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务实

文摘   时事   2023-10-25 21:05   中国香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特首发表年度施政报告,于香港本地是头等大事。其意义,好比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城瞩目,无出其右。

2.李家超于去年7月1日就职上任香港特首,10月25日发表的施政报告是其任上第二份。从社会预期看,其第二份施政报告未必如首份更受关注,但第二份施政报告能进一步确认李家超和新一届特区政府的管治风格,进一步看清香港在“爱国者治港”原则全面落实后的管治局面,进一步把握香港谋发展的方法、重点和节奏,值得重视和研究。

如果说,通过李家超的首份施政报告可以更好地认识李家超,第二份施政报告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在的香港了。

3.要理解李家超的第二份施政报告,有必要回顾其首份施政报告的内容。去年10月20日,靖海侯曾撰写《香港特首这次“期中考试”的最大特点》一文。文章指出,其首份施政报告最大的特点和亮点,在于其在摆脱香港传统管治路径依赖上的努力。这一努力体现为施政理念,便是李家超提出且不断重申的“以結果為目標”。

所谓“以结果为目标”,无非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要务虚更要务实;第二,要程序更要效率。首份施政报告提出的这一理念,经过李家超的深思熟虑,无疑已成为其整个特首任期内的行动准则。第二份施政报告,正是遵循、延续此理念,并旨在将其首份施政报告提出的方向、愿景、举措进一步贯彻和细化、丰富和升级。

4.第二份施政报告已经出炉。李家超在立法会宣读逾3个小时,篇幅很长,内容很多,但逻辑清晰,特点很突出:

①一贯的遵循:跟首份施政报告一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从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谋划工作,持续对标对表;

②不变的理念跟首份施政报告一样,坚持“以结果为目标”,在去年提出110个KPI指标之后,今年则又明确了150个KPI指标,其中73个为新指标,持续自我加压;

③同样的框架:跟首份施政报告一样,第二份施政报告出前言和结语外,主体内容也是贯彻“一国两制”、提高治理水平、增强发展动能、排解民生忧难、维护社会稳定及青年工作等6部分,持续描绘蓝图。

5.不变的是理念,巩固的是路线,强化的是政策,要凸显的是“继往开来”。看得出,李家超的第二份施政报告在论述上更自信了些,也更成熟了些。没有太多口号,语言是平实的;不是一味画饼,更讲求寸进之功;措施有旧有新,甚至还肯定了很多年的一些政策,不可谓不务实了。

6.相比首份施政报告,第二份施政报告当然有自己的特点。最主要的一个,便是其清晰的主题:“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如果说其首份施政报告意在呈现香港“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局面,第二份标注和开启的正是香港“由治及兴”的新阶段。对此,李家超有表示,社会也有感知。或许,如人们共同期望的,发展的主题自此在香港牢牢确立了起来。

7.发展成为主题,是判断也是行动。一切发展都建基在稳定的环境、积极的预期和团结的社会之上。李家超在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淡化政治表达、强化管治信心,同样也意识到了香港面临的困难、存在的干扰。在这份施政报告的结语部分,他的两段话具深情、有深意,可以深切体会:

1)香港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接觸了很多市民,聽了很多意見。令我感動的,是香港人很熱愛香港,願意為香港付出,他們振奮着我的心。他們向我說,從不會因為為香港做事而感到疲倦,只會因見到一些總是自我「柴台」、「唱衰」的人而感到心痛。我感謝熱愛這家園的每一位香港人,你們溫暖着我們的心,我們不會讓這些負面心態冷卻我們的熱誠,破壞我們的團結,挫敗我們的意志。

2)香港有很多優勢,我們不應忽視亦不能妄自尊大。面對競爭,必然會互見長短,我們不應驕傲、不應氣餒,更不應妄自菲薄。香港從小漁村發展到國際大都會,經歷了歲月春秋冷暖,經歷過無數艱難險阻。香港人經得起考驗、靈活、「有橋」,每次都轉危為機,變得更成功、更出眾。造就香港成功的,是我們的互相扶持、互信共勉、互相團結。

8.李家超的论述,代表了香港新的管治团队有谋求务实,也有保持清醒。可贵的是,第二份施政报告全面呈现出了其危机意识和施政的问题导向,其中很多新举措,都带有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鲜明特征。

房市不振,就“减辣”;股市萎靡,就降印花税;生育率创新低,就直接拿钱鼓励;而为23条立法明确时间表、成立“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设立国家和抗战历史博物馆,以及优化国家安全教育、推广爱国主义教育等举措,都是为“堵漏洞、补短板”而来。

这种问题导向的施政方略,于香港一年一度都要发表的施政报告而言,无疑是高度契合的。小步快跑,踏石留印,香港社会才有获得感。实实在在而不是好大喜功,承前启后而不是朝令夕改,这是香港走出“泛政治化”的表现,也是香港管治走向成熟的表现。

