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带女儿游丽江,顺便去了趟香格里拉。由于我一直忌惮高原反应,加上时间方面的约束,至今都未曾进过藏。于是,同属藏区、海拔仅3300多米的云南迪庆香格里拉,便成了一个最佳的替代选择。
香格里拉的由来
众所周知,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源自于1933年出版的一本畅销小说——《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作者是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James Hilton)。
1937年,美国好莱坞的哥伦比亚影业公司又将小说搬上了荧幕,拍成了一部同名电影,第二年还在奥斯卡金像奖上荣获了两个金奖和五项提名。
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正处在大萧条时期,二次大战即将来临,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沮丧、恐慌与动荡不安的情绪。《消失的地平线》适时出现,顿时成为许多人聊以慰藉的精神寄托;而书中的“香格里拉”也因此成为一个让人们暂时躲避现实困扰的、世外桃源或理想国度的代名词。
1938年,华盛顿特区郊外的卡托克廷山庄建成,总统罗斯福亲自把它命名为“香格里拉”,直到1953年后才改名成现在的戴维营(Camp David)。
戴维营(网络图片)
同样深受小说启发的还有马来西亚富商郭鹤年。1971年,他在新加坡开出第一间香格里拉酒店,此后又不断拓展亚太和中东市场。如今总部位于香港的香格里拉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豪华酒店集团。
百度和国内各种官网上都宣称:“香格里拉”是藏语的音译,意为“心中的日月”,又译作“香巴拉”,其意为“极乐园”。
为求证之,我回来后还特意请教了当地的一位民宿老板——一个30岁的藏族小哥,也得到了同样肯定的答复。
香巴拉(Shambhala)一词在藏传佛教中存在已久,最早来自于梵语,是一片充满和平、幸福和繁荣的佛国净土。在这里,人们追求内心的祥和与宁静,而不是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意味着“极乐世界”。
不过,根据在线词典dictionary.com的解释,Shangri-La这个英文单词却收录于1933年,是一个由作家希尔顿创造的、运用了藏语词源的新词汇:其中的Shang指代某处藏地,ri是山(Mountain)、la则是关口(Pass)。
这样一来,Shangri-La的含义应该是“某座山的关口”——这倒是与小说主人公康维所说的一致:“他叫那个地方‘香格里拉’,‘拉’在藏语里是山关的意思。”
我入住的民宿位于香格里拉市中心的独克宗古城,它是迪庆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和茶马古道滇藏段上的重要驿站。
“独克宗”是藏语,意为“月光城”;而据说当地的奶子河畔曾经有过另一座古城“尼旺宗”,意为“日光城”。
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
两城日月同辉、遥相呼应,于是这片土地就化成了“心中的日月”——或许这才是如今香格里拉这个区域在历史上所蕴含的本义吧。
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的本土化一直是个普遍的现象:如啤酒、基因、芭蕾、脱口秀、甚至干部,全都是舶来品。
而《消失的地平线》面世至今已近九十年,英国人最初发明的“香格里拉”或许也早已完成了从海外进口、到藏语化、继而赋以美好寓意的全过程。
香格里拉的地名之争
不算境外的尼泊尔和印度,围绕“香格里拉”的地名之争在国内显得更为激烈。同样位于三江并流、横断山区的西藏昌都、云南迪庆、丽江和四川甘孜,都曾一度想把它占为己有。
2001年底,经国务院批准,沿用了几百年之久的云南迪庆中甸县率先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14年撤县设市,成为今天的香格里拉市。
2002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下辖的日瓦乡则更名为香格里拉乡,后于2009年撤乡建镇,成为香格里拉镇。
这两个香格里拉的直线距离仅100公里,但山路崎岖,车程长达220多公里,仍需驱车六个多小时。但沿途自然风光雄奇旖旎、十分相似,高原、峡谷、湖泊、草甸、森林美景尽收眼底。
香格里拉纳帕海
在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的正觉寺,据说还保存着一块清光绪年间的石碑,上刻有“香各里雄古”的字样。“雄古”是纳西语,“雄”指香柏树,“古”是所在之地,汉语音意结合后就成了“香格”。
虽未亲眼所见,但网传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印制的丽江地图中,就曾把雄古标为“香各里”——比小说出版还早一年,这也成为丽江争夺香格里拉命名权的最有力证据。
2004年,滇、川、藏三省区终于握手言和,决定划出一个大香格里拉的范围,将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的82个县(市、区)都统一涵盖在“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这个概念之下,以谋求该区域内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
大香格里拉地区(网络图片)
事实上,《消失的地平线》作者希尔顿从未到过中国。他写这本小说的灵感据说全都来源于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Rock)在《国家地理》杂志上所发表的系列文章和照片,以及两个法国天主教神父早期在西藏的探险经历和大英图书馆里各种关于藏区的参考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洛克同时也是一位探险家、人类学家和纳西学学者。在1922—1949的27年间,他曾六次来到中国,在云南西北部的丽江、迪庆、怒江等地长期生活考察,对当地动植物和风土人情进行过深入研究。
