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尚书街里的江北人

文摘   2024-11-25 18:32   浙江  
一篇关于宁波老鄞县地名、人名的流水账。


尚书桥、尚书街

月湖之中有个柳汀岛,岛上自西向东排列着贺秘监祠、居士林、关帝庙三个文保建筑,“一建三连”地紧挨在一起。有意思的是,这三座分别建于宋、元、明三代的古建筑,还分别代表着儒、释、道三教,实属国内罕见。

柳汀岛上的贺秘监祠和佛教居士林

由于柳汀街早已越境而过,外地游人几乎不会察觉到柳汀岛的存在。其实在岛的西端还有座连接偃月街的尚书桥、东端是连接月湖东岸的陆殿桥,更不容易被发现。

据说这两座平板古桥最初均由唐朝僧人所建。后为纪念明朝中叶的刑部尚书陆瑜和明末大理寺卿陆世科两位西湖陆氏重修时改为现名,如今都属海曙区级文保点。

柳汀街上的新尚书桥

陆瑜的高祖父早年由慈溪县迁居月湖桂井,故陆瑜本人已算作鄞县户口。24岁中进士,在天顺二年(1458)、50岁还不到时升任刑部尚书。陆瑜中央政法系统一把手这个重要岗位上一直干了12年

衣冠南渡后,文风昌盛的宁波历史上一直不缺名门望族。、明两朝都产生过所谓的“四大家族”:如南宋的月湖楼氏、四明史氏、西湖丰氏、大池郑氏——基本上都是宰相世家明代有西湖陆氏、槎湖张氏、鉴桥屠氏、镜川杨氏——这些都是尚书门第。

自古官场讲究圈子文化。同族、同宗、同乡、同窗、同僚们相互帮衬、依附、提携,方能扩大和延续自身的政治影响力。

南宋首都迁至临安,邻近的宁波自然占尽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缘优势,甚至还出现过“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史家。

不过自从明成祖从南京迁都北京后,远离中央朝廷的宁波就仅出过宰相沈一贯一人。

今迎凤街上的史氏故里

海曙鼓楼步行街的西侧有条尚书街,东起呼童街、西至孝闻街,长仅240余米。新一轮的道路改造刚完工不久,只可惜北侧那个烂尾了好几年的项目至今尚未复工。

尚书街东首

据《宁波地名志》,尚书街旧名尚书第、芳嘉桥跟,因旧有尚书第而得名。光绪《鄞县志》称祝都桥巷、芳嘉桥巷(亦作方家桥巷)。

尚书第,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太保、吏部尚书屠所居至清,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四十二年(1703)兵部尚书屠粹忠府第。现旧第已改建为住宅。街南原有小河,今已填废拓宽成街。1981年地名普查将街西段文昌街至望京路划入施祥巷,中段孝闻街至文昌街改称尚书巷。街两侧系居民住宅,中共海曙区委员会、海曙区人大常委会曾驻此。

尚书街

显然,尚书街得名是明吏部尚书(1440-1512)和清兵部尚书屠粹忠(1629-1706)都曾在此居住。

不过屠滽是晚于1496年才升任尚书岗位的。从官场内的辈分上来看,应该算是前面那个陆尚书的晚辈了。

如今尚书街的西首已被宁海食府所在的孝闻街73弄小区阻断,北面的尚书巷仍残存。

尚书街西首

南侧是尚书小区沿街的两幢旧居民楼正在作危房改造,如今人去楼空。

尚书小区沿街居民楼

而尚书街上曾经的尚书第,因项目地块开发的需要,也已被搬去了地块西北的永寿街一侧,尚未对外开放。

今沿永寿街的尚书第

“江北岸祝都桥人”

百度百科上关于这屠滽尚书的简介如下:

屠滽,字朝宗,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祖籍汴京(今河南开封),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官至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吏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卒赠太保。

