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蜜雪冰城在香港的第二家分店开业了,地点在铜锣湾,一个香港最繁华热闹的地方。和旺角的首家分店一样,她引人注目、受人欢迎,相比别的奶茶店,人气明显高出一筹。
离这家分店200米外,香港时代广场的对面,还有一家内地品牌奶茶店——“茶救星球”。她比蜜雪冰城早来了几个月,主打的是香港少见的蔬果奶茶,有特色、价格适中,人气也不差。
铜锣湾地铺的租金之高,是出了名的。少则十几万,多则几百万,奶茶店在核心地段拿下黄金商铺,总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让人更觉新鲜的是,一年来,铜锣湾商铺的“内地元素”一鸣惊人,蜜雪冰城奶茶成了顾客的新宠。
这一现象,代表了什么呢?
02
两地深度交融,鲜明的“内地元素”在香港却不算多。
除了“太原街”、“广东道”一些街道名称,港人对内地的本地感知,多是中资企业、内地游客或者淘宝等网购平台。这个城市,独特性是一贯的,具有历史形成的深厚的难以抹去的气质,高度本地化+高度国际化,过去是这样,今天同样如此。
实事求是地讲,在香港,实体化且紧贴社会的“内地元素”相比“本土元素”和“国际元素”,仍然属于“少见”的那种。
不多,所以醒目。
这正是当“蜜雪冰城”出现在旺角、铜锣湾产生轰动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中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
1.蜜雪冰城是突然来到香港的,而且直达社会的最热闹处、最基层;
2.蜜雪冰城直接嵌入香港市民的普通生活,而且精准补偿了社会特定消费缺失的一域;
3.蜜雪冰城代表的内地品牌与香港社会的互动,没有物理距离也没有进入门槛,朴实无华又亲切友好。
来了就贴地,出现就融入——或许还从来没有哪个内地品牌像蜜雪冰城一样,仅仅用一杯奶茶就这么轻松、有效、热情地和这个社会结合起来(至少现在如此)。
这一现象,是一个奇迹吗?
03
对于香港的“蜜雪冰城”现象,香港很多人以为新奇,坊间高度关注,也有经济、社会的各种解读,甚或还有谬论。
一种声音认为,“蜜雪冰城”现象代表香港的消费降级——这无疑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
其一,在蜜雪冰城落地前后,无论是旺角还是铜锣湾,奶茶店随处可见。蜜雪冰城的意义,未必是挤占香港现有奶茶市场空间,更多的是通过价格差异化策略,扩展了香港的奶茶消费群体。
其二,蜜雪冰城在香港的市场地位并非普遍性存在,甚至可以说是独一份的。与其说蜜雪冰城在本地的竞争对手是其他奶茶店,不如说它的竞争对手就是她自己。
在百物腾贵的香港,蜜雪冰城的盈利模式充满了魔幻色彩。她提供了廉价的奶茶,更提供了一种富有想象力的生存之道。
可以说,蜜雪冰城的出现,以及她可能的扎根,给这个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贡献了一种发展上可能的、全新的、可以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如果她的模式可以推广、复制,这个城市将极大地解决目前各行各业成本过高的困境,在保障生活质素的同时,实现财富的再增值、资源的再集约,进一步巩固夯实她在全球消费领域和发展环境上的比较优势。
04
“港人北上”成为趋势,触发了香港社会部分人的焦虑感。(相关详细分析,请见《港人“春运式”北上,香港怎么办?》)
焦虑感即危机感,而富有危机感并富有灵活性,恰是香港的又一大优势。
香港“蜜雪冰城”现象,与“港人北上”一样,无疑都在刺激这个城市对商业模式的重新理解,推动她的转型升级。
在“蜜雪冰城”之前,早在2018年12月,另一家内地奶茶品牌“喜茶”已经试水香港。2019年修例风波中,失智、凶恶的黑暴分子甚至将其视为泄欲的对象,将喜茶设在沙田的分店毁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喜茶活了下来,蜜雪冰城又来了,两地的经济交融更充分、更细致。走出了“泛政治化”的香港社会,正在重新审视内地品牌的价值,也正慢慢摘去“西洋至上”的有色眼镜,对香港的“内地元素”表现出一种未有过的接纳和尊重。
这是变化的开始。
经历暴乱,经历疫情,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问题和现实挑战交织演进,当下正处在上下一心、决意突围的奋斗进程中。束缚香港再腾飞的因素,在很多方面已经从政治的社会的环境条件变成了陈旧的僵化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模式。
