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户、电网代购电用户为什么买不到绿电?如何破解?

文摘   2024-12-08 19:30   广东  

全文一共2614字,读完预计需要5分钟

大家好,我是吴静文。

近年来,许多用电企业都希望购买绿电。从市场化用户的角度看,购买绿电的主要考虑的是绿电成本相较于非绿电(如火电、核电)的高低,以及所在地区市场化可再生能源供给是否充分。

但对于非市场化用户来说,买绿电的主要障碍不仅仅是价格问题,更重要的是机制性限制。从用电企业的角度看,非市场化用户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租户:租用园区、商场、写字楼等场所的用户,由于没有独立用电户号,无法作为独立电力用户参与市场交易,因此无法直接购买绿电。

2、电网代购电用户:虽然这类用户有独立的用电户号,但他们未进入电力市场,而是通过电网代购电力(从电网购买统一价格的“打捆电力”)。站在电网的角度,这部分用户其实属于市场化用电,因为电力来源于省内、省间的市场化发电,而非优先发电资源。即便如此,大部分电网代购电用户仍然面临无法购买绿电的问题。

关于非市场化用户购买绿电的难题,市场上已经有了多种尝试性的解决方案。此前,我也写过几篇文章(▷传送门1▷传送门2▷传送门3)探讨过这一问题。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最新留意到的、或许能够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的办法。



租户为什么买不到绿电?

对于园区、商场、写字楼内的租户来说,大部分没有独立用电户号,而是通过物业转供电。

这一问题虽然有“转供电改直供电”(“转改直”)的政策推动,但现实中落地仍需时间,并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变压器产权归属问题、变电房选址用地问题等。

在完全实现“转改直”之前,租户只能通过物业转供电,这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障碍:

1、物业未入市,无法购买绿电

要让租户有绿电可用,首先要求物业公司作为用电主体进入电力市场,并购买绿电。这涉及两个问题:

  • 物业进入市场的动力不足
    大部分物业公司对电力市场化的认识不足,担心进入市场后电费成本波动较大。如果因市场电价上涨而选择退出市场化购电,很多地区的电网代购电价格会有50%的电费上浮风险。因此,尽管政策鼓励市场化用电,但很多物业公司仍难以从容决策入市。
  • 绿电价格较高
    在大多数省份,绿电价格高于非绿电,这进一步降低了物业公司购买绿电的意愿。不过,也有一些省份(如吉林、辽宁、贵州)绿电价格低于非绿电,在这些地区,用户购买绿电的意愿更强。

2、物业即使入市,也未必愿意购买绿电

即便物业进入了市场化购电,并有能力购买绿电,但它们未必愿意购买绿电或将绿电分配给租户。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 缺乏动力
    许多物业公司对绿电及其环境权益的价值认识不足,也不了解租户对绿电的需求。
  • 环境权益分配问题
    即便部分物业公司购买绿电,也往往将环境权益用于自身的物业管理用房、公区、设备房等场地,而不会分配给租户。这些物业企业通常是自主承诺减排的主体,因此更倾向于将绿电用于自身履约,而非支持租户。

3、缺乏配套的分配机制

即使物业愿意购买绿电并愿意分配给租户,大部分地区仍缺乏相应的机制来实现这种“分配”。比如:

  • 绿电的溢价难以传导给终端租户。
  • 购买绿电的稳定性无法保障。如果物业今天配合分配绿电,明天却因成本等原因停止购买绿电,租户的减排目标也将受影响——根因还是成本无法传导。

电网代购电用户为什么买不到绿电?

电网代购电用户的情况与租户类似,但问题更多集中在机制层面。

1、电网代购电“打捆”模式的限制

电网代购电的电量是“打捆”进行的,由各省统一制定价格机制(两部制电价、分时电价等)。在这一模式下,电力用户无法单独申报用电量或价格,电网也无法了解每个用户购买绿电的意愿和支付能力,因此无法为用户代为购买绿电。

2、保障性收购电量的限制

电网代购电用户的可再生能源电量主要来源于电网的保障性收购。根据政策(75号文),保障性收购电量本可用于绿色电力交易或绿证交易,但目前仍未落实,尤其是绿证交易,事实上已由发电企业自行开展。

3、南方电网的尝试

并非所有代购电用户都无法购买绿电,南网片区的电网代购电用户已经可以通过“绿色电力认购”的方式购买绿电。

来源:《南方区域绿色电力交易规则(试行)》

这种模式类似于广东的绿电事后交易:用户可以每月认购上个月的绿电,并获得由交易机构认证的绿色电力消费凭证

虽然绿色电力认购与电能量交易并非同时进行,但由于有交易机构认证,凭证的认可度较高。这种机制为电网代购电用户购买绿电提供了可行性。

还有什么解法?

最近留意到国网片区各省电力交易机构新增了一类市场主体,叫做“绿色消费核算主体”,经了解,这是专门用于非市场化电力用户核算绿色电力消费的主体类型。

这背后是一整套可再生能源消费核算方法,包括账户设计核算范围核算方法数据来源等等。

这个方法虽然没有直接解决租户、电网代购电用户购买绿电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这类市场主体有个独立的可再生能源消费统计账户,就具备了分配可再生能源消费数值的潜力

可再生能源消费统计,无论是绿电购买还是绿证购买,或者自发自用可再生能源电力,数据端口归集在电力交易中心都是最合理的,它们具有的数据信息最全,相比人工录入、核算可靠性高很多,也是绿证核发、交易的相关机构,所以电力交易中心作为可再生能源消费统计的平台最合适。

电力交易中心常规的市场主体,包括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和电网企业。

而可再生能源消费统计的主体则更加复杂多元:包括企业(集团和子公司)、园区、行政区划层级、供应链层级、产品线层级等等,都有不同的核算消费场景和要求,而且具有一定的复杂度,比如有时候是自下而上的汇总报告有时候是自上而下的环境权益分配有时候要为链主单独计算某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可再生能源消费

所以也可以看到这里的账户机制有一定的复杂度,以支撑不同的可再生能源核算要求。以后链主企业管理供应链上下游可再生能源消费,将容易很多。

可再生能源的消费统计,可以聚合,可以接收,也就是物业公司具有向下分配给租户的可能。

可再生能源电量统计包括绿电交易、绿证交易、自发自用电量(以及直连供电)这三种类型,企业不需要再担心自发自用这部分没有绿证怎么算的问题(暂时没有,很快会有)

最后,还能根据统计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情况,出具相应的核算清单与明细。

总结

引入绿色消费核算主体、完善绿电分配和交易机制,非市场化用户的绿电使用将逐步成为可能。

如果您是感兴趣的市场主体,不妨去电力交易中心注册试试。




END



我是吴静文:


  • 可持续领域从业者

  • 前地产人

  • 好奇心强,热爱研究式学习,擅长深度检索与信息整合

  • 对商业、产品、内容创作、信息管理等话题感兴趣


欢迎加我微信,让我们相识于微时



吴静文笔记
基于事实与逻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