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可再生能源匹配(24/7 CFE)是欧洲提出的一种新机制,要求企业的用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按小时实时匹配,并通过带有小时级时间戳的绿证来验证。
另外,其收益是否足以覆盖成本,需要进一步探讨。
按小时匹配带来的“维数灾难”
24/7匹配要求绿证按小时核算,这种高频度的精确匹配对电力系统的结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其带来的“维数灾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维度的指数级增加
时间维度的剧增: 传统绿证按月匹配,每月核对一次,而按小时匹配要求每小时核算,时间维度从30个数据点扩展到720个数据点(按小时计算),数据量至少增加20倍。 空间维度的精细化: 需精确跟踪不同地区、不同调度层级的可再生能源实时发电数据,以及不同节点企业的实时用电分布,数据的动态交互复杂性大幅提升。 数据种类的增加: 需结合实时发电曲线、负荷曲线、储能调度等多维数据,增加了系统处理难度,还对数据准确性提出更高要求。
2. 电力交易结算的复杂性进一步放大
现有结算科目已非常复杂: 绿证结算的现状及障碍:
按小时匹配仅在新能源参与现货市场的地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但我国大部分地区新能源保障性收购电量占比仍然很高,这部分电量没有分时清分,按小时匹配难以真正落地。
3. 系统升级和算力成本的高昂代价
数据存储与计算压力: 市场主体的成本负担:
系统升级和算力成本最终将转嫁至市场主体(包括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和用电企业),进一步增加用电成本,可能抑制企业绿色转型的积极性。
按小时匹配的必要性探讨
按小时匹配提升了形式上的精确度,但其带来的额外复杂性和高昂成本是否能够显著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值得商榷:
1. 绿证机制的目标
绿证的初衷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通过简单、可操作的机制为绿色用电提供认定。当前按月结算的绿证已满足这一需求,按小时匹配的收益有限。
当前我国新能源的消纳和市场化交易仍在发展中,按小时匹配的技术和机制尚未成熟,贸然实施可能增加不确定性,影响整体运行效率。
总结
24/7绿证匹配是一种提升绿色消费透明度的概念,但其实施带来高昂的系统升级和算力成本不容忽视。
在我国现阶段,按小时匹配可能尚不具备必要性。
绿证按月匹配的粒度已经足够应用于现阶段可再生能源的认定需求,且与电力市场的结算周期高度契合。
END
我是吴静文:
可持续领域从业者
前地产人
好奇心强,热爱研究式学习,擅长深度检索与信息整合
对商业、产品、内容创作、信息管理等话题感兴趣
欢迎加我微信,让我们相识于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