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实习实践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其管理机制的创新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产教融合为背景,浅析探索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管理机制的现状、问题及创新路径,旨在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发展与国际合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学生实习;管理机制;创新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明确的相关就业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基本的民生,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在不同时期,就业目标一脉相承,又在不断创新发展,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就业目标,具有新时代新征程的内涵。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往年增加近21万人。近些年,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新冠肺炎疫情等,对国内市场都带来了深入的影响,加剧了供求形势的变化和不均衡,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面对巨大的外部宏观压力和多元化的内部微观需求,我们要迎接挑战,需要不断优化就业服务质量,全力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很多高校和企业开始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提前开班预习功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相关部门也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校企合作。例如,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高等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创新的若干意见》等,都是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从整体来看,校企合作的现状逐渐趋向良好,很多院校与各单位,建立了不同形式和方式的就业实训基地,实现了学生、高校、企业三方的共赢。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这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校学生实习实践作为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重要桥梁,不仅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产教融合教育模式的提出,强调了产业与教育的深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为高校带来了新的教育资源和合作机遇平台。
高校学生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培养大学生未来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为社会培养更高效的大学生就业人才提供先决条件。针对大学生目前生存能力状况以及毕业后就业的方向、就业能力、就业状况,不难发现很多大学生仍未具备合格进入社会的能力,这和在校期间没有充分接触社会、实习实践经历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帮助学生将学校中所学到的课本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的真实成果,帮助学生提前感受社会企业工作氛围,带领大学生更早地适应社会、企业工作环境以及考核制度。同时,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效提升大学生工作能力,帮助企业拿到校园对等专业的最新资源,达到有效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目的。
当然,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管理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高校学生在实习实践创新管理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制定的生产实习课程往往缺乏与企业的实地沟通,导致教学计划与企业需求不符,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校外生产实践之间没有紧密对接,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到困惑,无法有效提升实践能力。二是企业不愿接受在校实习生。企业通常对短期实习生存在安全和管理方面的顾虑,加上现代化生产自动化的发展,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减少,因此企业不愿意接纳实习生,导致实习基地数量减少,学生难以满足基本的生产实习要求。三是实习时间短、考核制度不完善。现有的实习模式存在时间短、岗前培训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路径和建议策略,为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有效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产教融合政策背景
产教融合政策背景是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结合的重要力量。2017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发布,构建了产教融合发展的大格局。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从国家层面部署深化产教融合工作,强调校企深度合作。到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5方面19条政策措施,旨在加快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政策强调了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培育和激励政策体系的完善,以及产教融合试点城市的推进,这些都是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关键措施。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规范实习教学安排、加强实习组织管理、强化实习组织保障等具体工作举措。政府推动下的产教融合活动涉及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建设一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标杆行业和引领型企业,以示范带动全国范围内的产教融合工作。截至2023年,全国已培育了多个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这些试点和企业的建设为产教融合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政府建立了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明确了企业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地位,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到2025年,计划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政策体系。
新《职业教育法》将产教融合规定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属性之一,并强调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点推进的主要任务。新《职业教育法》对产教融合提出了多项新的规定和要求,旨在深化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首先,新法在总则中强调职业教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明确国家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并推动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此外,新法还规定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中国特色学徒制,以促进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新法进一步明确了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这些企业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新法还要求产教融合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安排一定比例的岗位,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教师进行实践。在顶层设计上,推进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化,强化政策协同以形成合力。
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管理机制现状
当前,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管理机制在产教融合的推动下,正逐步向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校实习管理的规范和要求,强调了实习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实习教学体系建设、合理安排实习组织形式、科学制订实习方案等具体措施。大学生实习的目的已经从单纯的学习应用转向了就业准备和职业发展,许多学生通过实习来积累工作经验,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实习形式也多样化,包括自主实习、校企合作实习等。
高校在实习管理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分级管理和层层负责的制度,以及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品牌化框架来遴选实习单位。此外,教育部也发布了多项文件,要求高校加强实习组织管理,明确各方权利义务,保障学生权益。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在学生实习和实践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促进产教融合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明确实习管理制度与责任分配。学校制定了明确的实习管理制度,包括实习的组织、实施、考核及评价等方面。这些制度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实习指导,同时确保实习质量。明确各级管理者在实习中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第二,搭建实践基地。学校与政府、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设立了多个校外实践基地。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机会和实践环境。并定期对实践基地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其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习需求。第三,优化实习课程与学分体系。结合专业特点,设置了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相关的实习课程,明确实习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使实习与理论学习相辅相成。学生的实习经历可计入学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习实践活动。第四,给与指导与支持。每位参与实习的学生都会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前准备、实习过程指导和实习后总结。学校专设职业发展中心,提供实习信息、职业规划和咨询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选择和准备实习。第五,完善反馈与改进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实习的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实习管理机制。与合作企业保持沟通,了解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的评价,以便更好地优化实习方案。
北京理工大学职业发展中心,在学生实习实践管理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机制,涵盖了制度、基地、课程、指导和反馈等多个方面。例如:学校强化就业育人实效,构建了课程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朋辈辅导、实习实训相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稳步建设“摆渡人”“职心”和“职美”三个品牌工作室;建成“职业生涯体验中心”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主题空间”;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丰富和完善了108门线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精品课程;从低年级开始,结合学生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和年级层次,推出新生生涯教育、生涯影片赏析、生涯读书会系列活动,实现职业生涯教育全覆盖。这种机制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也增强了学校与行业的联系,为实现产教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