“不能用昨天的老眼光看待今天的新形势,不能用昨天的旧思维解决今天的新问题”,能不能“多用新思维、新办法、新路径解决面临的问题,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不断突破自我、大胆创新”,成为香港能否成功迭代更新、转型升级的关键。(夏宝龙主任相关讲话分析请见《香港,要放下的旧思维》)
对香港的“蜜雪冰城”现象,作一些延伸思考,香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05
核心的一句话,便是“性价比”。
这里所说的“性价比”,不是纯粹金钱利益的考量,而是治理成本上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发展资源上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民生福祉上投入与产出的比较。
2019年,时隔16年后,香港特区政府再出现财政赤字,近五年,仅2021/2022年度取得293亿港元财政盈余。据特区政府财政司估计,2023/2024年度财政赤字为1016亿港元。
不同于内地或世界其他地方,财政赤字在香港被视为敏感、消极的经济社会指标。
但实际上,适当安排的财政赤字常常是必要且有益的,这是一条经济学常识,彰显的是政府施政的积极策略和主动作为。5月8日,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政府有決心亦有信心,可以在約3年時間恢復財政平衡”。香港要发展,为未来投资,适度的赤字完全可以成为激励香港再前进的“动能”。
财政赤字并不可怕,但控制财政赤字,以及革新发展模式、再造盈余能力,需要对香港资源投入的重心再校准、再优化,追求治理上的、发展上的“性价比”关键且紧迫。
治理的“性价比”:去“精英化”思维,强“人民性”观念,建构赤城的责任感、朴素的政绩观,真正做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把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为施政的最大追求”。
发展的“性价比”:认清并珍重香港的独特优势,坚守开阔自信的发展路线,紧紧把握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倾注资源,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
民生的“性价比”:量力而行,注重公平,解决基层之急需的同时,亦关注中产阶级的不易,以渐进可持续、精准可解困为原则,相关政策目标应志在打破香港的阶层板结和流动梗阻。
对香港来说,追求“性价比”就是务实的施政、高质量的发展,就是防范形式主义、拒绝官僚主义,前进的每一步都是负责的、坚实的、经得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
“蜜雪冰城”可以低价打入香港,香港也可以应对眼前困难挑战,开拓出更具效能的政府开支、更加合理的资源投放、更具竞争力的商业和发展模式。
06
“蜜雪冰城”铜锣湾分店开业时,不少人和其店门前的吉祥物“雪王”合影拍照。对于本地市民和来港的内地游客来说,这也是一道风景。
5月9日,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会见特区政府文旅部门负责人时表示,“要树立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详见1)。
夏宝龙主任的指导,具体且生动,亦是用案例再阐述其“4.15讲话”的思想:香港不缺优势、不缺资源,需要的是开阔思维、守正创新,以“所长”解其“所困”,以“实干”求其“实绩”。
抱残守缺和路径依赖是没有前途的,香港可以为自己的诸多金字招牌再注入生命力,再刷新人们对她的认知。
在“港人北上”和“蜜雪冰城”现象下,香港正获取一种砥砺前进的力量,这座城市的迭代升级已经在发生。特首李家超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大意是“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呢”。这一理念,符合夏宝龙主任讲话的精神。
“尝新”乃至“试错”,向内地学习借鉴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所有的谦虚和进取、包容和开放,都将成为香港下一个辉煌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