令人费解的是,无论1996年的《鄞县志》、还是1995年的《宁波市志》,却都把滽归为鄞县的“江北岸祝都桥人”。炎黄屠氏网上也同样照搬不误。

1996《鄞县志》

1995《宁波市志

炎黄屠氏网截屏

虽然当年的江北岸祝都桥同属老鄞县,但民国三年(1914)的宁波城厢图却清楚地显示:祝都桥乃位于宁波府署衙门西侧、呼童巷上的一座小桥,大约在今日尚书街的东首,与江北岸并不相干。

1914《最新宁波城厢图》(局部)

1844年宁波开埠,英国传教士阿尔德赛小姐(Mary Ann Aldersey, 1797-1868)还曾在祝都桥竹丝墙门内借了一间宗祠,创中国第一家女子学校——祝都桥女塾(《中国的第一位女校长》)

而这个宗祠显然就是上图所示尚书第东侧的屠氏宗祠

宁波教育博物馆内介绍

历史上宁波城内河流湖泊众多,水系错综复杂,遍布着许多古老的桥梁。今日的尚书街地块也曾三面临河,分别是南侧沿尚书街的祝都桥河、北侧沿永寿街的金家横河和西侧沿孝闻街的天宁寺西河

根据上图,自东南角的祝都桥起,按逆时针方向分别有永寿桥、南双桥、水凫(浮)桥、芳嘉桥、智慧桥,以及尚书第门前的五星桥。

其中的六座桥在民国《鄞县通志》中均有记载:

  • 祝都桥:县署西0.65里永寿庵旁,跨祝都桥河,西流接天宁寺西河,东流合府西河,为呼童街南北往来通路。

  • 五星桥:县署西0.7里尚书第前。明屠尚书滽建,年久就圯,其后裔助资修理,民国二十年十二月永寿黄岳两里委员会监造。跨祝都桥河,南通法院巷,北通尚书街。

  • 芳嘉桥:县署西北0.9里,成化志天宁寺后。清康熙十四年董氏重修。跨天宁寺西河,东通尚书街,西通孝闻街,宝庆志作方家桥。

  • 南双桥:县署西北0.9芳嘉桥北。清嘉庆二十五年重修。跨天宁寺西河,东西皆通永寿巷。

  • 永寿桥县署西北0.53里永寿庵前跨金家横河,俗呼顶带桥河(自十六块桥板折西至永安桥一段),南通呼童街,北通贵神庙前

  • 水浮桥县署西北0.73,成化志芳嘉桥北,亦作水凫桥。跨金家横河,南北通孝闻坊。

五星桥屠滽自建来判断,最初尚书第也应是屠尚书发家之后所建,他还同时完善了周边道路、桥梁之类的配套工程。

清代的《四明谈助》形容尚书第“款为在城第一”,也就是当年的“宁波城第一豪宅”。

值得一提的是,今尚书街西首、连接孝闻街的芳嘉桥曾是座城内难得一见的廊桥。南宋有方氏聚居于此,故方家桥,后雅化成该名可惜1959年填河拓宽孝闻街被拆除。

上面列出的所有河流、桥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均已被全部填没、拆除殆尽。九十年代地方志上频频出现“江北岸祝都桥”之误,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遗憾。

尚书与天官

张冠李戴的错误显然不止一处。在百度百科和许多官网上,也都莫名地把屠粹忠归为“浙江定海”或“宁波府定海”人。

鄞人屠滽是甬上屠氏的第7代传人,而屠粹忠算第12代、乃屠滽的直系——否则按中国长子长孙继承制的传统,这座祝都桥大宅也不会传到他头上了。

1688康熙新置“定海县”之前,宁波府下的旧定海县相当于今镇海、北仑加舟山的地界。若真是本乡名人的话,按国人傍先贤以自显的习惯,肯定会写进地方志里。但翻遍《镇海县志》、《定海县志》,却始终找不到这位前清重臣。

或许是因屠粹忠推动定海设县有功,又积极参与修复普陀山法雨寺,还热情地撰写过《法雨寺万寿御碑亭记》,后人于是就误把他当成是定海人了吧。

在民国《鄞县通志》的《人物类表第二上·仕绩甲》中列有这位屠尚书的简历:

