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薇饶有兴趣地描述她所见到的碓房、店铺、赶集、造纸、制陶,以及各行各业,包括农民、渔人和闽江上的船运。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当时每个铜钱都要辨真假,以前我只见过乡下交易检验银圆。连铜钱也伪造吗?还是说海门薇把银元写成铜钱?
碓房
我们经过古怪的小村庄,古老的房子很可爱,房顶是弯弧形的,支柱是红蓝两色的。我们看到几个很大的竹制水轮,直径有50英尺,都在围着轴勤劳地旋转。那轴通到一个茅屋里,在那里它推动一个石锤春米(这种设施闽清称车碓或水碓),用这种古老而复杂的技术把米脱出来。另外的一些水轮则把甘蔗打碎榨出甜浆。
赶集
县里每年正月十八的大集(正月十七至十九3天),它举行的地点就叫十八坂,往上游一点,离那三个女传教士的毓真女子学校不远。那天天不亮就有许多人从我的窗前走过,挑着的扁担压弯了腰。我过后也去参观了。一个人蹲在自己的摊子旁边,用一块小石头敲打他收到的每一个铜钱听声辨别真伪。
成筐的盘子从柯洋山另一边的十一都运过来。在这里出卖的还有扫帚、犁柄。成堆的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竹篮到处都是。这里有锄头柄、药材根、糕饼等各种东西。大小刷子、铁锅和砂锅、牛轭。
有人以物易物,有人付铜钱,每个铜钱都要用石头敲出响来以识别真假。这又是欢乐的一天,人人都很高兴,比美国的集市上的人们高兴。33
店铺
有时我们经过小村庄。为了省土地,房子盖得很挤。道旁有个小店,肉吊得高高的,柜台上堆着各种糕点。另外的店卖迷信纸、衣服、成匹的布、碗碟和鞋子。在某些地方有小小的理发店。在一个小村里,工匠在凿刻木头的佛像。43
造纸
"我家造纸已经好多代了。"那工匠自豪地说。从高山引来的水通过竹管充满他的几个大木水槽,一个水槽用来泡竹子,另一个里面炖了一些叶子。这叶子分泌一种油,它用来在第一个水槽里分解竹纤维,这个过程产生浓稠的黄色糊状液体。工匠用一张细竹篾编成的,像纱网似的好看的小帘子插进液体形成湿的一层纸,再把这湿纸从竹纱网上揭下来,贴到他炉子的泥壁上,这泥壁上贴满了待干燥的纸。烧炉子的燃料是山里产的蕨类(闽清俗称"莽"或"莽草")。"用这些蕨一把火就能烘干三层纸。"他说。我对这个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国技术很感奇妙。
制陶
第二天,草上的露珠还没消散,我们就启程回六都,途经一个瓷器厂。厂里有上千工人挤住在低矮的茅屋里。碗碟是在草棚里生产的,在一个草棚里,工人把黏土放到旋轮上,用手和一根小棍使它成型。在下一个草棚里,对旋轮上的碗刮削和抛光。在棚顶上,一排排狭窄的板子把碗夹住等画工来画,然后入炉烧。在一个敞开的房子里,女工们在给碗碟画花,她们的孩子们在泥地上玩。旁边就是窑,窑门很窄。许多工人停下来诉说他们的病痛。60
农夫
那是1924年10月,蓝色和金色的季节。碧蓝的山溪蜿蜒在金色的稻田中,流过繁茂的樟树下边不远处拥挤的村落(在樟树,也就是医院下边不远处村落的房子确实比较拥挤密集)。这是穿蓝衣的农夫收割金黄稻谷的时节。他们将割下的一捆捆稻把在谷桶上敲打后获得稻谷。他们把稻草集成大堆,就像我们在新英格兰堆玉米秆一样,然后把谷用大竹箩挑回家。女人在竹席上把谷摊开,晒若干天,干了以后就送去(水碓)舂。从早到晚,我都听到嚓嚓的舂米声,水车带动一根沉重的长臂,长臂举起一个小槌,有节奏地上下反复击打稻谷,直到舂成白米。
渔人
10 月也带来了鱼鹰(鸬鹚)。渔人坐在3根竹子绑成的小筏子上,身旁有个大竹篮。3 只黑色的鱼鹰在筏子上站成一排。每只鸟儿的腿上绑一根绳子,脖子上有个套子。我最喜欢看渔人悠闲地坐着而鱼鹰们轮流跳下水捉鱼,激起很大的水花。鸟儿可能回来得很快,嘴里叼着一条大鱼。它吞不下鱼,因为脖子上有套。渔人飞快地拿下鱼丢到竹篮里。渔人时不时地拿下套子,让鸟儿吃一两条鱼。
船运
第二天傍晚,落日把左舷棕色的秃山染成紫色,左右的岸线交汇了,此时我们进了闽江口。一艘满载木料的平底船向我们驶来,那船上有三块方形的白帆,船体漆成红蓝两色。船两侧都是绳绑着的木料,一直低垂到水面。这艘船后面还有许多小船带着红、灰、棕色的帆,静静地停泊在高山流下来的黄色江水上。13
以上内容摘自《海门薇医生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