免除桃花、定海官渡钱,疏浚了六十里水渠,修建学宫斋祠,最终官至正部级的吏部尚书后致仕。

有意思的是,《鄞县志》上记载,二十多年前的嘉定十四年(1221年),颜颐仲的胞兄颜耆仲也曾来宁波做过鄞县知县。任职虽然才短短数月,却也留下了以私钱厚赏乡民救灾的美誉。

前文《官山河记》提到,如今已成为世界遗产浙东大运河宁波段,始于淳祐六年(1246年)疏浚开挖的慈江—中大河航道;后在宝祐五年(1257),新一任制守吴潜又组织人力开凿出官山河,从而打通了从余姚方向过来的船只可直达宁波府城的便捷通道。

淳祐六年时,颜颐仲应该还没有离开宁波。依此推断,颜公应该就是开宁波大运河之先河的第一人了;而如今熙熙攘攘的人民路底下,那条早已被历史湮没的颜公渠,或许就是宁波这一世界遗产最早开始的地方

秃发奇想
乍看地理,实则历史;貌似历史,皆是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