屠粹忠,顺治五年(1648)乡试中举,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谒选得(河南)封邱知县......在任十年,政声大著。康熙十年,升礼科给事中......(后)升大理寺丞,旋授奉天府丞、晋大理少卿。四十一年(1702),擢兵部右侍郎;明年,升本部尚书。卒于官。

在现代《鄞县志》列出的进士名单中,顺治十五年共有六名鄞籍进士,屠粹忠赫然在列。所以他是鄞县人无疑。

清初兵部尚书官阶为正二品,雍正即位后才提升为从一品。在满人当政的大清国,能让一位来自宁波的汉人执掌兵符,表明屠粹忠的政已享有较高的治地位了——相传当年康熙帝还曾亲题“修龄堂”之匾额赐予尚书第。

然而,同为正二品的部级高官,明清两位屠尚书的影响力却是大不一样。

吏部乃“六部之首”,吏部尚书相当于中组部部长。尤其在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后,掌握人事大权吏部尚书的地位迅速飙升,从此天官”——旧时完整的屠滽宅第故亦称“屠天官第”。

屠滽在任“天官”期间,又加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衔,官至从一品;去世之后,又被追赠为正一品的“太保”,甚至连祖上三代都被推恩封诰,可谓荣耀至极。

反观满清政府,重要岗位一开始皆由满蒙人士把持。直至顺治中期,各部始增设长官。“满尚书掌印,汉尚书主稿”,这种“满汉双轨制直到清末汉人集团的兴起后废除。

屠粹忠康熙四十二年(1703)荣兵部汉尚书,但彼时掌印的满尚书才是该部真正的当家人。所以他这个尚书的含金量应是远不如先祖屠滽

“江北屠氏”

个人觉得,前述关于屠滽户籍地的介绍漏掉了“徙居”二字,正确的表述应该是“鄞县江北岸徙居祝都桥人”。

屠滽祖上来自河南开封,后随宋廷南渡,迁淮阴、再徙无锡,于淳佑年间进入宁波,这支后来被称作甬上屠氏,始祖为屠季(1242-1323)。由于长期定居在鄞县江北岸,故又称“江北屠氏”。

自明朝中叶屠滽入朝为官并飞黄腾达后,屠家名人辈出,一跃成为宁波望族,影响力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鄞县通志》的人物表中就收录了明屠滽、屠侨、屠大山、屠隆、屠本峻;清屠粹忠、屠师规、屠继烈、屠惟澄、屠继善等人;屠姓进士更是不胜枚举。

屠滽的再从子屠侨(1480-1555)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同样官至正二品;屠侨侄子屠大山(1500-1579)被罢官之前,也出任过副部级的应天巡抚、兵部侍郎。

海曙区政府后面有个屠园小区,是唯一还保留着屠园巷门牌的地方。

苍水街上的屠园小区南门

据说屠园巷之名,是来自于当年做过青浦县令的屠隆(1543-1605)在此自建的“凫园”,旧名“屠家花园”。如今小区南门沿苍水街一侧的围墙上还有的生平介绍。顺便提一句,至今很多人还认为屠隆就是那位写《金瓶梅》的兰陵笑笑生。

屠园小区围墙上的屠隆介绍

但据《鄞县通志》,这里此前还曾有过“屠侍郎第,在鉴桥东,明工部侍郎屠大山居。”——或许正是江北屠氏进城后又变为“鉴桥屠氏”的由来。

江北区现有11座古牌坊,其中9座在慈城,剩下的两座现立在外滩大桥北侧、人民路边的一座小公园里。1997年人民路拓建,两牌坊迁至今址。

若非有意寻找,路人很难发现这两座隐藏在树丛中的屠氏牌坊

江北人民路旁的屠氏牌坊

内侧的明屠尚书神道牌坊建于明代,上刻有“明赠光禄大夫柱国吏部尚书屠公神道”字样。因屠滽之父屠瑜、祖、曾祖屠顺三代均被朝廷诰赠为“吏部尚书”,故此牌坊应是其中一位先人的墓道上的,大概率属于屠瑜。

