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徐熥是方广岩万历重建后的第一批游客,其《游方广岩记》是方广岩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文献之一。
方广岩近五百年变化不大。明代万历奠定框架,后代修补,不改大局。徐熥见到的方广岩和今天结构上几乎没什么不同。只有一处,当年山门之上有钟楼,然后才到天泉阁。钟楼位置疑即今天仙君楼所在。
岩内景观也大同小异。但当年方广岩岩壁上置五百罗汉,今天则无。“石壁玲珑凸凹如普陀山,五百罗汉棋度于上,真天造地设者”。应考虑恢复此景观。
【原文】
【点校】
明·徐熥 《游方广岩记》 (闽县,举人)
方广岩在永福县七都。石室宏敞,林壑胜绝。宋庆历间,邑人黄非熊搜得之,遂架阁其中,以奉浮屠。岁久,阁崩,屐迹罕至。万历丁亥,友人林熙工、陈汝翔、陈伯孺同释真潮往游,感故址颓废,捐资募众,构天泉阁,供佛其中。
路途
壬辰十一月,余与王君玉生谋,偕熙工诸子赍粮往。以二十七日肩舆出洪江,泛舟至南屿,抵面壁洞,则汝翔先在焉。遂折简报伯孺、幼孺。以两人居远未来,不得发。二十八日游太平山。二十九日游勾漏洞,归而伯孺兄弟且至。十二月二日,遂登舟,夜泊濑下。初三日,过赤壁濑,壁瞰溪滨,高可数十丈,宛若屏障,石皆片坼,重叠相承,若切以刀斧而砌之者。古树蒙笼其上,下则潭水澄碧,可鉴须眉。胜国王总管翰用文者,勒“赤壁”二字于石,故名。日午,抵葛岭,舍舟登陆。折而东,行三余里,望修竹檀栾,廨院出焉。余辈恐日将崦嵫,不即之院,亟取道登岩。
飞珮
山径逶迤,松篁夹翠,断桥残雪,冷浸芒鞋。又里许,望岩侧诸山,巍然天际,鸟道盘旋山腰。而峰势迴合,岩为群山所裹。折而东数百武,石壁峻嶒,有泉如练,从灌莽中泻下,琮琤有声。旧有石桥亘泉上,今其址尚存。王用文镌“飞珮”二字于石壁。倚石听泉,低徊不能去,此入岩一清凉境也。
八分书
又里许,用文与辽东薛朝晤诸人来游,镌八分书四十一字,以纪姓名。字几径尺,笔法苍古,苔痕半蚀,摩挲久之。
铁壁
又数折,有石屹于道周,石色黝黑,用文镌“铁壁”二字。径路嶻嶫,客皆蛇行而上。石穷,有两山夹涧,泉流其下,旧以独木架其上,往来甚艰,近易以木梁,行者便之。
石门
由此而上,山愈峻,路如羊肠九折。从道上望,石室如屋檐。大树蓊郁,微露朱甍,钟磬之声,闻于下界,即熙工所建“天泉阁”也。阁虽数楹,然匿岩中,自下望之,同斗室耳。纡回数十武,其地稍坦,有两巨石相枕,其下嵌空如门径,昔人镌“石门”并“天关”四大字。出石门,历磴数十级,傍有涧,石梁跨之,为“洗钵泉”。其泉清,即岩前珠帘水所汇也,此山中最翳然处。
方广洞天
再折而西数武,两石并峙,其中不能方轨,友人林熙吉镌“方广洞天”四大字,傍记余辈姓名并岁月。石罅植桃花数株,春时烂漫,若武陵洞口。折而南,石磴百余级,旁石镌“无量寿佛”字。其地平衍,旧有亭其上,今废。
山门
由石磴缘左而上,为山门。其上即钟楼,崩摧,仅存四壁,用文孙王振并三山高起宗诸人题诗于上,墨迹磨灭,拂拭始得读,皆洪熙改元时笔也。越此,即天泉阁。
岩洞
自山门至阁,皆在石室之下。石室高六十余丈,广二十四丈,深如之,其石色苍然,莓苔绣之。室垂石乳数十,殊形诡状。其巨者,为龙头、龙尾,原泉滴沥。岩壁中陷,深广丈余,奉观音大士像,曰观音岩。龙头泉涓涓其前。岩居半壁,去地远甚,嵚崎不可厝足,附以小木始得攀缘而上。石壁玲珑凸凹如普陀山,五百罗汉棋度于上,真天造地设者。岩右为禅房,寺僧修习之所。
水帘
石室西隅,水帘悬其巅,随风飘洒,顷刻变幻,如霰、如雪、如烟、如雾、如霏粉、如屑玉。飘风如环珮,大风如怒涛,风静,则寂然无声,潺湲而巳。帘垂阁外,十二阑干皆为障蔽。远山苍翠,第于帘隙窥之,此岩中最佳境也。
灵羊谷
室右有灵羊谷,中仅可促膝,由香积入谷,削壁逼仄,唯容一趾,下临不测,行者必缘壁度,跋前踬后,山僧出没如履平地。余辈望之,汗出如浆矣。夜宿僧寮,松风泠泠,与禅诵声相应,令人有世外想。
岩顶
自山麓至此,岩之胜已穷,然游兴未已。次日,复由岩左而上。才数折,而两崖相隔,横以木梁,名“登天桥”。有崖,曰舍身崖。自此以上,皆为樵径。山形陡绝,俱不成步,附葛攀藤,十步九喘。至一深坳,巨石夷坦,可布几席,而泉弥漫其上,即水帘发源处也。循岩堧俯视,见白云隐隐从山脚中出,而水帘反在其上,不觉神骨俱辣矣。是夜,归宿阁中。
听经石
初五日,与诸子寻玉泉洞、瑞松坞诸胜,竟不得。独听经石在室下,平地中两石对峙,正水帘所潴由石室隙而达于洗钵泉者也。初六日,别山僧,循旧路归。
方广廨院
至廨院,院不甚宏丽,然香灯清静,尽可焚修。午后登舟,暮至濑下,余与玉生乘潮平先归。初七日,昧爽,由阳岐入城。游凡十日,得诗若干首。
同游
林熙吉名应宪,熙工名应起,陈汝翔名鸣鹤,王玉生名昆仲,陈伯孺名价夫,幼孺名荐夫。余弟名兴公者,曾先余游,兹以病不与。余则东海氏徐熥惟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