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检测时间短、准确度高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通常被用作测定HbA1c的标准方法[1]。
HPLC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利用其电荷差异通过阳离子交换柱对血红蛋白类物质进行分离,再根据峰值下面积计算得出结果。在检测过程中,血红蛋白变异体、氨甲酰化血红蛋白和血液系统疾病等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干扰检测结果。
笔者实验室使用某品牌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HbA1c。近日,笔者在工作中发现一例非妊娠老年女性患者血红蛋白F(占21.2%)干扰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的案例,现与各位同道做个分享。
周末值班,审核糖化血红蛋白报告时一个醒目的结果呈现在我眼前:HbF 21.2%、HbA1c 5.1%。我的第一反应是HbF这么高肯定干扰了HbA1c的检测结果,随即将其图谱打印出来与正常图谱对比,可见该患者A1c峰与其他峰发生了融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该患者为非妊娠的老年女性患者,诊断为二型糖尿病,HbA1c检查发现HbF占比异常高,图谱中可以看出异常血红蛋白峰明显干扰了其他血红蛋白峰,导致结果不准确。血红蛋白电泳证实HbF异常,所以HbA1c 5.1%不可信,HbA1c 6.39%更符合患者的真实血糖情况。检验科工作人员及时联系临床,避免了错误的检查结果影响患者的诊疗。
HbF占21.2%,血细胞分析却正常,也没有贫血相关临床表现,同时地贫基因检查也未发现异常,这是为何呢?通过查阅文献可知,HbF增高常见于新生儿、妊娠期妇女、某些类型的β-地中海贫血、镰型红细胞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高症(Hereditary persistence fetal hemoglobin, HPFH)等情况[2]。
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推测该患者为HPFH。而HPFH不在我们的地贫基因检查范围内,故地贫基因未能检出异常。
血红蛋白F(HbF)是胎儿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约占胎儿血红蛋白的55%-85%,2-4个月后逐渐下降,6个月时约占5%左右,2岁时已经降低和成人水平一致。
正常成人血红蛋白的主要成份是血红蛋白A(HbA α2β2),占96.5%-97.5%;其余成份为血红蛋白A2(HbA2 α2δ2),占2.5%-3.5%;胎儿红蛋白F(HbF α2γ2),占2%以下。当成人体内持续存在过量的HbF时,就称为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高症HPFH[3]。
HPFH首先于1955年在非洲人中发现。该病的分子病理存在着种族差异,故命名时一般冠以发现地或人种来修饰[4]。根据HbF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HPFH又分为全细胞型HPFH和杂合细胞型HPFH[5]。β-类珠蛋白基因的遗传缺陷导致的HbF异常高表达一直以来都是HPFH分子机制的重要学说。HPFH患者红细胞中HbF数量的连续变化,以及HbF表达相关的多个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被确定,均表明HPFH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性[6]。非缺失型HPFH的机制已经不再局限于11p15的β-类珠蛋白基因上,基因多态性与HbF表达的数量性状位点学说成为了阐述HPFH机制的重要理论。
HPFH患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相对正常,或者仅表现为轻微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7]。
目前,HbA1c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如HPLC法、免疫层析法、CE法等,但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8]。HPLC法是NGSP推荐使用的参考方法,也是目前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的实验室使用最多的方法。
HPLC利用其电荷差异通过阳离子交换层析柱对HbA1c、HbF、HbA0等血红蛋白各成分进行分离测定。血红蛋白变异体(如HbS、HbC、HbE等)是临床工作中干扰HbA1c检测的常见物质,因为它和糖化血红蛋白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可能相似。这就导致在检测时,血红蛋白变异体可能会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峰重叠或者干扰其正常峰的出现,进而使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假性升高或降低,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在工作中,检验人要注意识别变异体的存在,及时发现干扰因素,避免发出错误的检查报告。
【参考文献】
[1] 冯广晓,王佶图,刘娜.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异常峰原因分析与对策[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1,28(10):1795-1799.
[2] 张艳芳,袁春雷,谢丰华,等.2例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02):288-289.
[3] 曾小红,朱宝生.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高症(HPFH)的分子机制[J].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2012,4(02):26-31.DOI:10.13470/j.cnki.cjpd.2012.02.014.
[4] 徐湘民.见于中国人的HPFH和δβ-地中海贫血的分子基础[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8,15(05):315-317.
[5] 顾援朝.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存在综合征[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80,4:167-169.
[6] Menzel S,Thein SL.Genetic architecture of hemoglobin F control[J].Curr Opin Hematol.2009,16(3):179-186.
[7] 熊永红,李頔,胡莉,等.贵州地区57例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高症遗传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06):666-670.
[8] 叶丹,唐燕,张玫.血红蛋白变异体对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54(05):1019-1023.
为了方便全国各地的检验人交流,我们特别成立了检验医学网全国交流群。欢迎您的加入,与大咖对话,分享经验和见解!因微信群超过200人后无法扫码进群,大家可以添加检验医学网编辑个人微信,编辑将邀请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