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流传着三明医改后医生大规模离职的传言,这一话题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三明市的医改是否真的像外界所说的那样,导致了医生的批量流失?
从丁香园论坛的知名版主@躺平小医生所发布的信息中,我们了解到三明医生离职的情况并不像外界描述的那么严峻。相反,真实情况与网络上流传的说法存在着翻天覆地的差异。
据@躺平小医生介绍,在医改初期,确实有一些医院的前辈选择了前往福州、厦门等大城市发展,但大部分医生还是选择了坚守。此后,虽然每年都有少数医生离职,但这主要是出于个人职业发展的考虑,属于正常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离职医生的数量还在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三明的医院招聘人数仍在减少,同时对学历要求更高了。
那么,为何外界会形成“三明医改后医生大量辞职”的误解呢?@躺平小医生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医院多次发布紧缺人才招聘公告有关。他解释说,这些招聘公告的发布更多是基于医院自身的扩张计划和发展需求,而非医改直接导致的医生流失。此外,他还指出,近年来三明医生的收入并没有因为医改导致收入的下降,反而薪资待遇正逐年提高中,同时晒出了工资予以佐证。
三明医改后,医务人员的收入体系采用了年薪制这一新的管理模式。在年薪制框架下,尽管工分制的计算方法对于所有医务人员都是统一的,用以衡量他们的工作量和贡献,但编内与编外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显著存在。具体而言,尽管他们依据相同的工分来获取报酬,基本工资这一项却有着明显的差别。有当地网友爆料称,编内的医务人员基本工资普遍高出编外医生1-2千元。
同时编制内在餐补、季度奖、年终奖等福利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差异。此外,他们在职称晋升、培训和学习机会上也具有更多优势,工作稳定性也相对较高。相比之下,编制外医生在这些方面则面临较大的差距和挑战,甚至可能因政策调整而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此外,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也因编内编外的身份差异而有所不同,更为长远的影响在于,这种差异也间接导致了退休工资的巨大差距。
随着三明医改「541」薪酬分配制度的落地实施,真实临床一线医生的薪资变化情况如何?
三明某基层医院的主治医生分享了医改以后他收入的变化:2022年~2024年,他的年薪从12万上涨至16万。
总体来说,从工资变化情况来看,实施年薪制后基层医院的医生总体薪资呈上涨的趋势,「541」薪酬分配制度对基层医院较为友好。
但一些医院中,实际的薪酬分配并未如年薪制度所预设的那般清晰透明。
由于医院内部的二次分配流程以及科室层面的再次分配复杂性,众多医务人员不得不面对医院设定的多样化考核指标,而这些考核的结果直接关联着他们年薪的实际获取情况。
就当前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各科室正在遭遇的一个难题是工作负担与所获收入之间的显著失衡。
与此同时,科室的分类也让部分医务人员“苦不堪言”。
在三明医改中,同样是医院职工,不同人群的分配比例不同,比如医技辅助团队应在临床医生的80%以内,护士应在医师的70%以内。而麻醉、影像两个科室在三明医改过程中如果被认定为医技科室,只能拿临床的八折。
不少麻醉科、影像科的医生天都塌了:“我们也有医生资格证呀,为什么就属于医技呢?”
某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也曾发文表示:“放射科医生就乖乖地拿临床的八折吧。唉,太痛心,30万×80%=24万,1年就要比别人少6万了。”
公益曙光下,谨防 “公平陷阱”
各地薪酬不能照搬三明
总体来看,年薪制可以让医院回归公益性。但是,年薪制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真正实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否则容易出现新的不公平。
詹积富在此前出席首届甘肃医保飞天论坛时坦言:三明医改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平均收入情况核定工资,不能照搬三明的数据。
上海财经大学原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卫教授此前指出,同样是主任医师,一名医生接诊100个普通病人,和接诊10个疑难病人,两者是没有可比性的,但如果收益一样的话,只会打击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迫使更优秀的医生流转到私立医院,最后导致看病成本上涨。再者,医院不同科室之间的工作量、工作强度、风险性以及技术含量不一样,不能一刀切,必须有一套完整、公平的绩效考核方案,才能真正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否则就变成了“吃大锅饭”。
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检验人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检验医学网全国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与大咖对话,分享经验和见解!因微信群超过200人后无法扫码进群,大家可以添加检验医学网编辑个人微信,编辑将邀请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