在如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还有一条被誉为“中国最美100公里”的“洛克之路”,成为许多户外驴友的一条必由之路。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
虽然《消失的地平线》只是一本口袋小说,不过在好奇心和凡尔赛的驱使下,我不禁想从书中寻找到作者关于香格里拉的最初位置设定。
小说里的那架被劫持的小型客机原本是从一个叫巴斯库尔(Baskul)的地方飞往白沙瓦(Peshawar)的,四名撤离的乘客中包括英国领事康维(Conway)和他的副领事。
白沙瓦靠近今巴基斯坦的西北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仍由英属印度殖民地管辖;这里的巴斯库尔则是个虚构的伊斯兰地名,虽然在谷歌地图上仍能找到伊朗有一地与之同名。
巴斯库尔既有英国领事馆、又建有机场,应该是座规模不小的城市;而“康维懂一点当地的普什图语”则暗示着这是在阿富汗。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符合条件的应该就是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Kabul)了。
1919年,阿富汗取得了第三次抗英战争的胜利,英国正式承认其独立;1929年,阿曼努拉政权被英国策划的叛乱颠覆,代之以奉行中立政策的纳迪尔政权;但新国王随即又在1933年遇刺身亡。
由此可见,在喀布尔政局混乱的1930年前后,英军撤侨去往英印殖民当局控制的白沙瓦就显得顺理成章。
上世纪三十年代最先进的飞机是波音247型客机:巡航时速248公里,航程776公里,载客10人,但首次试飞成功却是在小说面世当年的1933年。在此之前,客机的正常时速普遍仅在96—117公里之间。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30年代初,白沙瓦位于喀布尔以东偏南约220多公里,其东北方向就是高耸入云的青藏高原。两地间利用飞机撤离转移、约2个多小时的行程是可以接受的。
四名旅客于5月20日上午10点登机,飞了一个多小时后,副领事察觉到“飞机没有按直线飞行”;又过了至少半个多小时之后,飞机着陆加油,此刻围上来的普什图人意味着他们仍在阿富汗境内。
午后,飞机调整航线转飞东方;整个下午,“飞机仍在向东飞行,时而略偏北”;在“向东飞行了几个小时”后,37岁的外交官康维判断出“这里应该正好是印度河上游的峡谷”,并确定看到了“南迦巴瓦山”。
不知译者是有意还是无意,中译本在这里有个明显的张冠李戴之误:在英文版里,山名叫Nanga Parbat,这是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西端南迦帕尔巴特峰。
更何况,康维接着又补充道:“我认为那条山脉应该就是喀喇昆仑山”。
喀喇昆仑山(Karakorams)是世界第二高的山脉,起始于阿富汗最东部的帕米尔高原,向东南延伸,通过印度、巴基斯坦北境进入我国西藏北部,也即中国习称葱岭的一部分。
中国西部的主要山脉
夜幕悄悄降临、圆月升起时,康维又看到了K2峰的山脊。K2是喀喇昆仑山主峰乔戈里峰的别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它踞于中巴国境线之上,东北侧座落于于今新疆喀什地区境内,板块上仍属青藏高原。
飞机继续前行一阵后迫降,此时康维猜测他们已经“远远飞过了喜马拉雅山的西侧,到了昆仑山不知名的峰峦...应该到了西藏高原”。
喀什地区日落时间较晚,一般五月份的晚上10点左右太阳才会正式下山,故此时距登机约过去了12个小时。
乔戈里峰与喀布尔直线距离将近700公里,考虑到当时飞机时速、高原天气、中途加油和故意绕行等因素,最终降落在乔戈里峰以东、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之间的某地是极有可能的。
次日上午,飞行员在临终前告知康维,沿着峡谷便可到达香格里拉。一行人后来徒步遇到了张先生,爬了一上午的山,又沿着峡谷走了两英里、沿岩壁曲折行走近一个小时,终于抵达了香格里拉。
作者还提到,卡拉卡尔在山谷方言中的意思是“蓝月亮”——或许这就是如今香格里拉的蓝月山谷和丽江玉龙雪山下的蓝月谷得名由来吧。
丽江玉龙雪山下的蓝月谷
小结一下。根据小说中的提供的线索,无论从巴斯库尔(即喀布尔)或是白沙瓦起飞,都与中国境内的昌都、迪庆、丽江和甘孜相距在2500公里以远——而这个飞行距离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外,小说第二章里也明确表示,这架由印度禅达坡邦主借给空军使用的小型客机最多也只能飞1000英里(1609公里),所以川滇藏交界的几个“香格里拉”都应被排除。
喀布尔、乔戈里峰、香格里拉市的距离关系
或许是为了防止被读者们太轻易找到,作者希尔顿照着洛克当年所描绘的藏区的理想景象,将香格里拉这片净土最终安放在了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之间、乔戈里峰附近;从行政区划来说,就在今新疆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
寻找香格里拉
事实上,香格里拉只是个虚构的所在,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但却求而不得的精神乌托邦。像我这样试图从小说中去寻找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无异于是异想天开、缘木求鱼了。
无独有偶。在比希尔顿早约1500年的东晋年代,朝政黑暗腐败、民不聊生,陶渊明也曾构写过一个更著名的世外桃源。后来在重庆、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河南、乃至台湾等地,都纷纷涌现出一批桃花源。
虽然陶先生在其游记的结尾中曾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但如今个个都宣称自己才是当年武陵人误打误撞闯入过的那个正宗的桃花源。
名可名,非常名也。
倘若有一天,香格里拉真的可以被找到,那么,它早就已不再是我们原先心中的那轮日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