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东坑在城关之东。永泰有很多地名带“坑”,本不足为奇。地名常以地理特征命名,详见《葛岭几多坑》和《永泰地名》。然而,小东坑并没有坑,地名因何而来?
▲永泰地图
误读
小东坑正确的名字应是“小东亨”。有几个证据:
第一:《乾隆县志》记载,“先农坛 在县东里许小东亨”。县东里许,正是小东坑的位置。
第二,《民国县志》记载永泰陆路交通的东总干路为:“以东关外浮桥头不过渡为起点,里许至小东亨亭”。古时小东亨有亭。出了东亨桥,有个贞节牌坊。“渡东亨桥,张方氏殉烈坊在焉”。再继续往东,先到三坂桥,再到马洋渡口。“又过三板桥四里,为马洋济渡处”。前面是沙浮尾,后面是三坂桥,从前后地点判断,必指小东坑。
地名演变,有些是有意的避讳,如“王墓”改“黄埔”,但也有一些是不同人记音不同。古代地名多是用于口语,一旦形于文字,不同人选择的字不同,就造成一地多名。如“王漈”,有的谐音成“皇制”或“黄漈”。
小东亨桥
小东亨有桥,桥基三墩。小东亨桥屡毁屡建,可能是因为过往客人多的缘故。《民国县志》记载:
“小东亨桥 清雍正间,江墉重建。乾隆间董事薛长龄等重修。嘉庆间董事陈高仲等三修。咸丰庚申,知县左垣募资四修。并建亭桥西,以憩行路”。
江墉是永泰有名的慈善家。江墉,字崇夫,号德轩,上坊人。县志说他“慈和乐易,慷慨好施…生平乐义好善,凡有益于人者竭力以济”。他在永泰的慈善包括:
修名山室。“爱高盖名山室之胜,建魁星阁、观音亭、钟鼓楼诸所,以供游眺。榜一联云:风卷珠帘,凤立台前疑雨至;日曛翠盖,仙人洞口觉天开”。
建亭,供人止歇。“凡道路辐辏之地,置亭以憩行旅,如岩下、后佘、井后、界竹口”。
修桥,包括东亨桥。“其尤著者也,曹溪、歇坪、蜚英、汰口、东亨、虎坑、松湾,水皆湍激,悉造桥梁覆亭其上,行者便之”。
修文庙,而且几代人接力。“文庙倾圮,念父世耀曾与修建之功,因引为独任,令次子钊更新之。钊,字茂公,邑庠生,赠迪功郎。性孝友,善承父志,重修文庙,糜金逾千。编修谢道承文其石”。
出小东亨的伤感
出了小东亨,就算出城了。古代文人至此,不免有去国怀乡之感。清代王辉章写有一首《出东亨桥有怀》:
去去忘远近,东来路不差。
半溪足春水,一角露人家。
冠整须防李,堤长又拥沙。
葭苍露白外,之子况天崖。
今天的车轰隆隆开过小东坑,再多愁善感的人也不会有任何感觉。世界变小,生活节奏变快,我们的感觉变迟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