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虚拟仿真、实物试验以及加工制造等实践手段,构建“教-学-研-产”一体化生产实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和创新热情。此外,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吻合度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西安交通大学有四项案例入选2022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采用“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的合作模式,与企业合作成立“浪潮铸远教师发展研究院”,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成果,通过产教融合出版相关书籍。
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管理机制
存在的问题
尽管产教融合政策为高校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对实习重视不够,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实习基地建设不规范、实习组织管理不到位。例如,专业匹配度不高、运营管理不规范、制度保障不足等。另外,由于缺乏社会第三方参与,高校与企业在实施产教融合方面市场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实习资源的整合效率。二是实习与专业教学的衔接不够紧密,实习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影响了实习效果。三是学生获取优质实习资源的途径有限,有时依赖关系和人情,影响了实习的公平性。四是一些用人单位对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当前地方政府在产教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行业服务产教融合的能力有待提升。这导致了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过程中存在意愿不足、积极性不强、形式窄化的困境。产教融合型企业的认证、评价和监督标准不明确,尤其是投资额量化问题成为认证企业的首要问题。这使得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和评估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即学校积极参与产教融合,而企业参与度不高。这种现象影响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产教融合多元联动的合作机制仍是一个挑战。需要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参与,建立社会多元监督体系与“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
总体来看,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发展在政策支持和试点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合作机制不完善、评价和监督标准不明确、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践制度,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习的规范性、公平性和有效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就业。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创新管理机制的国际比较研究
在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可以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中汲取教训。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注重企业参与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日本的“产学官”模式则强调多方合作。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非常紧密,学生的实习工作通常在合作企业进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则强调企业领导人的参与和关注,一旦学生签约,就会有实习就业的机会。日本的“产学官”模式则涉及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多方合作。
在德国,学校需要根据产业界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技能。相比之下,美国的高职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也推动了学校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包括理论学习,还强调实践操作,学生在企业中的实习时间往往占总学习时间的一半以上。美国的合作教育则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从而提升其职业技能。
在德国,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职业教育的成本,企业通过实习生获得劳动力,而政府则提供资金支持。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中,企业通常会支付实习生的报酬,并承担部分教育成本。
德国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来推动产教融合。美国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在合作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资金支持来促进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管理机制创新路径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是产教融合的核心,旨在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结合。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进行科研项目合作,以及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其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北京理工大学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通过建立实习基地、联合研发中心、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构建多层次的合作平台,以促进产学研结合。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等,推动创新和技术应用,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还能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提供国际化资源和平台,帮助高校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例如,通过与国际高校和机构的合作,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国际教育课程、研究合作项目和国际实习机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优化实习实践课程体系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关键。高校应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科特点,设计合理的实习课程体系,确保实习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衔接,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符合。同时,应注重实习前的培训和实习后的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相关政策,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实习教学体系,制定实习大纲,健全实习质量标准,科学安排实习内容。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必要的理论课程外,还应融入适当的实践课程和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合。鼓励根据实习单位实际工作需求凝练实习项目,开展研究性实习,推动多专业知识能力交叉融合。
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多元化评价体系应包括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功能,以全面、客观、准确地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评价原则上,应遵循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拓三大原则,通过分析学生电子档案中的评价数据,学校可以准确快速地判断出学生的优势和强项。多元化评价体系还应包括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记录和评价教学过程,确保体系顺利实施。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实习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增加其实践经验,提升教学质量。建立健全实习实践师资队伍,拓宽实习实践机会平台,严抓实习实践过程管理,加大实习实践经费投入。
完善实习实践保障机制是确保学生实习权益的基础。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实习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方式,确保实习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对实践选题、实践任务、实践效果等进行全流程、全链条监督管理,完善实践成果考核、评价、认定体系建设。同时,应加强实习安全教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和指导。通过完善保障机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习满意度,促进其全面发展。首先,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双导师”管理机制,以保障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顺利进行。其次,完善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各方责任明确,并建立协同管理落实机制。再次,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产教融合,提高实习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结论与建议
结论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管理机制尚不能充分满足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教育需求,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构建校企合作平台、优化实习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习实践保障机制是实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实习实践管理创新的有效路径。
对策建议
促进政策与合作机制建设:政府应制定明确相关政策,激励高校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规划实习实践项目,确保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更新,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实习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健全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水平。高校可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行业特色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1. 提升实习实践教学质量:高校应定期审查和更新实习实践课程,确保其与行业趋势相匹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并通过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来确保实习质量。
2. 保障学生权益与搭建国际平台:建立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和评价反馈机制,保障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益,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实习实践管理经验,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
3. 优化信息化手段:健全人才储备智库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高效、个性化的线上支持与帮助,实现信息推送精准化、生涯规划辅导个性化、AI模拟面试智能化,为每位学生量身构建个人成长画像,围绕国家战略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凝练实习实践计划,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卢斌
值班编辑:肖怡晨
责任编辑:任 月
责任审核:俞峰传 张峰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