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故事|寻找民国永泰,发现一个美国女人在闽清

文摘   2024-10-30 07:30   福建  

我一直在找民国永泰的资料,但所得十分有限。永泰民间文书很多,但多限于契约、阄书、帐本之类,主要记载经济交易。日记、书信、回忆录等生活文书几乎没有看到。


我想到了传教士,传教士来中国,都有很多文档。永泰最出名传教士的莫过于伊芳廷。伊芳廷倒确实有一批档案,包括书信、演讲稿、回忆录,锁在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可惜,档案没有电子化,网上看不到,我只能望洋兴叹。前阵子,张明珍回永泰,和他谈起这批档案。他热心联系了美国朋友,但最后也没有结果。


后来,我想扩大范围。永泰不行,也许可以曲线救国?在永泰周边找找。居然真被我找到一本。民国期间,有一个美国女医生在闽清。1924年来,1936年离开,在闽清前后12年。快去世之前,朋友根据她的日记,精简出一本《海门薇医生在中国》。前几年在国内翻译过。我大喜望外,马上找书来读。


海门薇其人


茹丝.V.海门薇(Ruth V. Hemenway),在闽清取中文名字“韩路德”。1894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父母都是保守的农民。海门薇边打工,边读大学。在波士顿塔夫脱医学院大三那年(1920),她听到一个中国医生的演讲后,中国落后的医疗现状深深触动了她。她下决心要去缺医少药的中国服务。


那时,要去中国,只能走宗教这条线。海门薇通过美以美教会的考核,以医疗传教士身份抵达闽清六都善牧医院。


在闽清行医12年后,海门薇于1936年到南昌行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她无法回到闽清,转到重庆抢救伤员。


由于积劳成疾,海门薇于1941年回美国治疗,后来,她再没有回到中国,而是留在家乡行医。她经常回忆在中国的岁月,业余时间学习水彩画,描绘她在中国的回忆。1974年,海门薇去世,享年80岁。


传教士的书


不用说,那时来中国行医的,一定是传教士体系的一部分。教堂、医院、学校,是当年传教的套装。海门薇医生是美以美教会派到中国。


我曾经读过一些传教士的回忆录,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或者说阅读偏见。传教士的书,陈腔滥调居多,经常絮絮叨叨讲宗教信仰。我不怀疑他们的虔诚,但对于说教,还是十分的不以为然。此外,西方传教士来中国,经常自觉不自觉的居高临下,抱着高等文明拯救落后民族的心态,对于和他们习惯不一样的传统,常带鄙夷和不屑,一概斥之落后和愚昧。这种阅读感觉很不好,所以,要不是找资料,我不会阅读传教士文献,因为阅读过程并不快乐。


意外的阅读体验


然而,海门薇的回忆录给我一种快意的失望。她不是典型的传教士。在她书里,也有宗教内容,但主要是对自己信仰的怀疑,和对在华教会的反思。


她对中国饱含深情。书中有一段打动了我。


我再次感到一种激情,想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巨大潜力。他们身后有着许多个世纪的高度文化、深奥的思想观念和巨大的历史成就。我欣赏他们的力量和耐性。他们顽强地忠于他们的信仰,他们为了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不惜受苦和牺牲。我非常相信他们有能力在新的道路上成长和发展。我相信中国人最终将建设起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也许那时美国已经开始衰落(中译本p127,下同)

眼中的中国人


我观察了中国人这么多年,不管他们有什么特别的缺点,他们从许多个世纪的苦难中学会了忍耐;从孔夫子学到了哲学和戒律;从佛教学到了平静安宁。他们是一个能干、自豪、勤勉、智慧和富有直觉的民族,他们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好体面、开朗,有很好的幽默感。


我认识的中国人都热爱自然,不论他们是船夫或学者、官员。他们的生活接近自然,他们也了解自然。天是父亲,地是母亲。他们热爱山、湖和溪流,树和花草。他们知道草药和野草的药性,把它们用于医疗。


他们永远是彬彬有礼,注意各种不同关系所要求的礼节。在讲话时,不论绅士还是苦力都非常谦卑,说自己的儿子是犬子,房子是敝庐,招待客人时说:"菜很少,请包涵。"中国人说话时都注意让客人觉得自在舒服,尽力保全面子。这些是习惯的待客礼节。(193)

海门薇回忆录有很多内容,包括和土匪的接触,甚至有些内容直接和永泰相关!后面我会陆续整理出我的读书笔记。



方广岩
关注乡土,理解永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