9.第二份施政报告坚持问题导向,却也没有陷于现实、止步于当下。在其列出的73项新指标中,相当一部分都与香港巩固传统优势、培育新兴优势有关。也就是说,李家超和他的管治团队在守成也在进取,在解决问题也在创建机遇。在前言部分,李家超说:“這份《施政報告》有過去一年施政的鞏固部分,有更深更廣的內容,更有新領域和新方向,是我對香港未來的展望和承諾,是一份屬於每一位市民的《施政報告》。

李家超和特区政府是想干事的。

10.关于第二份施政报告的介绍和评论,香港已经铺天盖地了,这里不再谈具体内容。有两个更重要的方面,似乎值得我们再思考:一是看待施政报告要理性,二是看待香港要理性。

11.对施政报告,香港社会期望很高。一方面,各方都想从中找到有利于己的政策安排;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人希望从中看到香港谋划改革的全貌,对其有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期待。问题是,什么才是一份好的施政报告呢?

香港的施政报告,本质上就是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具有明显的时限性。它不是那种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翻天覆地乃至耳目一新甚至都不应是好坏与否的标准。管治追求成熟,施政谋求稳健,施政报告讲求务实,能看到已经提出的政策有落地、已经暴露的问题有响应、已经达成共识的想法有筹划,这样的施政报告总体上就是成功的。

李家超的第二份施政报告,政策干脆利落,绝少官僚气,明显已经做到了这些,甚至它还有很多超出人们期待的部分。

12.对施政报告的苛责或曰更高期望,比如人们期待它能呈现香港的未来改革发展全景等,已经超越了施政报告的功能设定。

要满足人们这样的预期,可能需要优化特区的施政体系。国家层面不缺着眼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战略谋划工作机制,但香港除了制定具体领域的发展蓝图,并没有相关工作机制安排。或许,如果人们认为香港缺少战略规划的话,也可以借鉴有关制度安排,每隔几年开这么一个会,集思广益集中务务虚,遵照国家要求和香港实际,也让香港有那么一些宏大可及的目标,可以始终聚焦社会各方的努力。要做到这一点,香港可能需要做一些机构改革,把特首政策组再做实,完善一下特区政府的运行机制。

13.如前所述,在第二份施政报告结语处,李家超谈到了本地及海外有人“拆台”和“唱衰”香港的问题。这其中自然有反中乱港势力做怪,也有一些人是出于悲观消极心理,存在对香港苛责的问题。

几天前,靖海侯曾就一篇文章评论:“固然面对发展上的内部瓶颈和外部挤压问题,从经济基础和传统优势看,香港在国内外仍然是一个独特的且不可复制的存在,仍处在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高地。而当前她所面临的对她的苛责,可谓史上最甚:1)历史比较下,本地对其“慢下来”感到失落,或有悲观预期;2)横向比较下,人们其“小起来”感到可惜,或有轻视心理;3)国际比较下,外部又以政治因素来审判她,渲染她与西方价值体系的偏离。一方面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方面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香港不是不好了或者不够好,只是因为她在很多方面人眼里,她的好不再那么“一骑绝尘”了。可被超越,似乎成为了她的一种原罪。这公平吗?这不公平。

在国际金融中心排名上,原来被某些国际机构排序为“纽伦港坡”,现在因一分之差被排成了“纽伦坡港”,就觉得香港不行了;在两地出游方向上,原来是深圳到港香港人多,现在因为香港到深圳人多,就觉得香港不行了;在香港招商引资上,原来跑欧美,现在因为跑中东和东南亚,就觉得香港不行了。对香港有这种悲观论调的人无疑是在刻舟求剑,忽略了发展规律,甚或还有守株待兔的心理,其对香港的判断谈不上客观。

于此方面,李家超在第二份施政报告中也提出,要“团结力量,讲好香港故事”。何以讲好香港故事?真实、真相、真诚而已,特区政府有必要更新升级现有的话语体系,除了说“香港还很好”,也要讲清楚“香港没有不好”、“香港正在向好”、“香港可以更好”,也应有施政报告一样的问题导向,用生动的故事而不是传统的和理想的定位去说服人。

14.无论管治还是发展,归根到底,有风险都是信心出了问题,有成绩都是信心起了作用。而现在的香港,具有史上最稳定的环境、最稳定的预期,最需要做的,就是把稳定的红利持续释放出来,铸成人们对香港的信心。

在第二份施政报告最后,李家超说:我堅信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我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堅信「一國兩制」,我堅信香港人。6年前的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视察时说要“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国家”。

信且互信,求真务实,香港就能再腾飞!



靖海侯
常言所未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