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吴静文。
电力交易中存在许多反直觉的现象,今天想与大家分享其中之一:
在部分双边交易市场中,用户绿电采购需求越大,环境权益(绿证)的价格反而越低。
虽然听上去反常,但其逻辑并不复杂。
绿电价格构成
绿电交易的价格由「电能量价格」和「环境权益价格」两部分组成。
发电企业追求的是总价最高,而非单纯的某一部分价格高。具体结算公式如下:电能量价格与结算量
发电企业希望电能量成交单价越高越好,一般情况下电能量结算价等于成交价,除非有政府授权差价合约或其他特殊的结算机制;而结算量一般接近预测的上网电量,是客观相对固定的数值。环境权益价格与结算量
环境权益价格通常有上限或参考近期均价。其结算量受合同电量、上网电量和用户用电量三者取小原则限制,可能无法足额结算。
对发电企业来说,同样的总价,优先确保更高的电能量收益,因为电能量的价格和结算量相对更稳定。
380+20 与 370+30 ,加总申报价格一样,但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报价策略。
用户绿电需求对价格的影响
需求不足时,
需求较高时,
现象背后的逻辑
发电企业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绿电结算总价。在用户需求旺盛时,电能量部分的价格调整优先级更高,而环境权益价格则成为次要调整项。
所以,绿电供给紧张时,(双边协商交易的)环境权益价格反而可能下降。
以上分析基于「双边协商」交易方式,实际交易中还可能受到偏差考核、政策约束等多种因素影响,需综合考虑。
END
我是吴静文:
可持续领域从业者
前地产人
好奇心强,热爱研究式学习,擅长深度搜索与信息整合
对商业、产品、内容创作、信息架构等话题感兴趣
欢迎添加微信,让我们相识于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