明屠尚书神道牌坊

外侧的“明屠秉彝先生故里”纪念牌坊则立于清同治五年(1866),由屠氏后嗣、广东按察使——相当于今日省高院院长——屠继烈(1817-1874)建。

明屠秉彝先生故里牌坊

屠秉彝屠珙,是屠滽叔父,曾任安庆府儒学教授,致仕归乡后,为屠氏宗长;而在如今的月湖金汇小镇里,拗花巷19号的那幢屠氏别业,它最初的主人就是那位立碑的屠继烈。

今拗花巷19号屠氏别业

别业、别地如今叫别墅,就是主人宅之外的宅第由此可见,屠氏家族旧时的墓地和祖宅都应该在江北。

屠滽之父瑜也是等到儿子在祝都桥建完屠天官第后,才由江北移居城内的,但他去世后又还葬江北岸。

1907年,一位佚名的老外摄影师曾在江北岸拍过一张屠氏家族墓园照片。四百多年后仍有着恢弘气派的这片墓地,一度还被西方人误以为是哪位君王的陵寝。

1907年江北屠氏家族墓园(网络图片)

据本地学者分析,该墓园大致是在今江北人民路以西、新马路以南的位置上。民国十八年(1929)的地图上,还有“封神桥”的字样,意为通往封赐的墓前神道之桥。

宁波话里“”、“”同音,后来墓地搬迁或是毁坏后,为破除封建迷信,封神桥就改作封仁桥了。

1929《宁波市全图》上封神桥的位置

1914年的宁波城厢图则显示,古麦阳桥(孟阳桥)西侧尚有“屠公神道”,也是江北屠氏祖茔之所在,一般认为是屠滽之父之墓。原址大致就在今车站路北、一直在搞地下室工程的地方。

1914《最新宁波城厢图》上屠公神道的位置

今天的江北人民路大致是由古颜公渠填筑而成的(《人民路》)。旧时桥梁众多,在封仁桥以南还曾有过一座引仙桥。

引仙桥北是做过刑部侍郎的屠侨屠司寇宅,大致位于绿地中心靠人民路的一侧。1936年的宁波地图上只剩下引仙桥街,不过在其附近仍能看到那条曾经“姓宗族世居屠家巷

1936年宁波地图上屠家巷的位置

可见自明代起,屠氏家族就一直占据着今江北区的核心片区,并由此开枝散叶,进城置地建房,最终成为宁波的一个豪门望族。

后记

2002年迁址到灵桥路新建的大厦之前,宁波日报社在尚书街的东侧地块上办公了将近十四年。如今永寿街上的几个报社门面,还留存着一点当年的记忆。

永寿街上的报社门面

2017年,浙江省政府批复了《宁波市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尚书街的西片区被纳入规划范围之内

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图

在十处列为建筑遗产保护的文保单位或文保点中,唯有屠滽故居为明代建筑,其余皆属清代或民国。

文物保护单位与文物保护点一览表

搬迁后的屠滽故居如今仍与尚书街的旧时邻居——万氏别第相邻万宅始建于康熙年间,当年房子主人是清初学者万言之子、“明清史学第一人万斯同侄孙、“中国思想启蒙之父宗羲的孙女婿万承勋

修缮后的万氏别第

2018年底,尚书街地块出让。项目备受瞩目,却命运多舛,至今还在等待白马骑士的援救。看来这个带着浓郁书香气息和厚重历史感的地块,不是一般的开发商就能够驾驭的

2015年,甬上屠氏的21世后人——屠呦呦女士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据说她的童年是在开明街上的舅舅家度过的,所以此处已成了屠呦呦旧居陈列馆

屠呦呦故居陈列馆

不过,屠呦呦小时候就读于江北槐树路的“崇德小学”,初三时曾上过“甬江女子中学”。而凑巧的是,两者的前身都是一百年前那个开尚书街屠家宗祠里的祝都桥女塾。

江北槐树路上的崇德小学旧址

秃发奇想
乍看地理,实则历史;貌似历史,皆是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