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香港亦处于关键的经济转型期。”
新一份施政报告发表后,为其贯彻落实,特首李家超开始了密集的宣传动员工作。
在10月17日立法会问答会上,他讲出的这句并不常见的话,定位了香港的情势,也让很多人清醒过来。
02
—
由乱到治,实现重大转折,这是2022年前后对香港社会政治形势的基本判断。
两年多来,香港彻底走出黑暴阴霾,系统铲除国安隐患,随着“爱国者治港”在选委会、特首、立法会三大选举层面全面兑现,区议会得以重塑,法治上政治上前所未有的稳定似乎让人轻视了香港经济社会肌体已然发生的重大变化。
看着旧香港的远去,有的人在历史纵向的比较下无限感慨;瞭望新香港的前程,有的人在现实横向的比较下有些迷茫。
至今,对于这两年突然出现的“港人北上潮”,有的人仍然一头雾水、手足无措;对于这两件香港国际排名的起起伏伏,有的人还是胡思乱想、求全责备;对于这两年特区政府的施政路线,有的人一直想不明、看不懂。
内部环境条件改变,外部环境条件巨变,李家超作出对于香港实现重大转折又处关键转型期的判断,具有莫大的启示、提示乃至警示作用。
03
—
转折又转型的香港,必然要求发展理念与发展路径的调整适应。
中央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不断表达对香港识变、应变、求变的希望,期待香港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呼吁香港社会各界能跟上形势,再整装出发。
特区政府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全速完成23条立法,高效优化地区治理模式,尽快实现社会发展主题的转变,通过施政报告不断更新的重点,持续凝聚全社会齐心推动改革创新的意志。
然而,在香港媒体上,在社会讨论中,在不同界别不用人士的公开发声中,那些没有适应、不愿跟进、懒于调整的思想和现象总是时有浮现,有的人还在用传统的执念、过时的标准、僵化的模式,刻舟求剑式地审视、考量当下的香港。
再谈及新一份施政报告改革举措时,李家超说:“改革除了是特區政府的責任,亦是整個社會都必須一起參與推進的……在要求他人改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從自身開始,自我革新,自我識變、應變、求變。”
发展要主动,改革要积极,人心要齐。香港社会,真得都认清形势了吗?
04
—
这些落后的思想,表现为抱残守缺,表现为陈词滥调,在香港的不同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折射。
管治团队中,尽管公务员宣誓制度已经普遍推行,但有人还对管治责任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
一些人认为,治理香港的责任在于特首,在于问责官员,他们只是执行者,主动担责与积极问责——两个层面上的动力和压力机制尚难以覆盖到他们……
立法会议员中,尽管行政主导下的行政与立法关系全面畅顺,但有人对任职标准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
一些人认为,立法会的主要职责就是制衡行政、监督政府,议员对政策批评越多越是担当,媒体报道越多越是有为,曝光率乃至争议性就是民众的肯定……
社会人士中,尽管人们对香港稳定的局面感同身受,但有人对社会进步的理解还停留在过去。
一些人认为,香港社会自由的标志是游行示威,政府不鼓励游行示威就是不够包容,香港的国际化程度在于能忍受西方的诋毁攻讦,不抵抗才有更多国际交往……
在媒体上,有的人也常常像过去一样,以把自己摘出去的方式、以各种代言人的角色颐指气使地发表高谈阔论,嫌政府管得太少又怕政府管得太多,想着香港更好又盼着官员出事,因为没有适应香港新形势而导致的内心纠结与矛盾,都在白纸黑字渗透了出来。
渴求发展,自己不发展;呼吁改革,自己不改革;怀揣新期待,自己老样子;总想着让自己舒服、为别人挑刺——香港何以齐心协力完成转型?
05
—
香港要转型,思想先翻篇。
几年来,香港变化也大。只要不怀私心恶意,都能看到其明显的发展轨迹。
治理上,固然一直在摸索、一直在调整、一直在渐进,但香港从消极保守政府到积极有为政府的努力转变是显著的,改革发展总体实现了小步快跑。
经济上,固然零售业、旅游业、消费业面对困难,但金融中心地位稳固、财富管理规模稳增,香港经济自由度、竞争力指数仍然傲视全球。
民生上,固然还是缺地少房、物价高企,但有了“简约公屋”总是多了供给、多了选择,社会工资水平还是保持了增长,就业仍处充分状态。
至于自由,亦如李家超的一个比喻,法律如“红绿灯”,不会限制人们的自由,在大家公认的规矩下,人们可以享受最大的自由,特区政府对不同意见是“辨异生智、求同存异”。
甚至可以说,任何有关香港的悲观论调都源于过往的政治成见,大多对特区政府的苛责都是用错了参照系,不少因为“港人北上”和国际排名震荡而引发的焦虑都过于短视,所以深受各种阴阳怪气舆论影响而抑郁寡欢,只是还没发现它们基本都在境外、为流亡海外港人所制造营造而已。
放自己一马,再前进一步,对于香港未来和各自前路的认识,都可以开阔起来。
06
—
李家超是香港的当家人,香港却是大家的香港。
从保守到进取,从被动到主动,着力打造有为政府,说明李家超和他的管治团队对特区治理的思想观念已经翻篇。
如今,他要推动改革,拿出了自己的行动,而他更渴望的,无疑还是整个香港社会的支持、协同与跟进。如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所希望的那样,与行政长官的团结一心,是大家思想的整体翻篇,都跟上来,都有一样的觉悟,都认领一份责任,都为其推动更大的改革赋能。
转型期必然会痛苦,行业有兴衰,利益有调整,发展有快慢。但有改革就有希望,有变化就有可能,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总会带来新的想象和憧憬。
看待香港今天的这些改革与变化,看待香港的转型期,不妨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活在当下,从“心”开始,眼里的光多了,香港的改革前路也就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