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文献明以前的较少,且散落各处。日来浏览文献,偶然发现宋代永泰县令方大琮,著有一本《铁庵集》,并全文收录在四库全书内。他有几篇文章提到永泰学风。
方大琮其人
方大琮是莆田人,《万历县志》有传:
方大琮,莆田人,嘉熙初任。时值军旅,饥馑,大琮守险隘,发仓廪。虽庶务鞅掌,而延士讲论不辍。
县志对他的评价十分正面。既抓经济,又重文教。两条腿走路,兴农不忘教化。县志说他嘉熙(1237-1240)初任县令,但方大琮来永泰应早于嘉熙年间,根据他的自述,他是绍定三年(1230,庚寅)始来永泰就职,他在给同僚赵仓的信中说,
某庚寅岁试此邑。始至则米升廿四文。邑民谓未尝见,几至绝籴者。一两日遂发义仓出籴,且发且申,以解倒悬之急。
他一来永泰,就赶上闹饥荒。米价腾骧,当机立断,开仓济民,以解百姓倒悬之急。他在另一篇《永福上元祈福》中再次提到永泰饥荒以及兵灾:
伏念臣某猥试穷山,来当荒岁。饥氓垂殒而复活,邻兵虽逞而无虞。
南宋时期的永泰,看来并不太平。光从经济上解释永泰三状元看来不够。
宋代方广岩
我在方大琮书信中发现他去过方广岩,十分开心,因为方广岩的宋代游历,几本方广岩志基本没有提及。
某在邑一年非不知名山水帘之奇,屡作意辄止,若有勒回之者。辛卯岁人日,仅能携家一至方广寺,观所谓龙尾泉、所谓水幢者。亦奇哉!转盼八年,如堕梦境。
方大琮应是绍定四年(1231,辛卯)去方广岩,人日是正月初七。方大琮看到方广岩的水帘,龙尾泉,印象深刻。八年以后,仍恋恋不忘。可惜,他没有留下方广岩游记。
宋代学风
方大琮对永泰不乏溢美之词,最赞的是永泰文风:
试评三山,莫盛一永。十家而九书室,七年而三抡魁。
方大琮说,当时福州辖内,文风最盛的,非永泰莫属。走在街头,家弦户诵之声,不绝于耳。“听诵声之盈耳,觉喜色之上眉”。作为父母官,听到坊间读书声,自然十分欣慰。如果大街小巷麻将声,那必和三状元无缘。
他对后任的永泰县令董鸿道说永泰人普遍都忠厚老实。百姓踏踏实实务农,而士大夫认认真真读书,内秀又有文采,平常传播正能量,只要能让他们心服,就不会发奇怪之论。他总结,永泰民风淳朴。
邑之民力农务本,无甚贫馁者。苟冬春之交米不甚泄,则青黄未接,间可无贵籴之患。其大夫士最多,皆秀而文,好秉义持法以议其上,有以服其心则亦帖然无哗。故民与士,皆美俗也。
顺便说一下,董鸿道在名山室古道有一石刻。
附录:《永福学职(永福寄居)》
▲方大琮《铁庵集》
得地一同,盖古子男之国,去家三舍,犹吾父母之邦。愿友其士之仁,曰师则吾岂敢?伏惟某人先辈乡闾之望、学校之英,笔挫风霜,富胸襟之万卷,名高月旦,宜领袖于诸生。试评三山,莫盛一永。十家而九书室,七年而三抡魁。俄焉,甲子之周行矣。壬辰之值,当仁毋逊,嗣响奚疑。某久矣杜门。兹焉入境,听诵声之盈耳,觉喜色之上眉。游郑校之乡,不妨议政;接临邛之客,敢谬为恭?率尔占酬,幸甚垂照。
注:原文“当仁母逊”,母应为“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