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班会作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工作的基本方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着独特的育人价值。一场高质量的主题班会,既是对某项具体工作的安排落实,更是在对话、碰撞、澄清中,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事件、主题有更全面深刻的思考和体悟,实现由知到行的的升华,由行到知的沉淀。
▷▷▷
坚持一个原则: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思政课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主题班会作为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样可以遵循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教师主导,就是要求辅导员相对于学生而言,要更有思想、更讲政治、更懂理论,保证主题班会不是随意地漫谈闲聊、不是简单的传达布置,而是通过系统计划、精准内容、科学方法,达到预期目标;坚持学生主体,就是要求主题班会不是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而是要形成思想、情感双向流动,构建一种稳定的呼应关系,学生迷茫什么、困惑什么、需求什么、渴望什么,我们在班会中就应该探讨什么、澄清什么、解决什么。学生的心之所向,应该是辅导员的身之所往。
明确一个目标:解决真问题
以“解决真问题”为目标,体现的是主观努力与客观结果的统一,其核心是一个“真”字:在真工作中,发现真问题、面对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如果我们把班会看作是一次沟通,那么面面俱到的表达或许可以让学生听见、听懂,却未必能听进去、想行动。一次班会如果能实现一个目标,解决一个真问题,那就是一次有效的沟通,一次高质量的教育活动。
正如黑格尔所言“熟知未必真知”,真问题有时可能被各种纷繁复杂的“假问题”所掩盖,因为“习以为常”而“熟视无睹”,因为缺乏“见微知著”的敏锐性,而忽视一些萌芽问题,错过了最佳的教育引导时机。所以,有时候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如果不真正走入学生,不沉下心来思考,不精益求精设计,“只为开了、不求开好”的主题班会一定发现不了更解决不了真问题。只有深入调查、认真思考、精心准备,才能透过表象的、局部的、空泛的假问题,触碰到鲜活的、真实的、有价值的真问题,实现“以大道引人,以大智启人,以大德树人,以大爱育人”。比如,对于新生辅导员而言,如何开好第一次主题班会?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最初印象对于后续信息的解释有明显的定向作用,也就是“首因效益”。开好第一次班会,给同学们留下美好、深刻的第一印象,形成正向的记忆图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我们期待通过一次班会把校纪校规、入学适应、安全教育、学风建设等所有问题都讲清楚,可能并不现实。可以围绕新生最好奇、最困惑、最现实、最关键的问题,以系列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回应。比如,对大学生活的期待和规划、对新环境的适应和融入、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对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对规则的认识和敬畏等等。至于第一次班会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妨做一个小调研,把决定权交给同学们。
▷▷▷
尝试一种方法:体验式教学法
从班会目标出发,引入真实案例,创设具体场景,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价值思考和行动选择,将感知、认同、行动、重塑等育人目标有效融合。例如,如果班会主题是 “弘扬科学家精神,争做时代追梦人”,我们可以做什么?一是拓展空间,组织学生参观科学家博物馆或者相关展览,让同学们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二是可以邀请校内青年教师、退休老教师等以访谈形式对话,让同学们能够在学科领域内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国之大者”、为什么“科学家精神是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如何做“有生命力的创新”;三是可以延伸为走访校外科研一线优秀校友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能够走出校园去听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鲜活故事;四是围绕“中国科学家的红色精神”开展宣讲活动,总结学习感悟,面向更多群体讲述自己身边的小故事与国家的大故事。此外,还可以围绕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和创新性实践进行更深入的理论实践研究。从一次主题班会到一种育人模式,很多有创新、有特色、有成效的精品育人成果,都是在不断尝试、滴水石穿的努力中沉淀下来的,成为助力学生行稳致远的一叶扁舟。
▷▷▷
作者简介
常雅慧,副教授,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组织员,全国第十三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教育部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红色基因”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
值班编辑:李泽睿
责任编辑:任 月
责任审核:俞峰传 张峰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