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不挨骂?

文摘   2024-10-03 21:20   中国香港  






01  

打江山、守江山,一靠枪杆子,二靠笔杆子。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福祸之所倚,大事当大办。



02 

新中国成立75年,逐渐实现三目标: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站起来“不挨打”,富起来“不挨饿”,强起来“不挨骂”。如今,挨打、挨饿问题已然解决,解决“不挨骂”问题更显迫切。


西方对抗心严重,何以主张?国际舆论场失衡,何以把握?传播影响力不足,何以充能?


强起来的中国,舆论应是标志而非短板。



03

解决了“挨骂”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认同”的问题。

“不挨骂”的另一面,就是“有赞好”。

何以“不挨骂”?逻辑很简单:1.能讲出来;2.能怼回去;3.能镇得住;4.能传得开。


要想“不挨骂”,实力是基础,表达是关键,传播是支撑,共情是方法,认同是目标。


要想“不挨骂”,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舆论上的新质生产力。


舆论务虚,更需务实,讲求实效。



04

新质生产力,外化是经济概念,内在是思想创新。


舆论工作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存量产能并催生新增效能,也要守正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舆论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求新、重质、具创造性,无疑是发展“新质舆论生产力”的几大抓手。


突破传统叙事,注入思想灵魂,清新表达体系,使舆论有情有义、有血有肉、有格局有格调,使舆论可见可闻、可感可知、可传情可共情,使舆论的权威度与鲜活度并行不悖、影响力与传播力相生相长,才是“新质舆论生产力”应有的模样。



05

舆论有立场、有性格、有脾气,也能可敬、可爱、可亲。


发展“新质舆论生产力”,为得是更好服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保障并助力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舆论生产力”,需要革故鼎新、除弊兴利,告别无效产能、重复建设,杜绝投机取巧、投机钻营。


舆论工作,同样需要“政治效果”来检验政治能力。


发声频繁而无人问津,表态积极而不具灵魂,长篇大论却是机械化、范式化,写了一堆文章又都是“体内循环”,没有用心用情的舆论不足以影响人、感染人、团结人,不足以担负起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06

发展“新质舆论生产力”,要以立促破、破立并举。


破“向上宣传”。舆论工作,为得是争取社会层面的思想团结,其出发点从来都是着眼发展大局、扩大群众基础。舆论不是向上公关,上级不需要宣传,做给谁看是常识问题,不能本末倒置。


破“向内宣传”。舆论工作,是外向型工作,对冲负面舆情、扩大正面声音是其基本设定。“自产自销”不是舆论工作的业态,“各说各话”发挥不出舆论工作的价值,搞舆论不能有“写总结”心态,只为了抓素材、找论据。


破“错位宣传”。舆论工作,是一种“战斗”,要做到明辨是非、激浊扬清,就需要设身处地,或者针锋相对。有问题则剖解问题,正视方为上策;该细微则不必宏大,有点就一定有面。舆论场上,共情才有共鸣,直接往往更有力量。


破“被动宣传”。舆论工作,响应实践与舆情,有其天然被动的一面,但舆论工作亦更有其主动作为的空间:牢牢把握并释放一手信息,即可让谣言止步;步步夯实并壮大舆论阵地,即可让声音高亮;紧紧盯住并抓住关键问题,即可让事态可控。舆论工作,可主动,可前置,可作战略性安排。




07

发展“新质舆论生产力”,是时代需要、现实需要。


——国家步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理论和实践都在创新,传统叙事要改变,舆论工作要升级,还是“老一套”何以有为?


——平台媒体化方兴未艾,主流媒体流量总体不及,舆论人才队伍和舆论产品“脸谱化”,舆论工作不迭代,何以打通官方民间经脉,做到握指成拳?


——国际舆论场人强我弱,主要平台被西方媒体垄断把持,依托其上、嫁接其中把握舆论主动权主导权,可信?可乎?


有新人,才有新气象;有新平台,才有新传播。发展“新质舆论生产力”,必须再造存量、再谋增量。



08

三中全会决定,已经为发展“新质舆论生产力”指明方向——“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


构建“更有效力”且着眼“国际传播”的舆论工作体系,就是发展“新质舆论生产力”。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文中,李书磊部长引述总书记的话说:“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


有力且有效,传播且国际传播,正是舆论工作要谱写的新篇章。



09

做好舆论工作,发展“新质舆论生产力”,统筹当下与未来,有路径可走。


具声势。是否掌握舆论主导权,声音强弱是直接体现、核心指标。没有声音不能营造舆论,声音太少不能主导舆论。讲求“时度效”,时是前提,先人一步就是把握先机、把握主动、把握定义权。舆论有声势,就是舆论的工作要快、产能要高、阵型要齐,有迅速组织“集团军作战”的能力。


能抵达。公信力是舆论的生命线,传播力是舆论的生命力。没有传播谈不上舆论引导力,“体内循环”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内部学习。构建国际传播体系,必须首先完善国内传播体系。整合话语体系,拉进主流媒体和平台媒体的表达差距;打破渠道限制,鼓励支持所有机构主体媒体化。国内传播能听懂、能听见,国际传播才有基础、有空间。


可共鸣。舆论影响人,基于社会有共同思考,人们有共情之处。舆论工作的目的不是“求同存异”而是“化异求同”,发展“新质舆论生产力”必须推进话语体系更新。在国内,实现“社会融通”,多讲人话少讲套话,讲出“正是俺老百姓要说的话”;国际上,实现“中外融通”,也就是李书磊部长所说的“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好中华文化资源、紧扣国际关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以共情求共鸣,以共鸣求共识,舆论工作则事半功倍。


要自主。重构国际传播格局,寄人篱下行不通、走不远,迷信美西平台常常事倍功半。搞国际传播,要有海外本土化意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开拓精神。搞国际传播,不一定是要搞媒体,甚至也不一定要有KOL,每一个在外的中资企业、中国人,每一次在外的合作项目、交流活动,每一回参与世界公益事业,都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空间。舆论自主,就是依靠自有平台、鼓励自觉展开,通过加大国际传播基础建设、全员工程实现广泛布局、广大实践。



10

发展“新质舆论生产力”,需要新质人才。


“能说会写”而不具影响力的,未必是人才;“自产自销”而没有传播力的,未必是人才;“执行很快”而缺乏受众认可的,也未必是人才。


用“政治效果”检验政治能力,用舆论影响力引导力检验舆论人才成色。


舆论上的新质人才,应当能①把创新发展和创新思想清新朴实表达出来,②有让人共情的能力、共鸣的冲动,③坚持立场且得到了社会的一定认可,④兼备执行能力、沟通能力与穿透能力。


做好舆论工作,需要舆论人才推陈出新。



11

解决“不挨骂”问题,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最终为了“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从事舆论工作,当有格局和情怀,抛却一己之私,不被名利俘获。


作品注入灵魂,文章投放思想,发声饱含深情,每一次都不应付,每一次都争取多团结一两个人,每一次都能坦诚平等地与每一个普通受众耐心对话,这样的舆论工作才真正负责任、有效力,让人骂不了、不想骂。


用心用情,永远是舆论工作最好的状态,赢得信任、尊重及最大认可的不二法门。




















靖海侯
常言所未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