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我在直播中与小林绀晃老师连线时,第一次真正了解了“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构想。尽管此前对这个词有所耳闻,但直到那时才意识到,它并非仅是一个模糊的理念,而是一个有具体规划、清晰愿景的倡议。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全球能源共建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
2/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核心设想是通过将各大陆板块的电力系统互联互通,充分利用时区差、季节差、电价差和资源差,打造一个互济互动的全球能源网络。从理论上看,这一体系可以实现电能的跨时区、跨季节、跨地域流通,彻底解决弃光弃风等新能源利用难题。
3/ 在我看来,这一构想的宏大程度,仅次于马斯克提出的火星移民计划。它为地球带来了又一个可能的全球性联结:继水域、空气、陆地的自然联系和信息互联网的技术联系之后,一个基于电能传输的物理层面联结。
4/ 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需要以下几项关键工作——清洁能源基地布局:在每个大陆板块建立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基地。骨干网架规划:设计全球范围内的电力骨干网架结构。电力流向分析:明确不同区域间的电力流通模式和优化路径。
5/ 这一系统的实现并非易事。它需要在很多层面协调突破,比如——技术挑战:如何解决输电损耗、储能成本、出力稳定性等关键问题?国际合作: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凝聚共识,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经济动员:如何吸引私营部门参与,推动商业化可持续发展?
6/ 作为倡议的主要推动者,中国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中具有三大显著优势——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输电损耗低至1.5%,为远距离输电奠定了技术基础。新能源发电专利:中国掌握了全球最多的新能源技术专利,为清洁能源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柔性电网技术: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波动性问题,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7/ 这一构想的落地将带来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帮助发展中地区脱贫:特别是风光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新能源开发获益。推动全球工业化发展:为缺乏清洁能源的工业化国家提供可靠电力保障。实现全球用电自由:最终形成电能自由流动的全球化格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8/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球仍有6.8亿人口未能用上电力,其中80%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而这些地区并非完全缺乏可再生能源资源,而是急需突破性技术,如低成本储能。这更加反映了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潜在价值。
9/ 相比于《星际穿越》或《三体》描绘的遥远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更贴近现实:它在物理学层面完全可行,但实现难度极高,需要跨越技术、经济和国际合作的多重障碍。它既是一个科学的蓝图,也是一项充满想象力的系统工程。
10/ 想象一个延时摄影镜头从宇宙中俯瞰地球:灯光此起彼伏地亮起,照亮的不仅是本地的能源,更有来自全球其他角落的风能和光伏电力。这一画面足以令人心驰神往。
11/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项有价值、有意义且充满挑战的事业。它关乎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更是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想象和追求。
12/ 能源互联网的发展也许不如信息互联网那么迅猛,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没有信息互联网广泛,但它对能源、制造相关产业的影响深远。
13/ 未来,能源将被重新定价,开启智慧用能新模式,普惠每一个有光的屋顶与灵活的负荷。
14/ 也许你可以将电卖给澳大利亚,或者从非洲买电,不过不用因此急于学习电力交易,这个愿景还很遥远。保持好奇心、关注和开放的心态即可。
15/ 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的全面实现,可能需要几十年,也许是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系列,但这一设想足以点燃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它让我们知道,在身后的世界里,将会发生如此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