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周里,我有幸与几位网上相识已久的朋友面对面交流,特别开心。
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想。
这些朋友都是可持续领域的专业人士,我们聊的话题非常广泛:从光伏市场的发展趋势、各省的入市政策和市场化电价,到售电业务的服务费空间、电力交易员的日常工作;
从全国碳市场扩容后的发展趋势、试点碳市场的配额处理,到碳普惠的实际价值;
从电动车出口关税的欧美差异、企业私下谈判的方案,到碳认证机构的权威性保障;
从企业CBAM核算的真实需求、亚马逊绿标报告的市场价与难度,到NGO机构的经费来源和与企业的互动;
从碳市场投资机构、双碳研究机构、新能源媒体平台的盈利模式,到小B在双碳领域的参与机会;
从碳足迹领域的从业者数量和未来想象空间,到数据库能不能用AI维护……在交流中,我发现自己对这些话题都有所涉猎,能够自如地进行讨论。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两年前转行时设定的小目标,甚至超出预期。回想起来,那时我读了大量的双碳政策和电力市场化资料,却仍然感到困惑,甚至不明白CCER是什么。但在真正进入这个领域之后,基础概念很快就变得清晰,逐渐积累经验,加入了一些专业社群,购买了许多线上课程,参加了多个论坛,这些经历让我的知识体系逐渐串联起来。与网友见面的欣喜之外,同样高兴的是交流后的收获——具有信息差的一手信息往往只在线下环境传播。我不同意所谓的“草台班子”理论,这种消极的观点不创造价值,也不能推动发展。但在了解许多事情的真实情况后,必须承认,组织和个人都有盲点,都会犯错,原有的想象滤镜可以逐渐褪去。在你认为复杂、难以理解的地方,总有特殊的机制或规定在起作用,总有一个看似奇怪却合理、高效的解决方案,最符合资产持有方和管理单位的利益,否则就会出问题。企业都在追求增长,是因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不进则退。不积极进步,就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被抢走客户,被蚕食市场份额。因此,不进步就无法停留在原地。这种追求增长的压力适用于各行业的甲方、乙方、第三方,以及每一个个体。如果发现所在行业已经陷入价格战,即使你报出了最低成本价,竞争对手却能报出更低的价格,甚至完全赠送。那么,也许他们只是需要业务量、需要与客户建立信任、需要练兵、需要案例,这些都会影响成本结构。所以,对方能够承受这样的价格。如果这是常态,那么只能说明产能过剩,需求稀缺,或者供给本身并没有门槛、没有差异化,刚刚产生的红利(供需失衡)很快就会被填平,被淹没。如果你想保持领先,永远快人一步,就要不断学习,持续思考,洞察市场变化。如果你想陷入想象、随波逐流,那就减少线下交流、信息交换,只看公开信息。AI能网络检索、数据分析、写文章,也能生成图片、视频、音频,那么未来真正重要的技能是什么?
我是吴静文:
可持续领域从业者
前地产人
好奇心强,热爱研究式学习,擅长深度检索与信息整合
对商业、产品、内容创作、信息管理等话题感兴趣
欢迎加我微信,让我们相识于微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