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带着香港理工大学年轻师生精心设计的绿色领带,10月16日,特首李家超在立法会发表了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
31800字、9章、228段,72项新项目指标、66项继续生效指标,李家超努力用新一份90多页的施政报告勾勒清楚香港的明天和未来。
逾2个小时的宣读结束后,他又举办记者会,参加电视论坛,身体或已疲惫但神情愈发坚毅。
面对施政报告发表前香港各界的超高期待,此时此刻的李家超会轻松一些吗?
02
—
“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过去要平乱,现在要发展,全国瞩目,世界关注,作为特区首长、特区政府首长,特首并不好干。
2022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是香港的当家人,也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责任人。”
上任两年多了,李家超香港这个家当得如何,人们看其过往政绩,更看其未来布局。
重大转折后急求重大发展,由乱到治后渴求由治及兴。或者有违一般人的认知,担任香港这一阶段、正处关口的行政长官,未必是越干越从容,反而是责任越来越重、任务越来越难了。
为什么人们对李家超的第三份施政报告报以前所未有的期待?为什么李家超为了第三份施政报告付出了殚精竭虑的努力?答案都在这里。
人心思变,香港求变,第三份施政报告就是透视香港前景的一扇窗。
03
—
《齐改革同发展 惠民生建未来》,李家超新一份施政报告的题目外化了其良苦用意。
这一题目的两个字——“齐”与“建”,用得很精彩。
改革要有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所以要“齐”;未来要用实践、实干、实绩开创,所要“建”。
李家超在宣读施政报告时说“建立'以结果为导向'、做实事、做成事的政府文化”。一如既往,他对施政的追求,或者说他对施政报告的定位,就是“知行合一”四个字。
故而,第三份施政报告与其前两份施政报告有着相近的风格——不愿画饼、不说大话、不开空头支票,一贯地从香港实情和特区政府的实际能力出发,小心负责地设定施政目标和项目指标。
发表施政报告前,李家超解释其为什么要带绿色领带及施政报告为什么要沿用绿色封面时说,绿色代表了延续性和关联性。很明显,他的新一份施政报告忠实贯彻了这一理念。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肩负推动香港由治及兴使命,李家超所秉持的施政风格,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通过一步一个脚印谋求香港的再蜕变。
04
—
然而,这份系统详致、三万余字的施政报告却意在表达一个清晰的主题:改革。
李家超说,施政报告有40多处改革用词,而全篇都在彰显改革的精神。
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香港被赋予“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的”任务,“改革”当然要成为香港特首施政报告的主题。
问题是:香港为何改革?香港何以改革?
从开埠至今,通过182年的发展,香港早已成为高度发达、极其成熟的经济体。正如她的那些街道,看上去修修补补却早已无比坚实,各个石子的咬合都被反复夯实,而香港保持长期繁荣发展的成功基因都深度融合在其中——对香港来说,改革一定不是翻天覆地。
亦正如上一篇文章《对施政报告的合理期待》的分析,香港的变是为了不变,改革就是为了巩固提升其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使其持续地参与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保持她不衰的核心优势功能。
于此方面,在第三份施政报告里,李家超表现出了身为政治家的清醒,他再次论述什么是“体系改革”时说:“改革過程中,要判斷哪些要由零建立,哪些要動手術撥亂反正,哪些要固本培元……改革方案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李家超将“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列为重要篇章,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作为重要内容,并因此大幅改变了前两份施政报告的主结构框架。
不急不躁地推动改革发展,清醒清晰地锚定改革方向,守住传统优势,挖掘固有潜能,以时间换空间,用定位找方位——这些,同样是李家超务实求变治理理念的体现。
05
—
第一份施政报告,让大家认识了李家超;第二份施政报告,让大家熟悉了李家超;第三份施政报告,或许能让大家更加相信和敬重李家超。
如果人们认真读完其施政报告的全文、附篇和详列的KPI清单,会发现并认同他的“实在”——坚持尽力而为,不要好高骛远;坚持平实表达,不要虚头巴脑;坚持承诺可见可及,不要烂尾烂账。
他或许无意为施政报告塑造一种整体气象,而是努力通过广泛分散在各章节的一项项政策、一次次优化、一个个创新,让市民感受到其施政的坚定和真诚、进步与进取。
第三份施政报告里大量的亮点正等待人们去撷珍拾贝。
再设统筹机制,设立新机构;再推出引进投资举措,提高创科注资;再加码招揽人才,开始主动邀请;再制定多领域蓝图,打造香港品牌;再推进低空经济、银发经济,开发新增长点。
施政报告结语中,用一组成绩,李家超表达了坚持这种改革发展方法论的效能。他说:“這約兩年多來,市民的家庭月入中位數增加約2,800元,上升超過百分之十,就業職位增加超過十萬個;公屋輪候時間縮短了半年,填補公屋短缺的「簡約公屋」即將建成入伙;地區治理和關愛服務落實到全港十八區……”
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才是真真正正的改革发展,这是李家超最鲜明也最执着的改革观、施政观。
06
—
对于李家超的第三份施政报告,香港社会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反应——“收货”。
这一简单的反馈,实则是对其新一份施政报告最大的肯定。
任何期待都要回归现实,用现实考量。回顾李家超这两年多的工作,平心而论:不容易,很努力,有成就。他一直走在改革发展路上,与各种风险挑战顽强战斗,追求的是蹄疾而步稳。
完成23条立法,制定《维护国家安全条例》,是法制的重大改革;重塑区议会制度,健全地区治理架构,是治理的重大改革;在国家提出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前推出抢人才举措,在解决公屋供给不足前推出“简约公屋”,是经济民生上的创新改革。
改革或重或轻,成绩或大或小,现实已经折射出来。正如施政报告所说:“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重奪世界第三,粉碎了各種「唱衰論」;世界競爭力上升兩位,排名第五;人才競爭力上升七位,重上世界十大;世界排名保持第一的有「投資環境」、「國際貿易」、「商業法規」、航空貨運量等。”
努力有回报,目标在接近,方向就是正确的。对于李家超的施政路线,对于国家期望的香港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对于香港的未来,人们可以再多一些信心,再多一些耐心。
07
—
第三份施政报告最大的特点,可能还不是这些,而是它的“正常化”。
人们都可以发现,这份施政报告谈论政治的篇幅大幅减少,给人的印象正是不折不扣的“聚精会神谋发展”——这是香港稳定下来、健康起来的标志。
得益于中央全面落实管治权,得益于“爱国者治港”,得益于香港排除国安制度缺失的忧患,香港社会的话题光亮了,政府施政的重点明晰了,资源和精力全部在向香港由治及兴汇集。而不出事、不折腾、不退步的香港,正是中央想看到的香港。
任内中期,或许也是李家超施政风格已经成熟的时候,他可以更从容地施展自己的抱负,让自己笃信的治理理念更多开花结果,带领香港跨过这历史的关口。
第三份施政报告31800字,总结起来无非8个字:年年进步,久久为功。
31800≈8,待新一份施政报告有了成果,待以后更多的施政报告整体呈现出香港改革发展的全景,李家超作为特区当家人的形象将更为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