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患儿肺炎检验数据“反目”,诊断成谜

健康   2025-01-24 15:01   山东  

 

作者:王彦平  丁弘

单位: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对于同一种疾病而言,由于检验方法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再加上诊断标志物出现的时间不同,相关检验结果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作为专业人士,这是一个容易理解的问题,但患者却常常因此与我们检验科产生矛盾,甚至还包括一些经验不足的临床医生。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这里有一个典型病例,正反映了这个问题。

·

案例经过



  • 简要病史

患儿男,8岁,入院前7天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咳嗽,有痰不易咯出;前2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4℃,口服“布洛芬10ml”后体温可降至正常,间隔7-8小时体温复升。入院前2天及当天在我院门诊静点“头孢噻肟1.0g、氨溴索15mg”,口服“阿奇霉素500mg qd、羧甲司坦10ml tid ”3天,仍有发热。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

自发病以来,患儿神清,反应好,睡眠、饮食尚好,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 体格检查

查体见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小水泡音。咽部粘膜充血,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未见渗出。左上臂可见卡介苗接种疤痕。其它无特殊。既往体健,出生、喂养及发育正常,无家族遗传病史。

  • 辅助检查

胸CT示双肺纹理增重,可见多发高密度及磨玻璃密度斑片影,边界模糊,考虑双肺炎性病变。检验结果如下:

 

门诊血常规、肺炎支原体抗体、SAA检测结果

  • 治疗经过

以“肺炎”收入院。考虑患儿感染来自社区,急性起病,常见病原体可能是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等。予查尿便常规、痰培养、呼吸道病原体核酸、肝肾功能、心肌酶、结核菌抗体、凝血功能、PCT等。入院后主要结果如下: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 阳性、抗结核杆菌抗体 弱阳性。

呼吸道病原体核酸检测

结核菌抗体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患儿及家属否认结核病人接触史,且胸CT未见结核灶,诊断证据不足。查结核感染T细胞,结核感染T细胞 阴性。

 

结核感染T细胞


结合患儿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肺结核,诊断支原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性肺炎。


结合本院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及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特点,予静点头孢噻肟、氨溴索,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特布他林、乙酰半胱氨酸,口服多西环素、丙卡特罗、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激光照射胸部,机械辅助排痰等对症治疗。住院第4天,患儿体温正常,咳嗽减轻;第7天病情好转,胸CT与老片相比,斑片范围减小、密度变淡。患儿家属拒绝继续住院治疗,带药出院。

 

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存在两对相关检验结果相反的矛盾:肺炎支原体抗体和肺炎支原体核酸,结核抗体和结核感染T细胞。这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肺炎支原体感染在我们北方以冬季为主,儿童是最易感人群,3-15岁儿童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8%-40%由肺炎支原体引起[1]。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可能出现重症病例,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实验室具备早期、快速和准确的检验方法。同时,对实验结果的合理解读也是临床恰当诊治的重要前提[2]

《中国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规范和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第二部分,关于实验室规范中提到:实验室检查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同检测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性,需要合理选择和应用。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疾病认知和试剂质量等因素差异较大,不可强求全国统一实验室检测方法。共识还指出:

病原体培养是判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其生长缓慢、对环境要求高,导致方法灵敏度低于60%,在实验室中不能常规使用。

抗体检测要优先于抗原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一般在感染后4-5天出现,是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指标,它在感染后3-4周达到高峰,可持续1-3个月甚至更长。检测时多采用颗粒凝集法、免疫胶体金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等。

颗粒凝集法滴度≥1:160可作为近期感染的参考依据,并且滴度与严重程度相关,但检测的是总抗体,建议再检测亚型。


免疫胶体金法可以定性检测,简便、快速、用血量少,可用末梢血,适于门、急诊儿童的快速筛查;但筛查结果阴性不能排除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高度怀疑时建议进行定量检测或核酸检测以明确诊断。


酶联免疫吸附法可以定性或定量,定量更有价值,但耗时较长。


核酸检测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快捷的优点,适于门诊患者快速诊断。但要注意感染恢复期DNA载量逐渐下降,因此要定量检测。如果标本中存在PCR抑制物或靶DNA提取效率低下等,可以造成假阴性。而且,因为核酸检测不能区分携带者与感染者、急性感染者与恢复期患者,所以单纯依赖它有可能造成肺炎支原体的过多诊断[1]


我院使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本案例由于患儿处于感染初期,产生的抗体不足以达到检验方法下限,导致胶体金法呈假阴性。胶体金法一般在抗体产生7天后才可以检测到[3]


其次,结核分枝杆菌也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早期诊断是结核病控制的重要环节。由于儿童患者细菌载量低,痰标本获取困难,既往低热、乏力、盗汗等典型结核中毒症状很少见,易造成诊断延迟[4]

《中国肺结核诊断标准(WS-2017)》中指出,肺结核的诊断原则是以病原学(细菌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为主,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胸部影像、相关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以病原学和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其中涉及实验室的部分包括痰涂片镜检、分枝杆菌培养、核酸检测、病理、结核菌素实验、γ-干扰素释放实验和结核抗体检测[5]。细菌学检查虽然属于肺结核的金标准,但痰涂片阳性率低,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周期长、实验要求高,导致很多患者不具备细菌学依据。

我院采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结核抗体IgG,简便快速,适于门诊筛查,但易受到非结核分枝杆菌、卡介苗和人体免疫状态影响,产生假阳性[6]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是γ-干扰素释放实验的一种。人体感染结核后,体内形成记忆T细胞,再次受结核抗原刺激可以被激活,释放γ-干扰素。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实验利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ESAT-6和CFP10刺激外周血中T细胞,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产生干扰素的T细胞数量,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超过结核抗体[7],但结果受细胞环境和人体内环境的影响[8]。其阳性可以说明患者曾经或正在感染结核,但不能据此诊断为活动性结核[6]

·

总结



 
临床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与人之间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因此对疾病的诊断是一种全方位、多因素的综合判断。依赖单一检查结果往往不能作出准确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年龄、性别、影像学结果和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全面的评估。

在实验室方面,检验方法优势互补或联合检测也可以协助临床提高诊断效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儿童用药专业组.中国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规范和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9年)[J].中华儿科杂志,2020,58(5):366-373.

[2] 王云东.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中国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规范和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19年)》解读[J].医师在线,2020,10(20):17-18.

[3] 孙光,田甜,吕锦,等.核酸检测与抗体测定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J].医疗装备,2024,37(15):24-27.

[4] 王以琳,孙琪,钱卓,等.儿童结核病诊断延迟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4,24(5):507-514.

[5] 肺结核诊断WS288-2017[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7):642-652.

[6] 劳海黎,孙义军,赵新惠,等.4种免疫学方法辅助诊断肺结核的临床价值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22,27(8):1135-1137,1171.

[7] 吴亚光,王洁,李亚明.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用于肺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J].系统医学,2022,7(22):100-103.

[8] 陈泓光.结核斑点试验联合结核抗体IgG检测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学,2021,41(2):40-41.

 

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检验人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检验医学网全国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与大咖对话,分享经验和见解!因微信群超过200人后无法扫码进群,大家可以添加检验医学网编辑个人微信,编辑将邀请您进群。

点击下方名片,获取更多检验医学及体外诊断资讯

 

编辑:yeah  审校:小冉

检验医学网
检验医学网创建于2004年,现全网拥有80万+关注用户,是中国检验医学暨体外诊断领域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媒体矩阵平台,涵盖各类新媒体平台、线上线下学术活动、大型展会等,为检验人员和体外诊断行业提供专业、及时、可靠的学术信息和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