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定要说“普通话”,听得懂,可以说,且愿意说,就够了。
01 开心的“第一次”
7月13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出席立法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气氛相当祥和。
其间,立法会议员谭岳衡用普通话发问,李家超回应说:“非常感謝譚議員給我第一次在立法會講普通話的機會,我盡量吧,你糾正一下,聽不懂的你說,我們再交流一下。”
李家超上任一年后,立法会再添新气象。
02 新鲜的老问题
香港特区立法会里,罕有“普通话”的声音响起。
2016年10月12日,第六届立法会举行议员宣誓仪式。候任议员蒋丽芸以普通话宣读誓词,在场人士“哗然”,场外记者“起哄”。
那时候,香港社会政治环境尚处异化阶段,在立法会说普通话,会被不少人视为“出位”,会被反中乱港者攻击,说者需鼓起巨大的勇气、顶住巨大的压力。
2021年12月19日,香港举行第七届立法会选举。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完善特区选举制度后,“爱国者治港”局面确立,“坚持说普通话”的孙东当选为立法会议员。
自此,立法会议事厅里,因为有了孙东等几名说普通话的议员,“普通话发言”虽然仍属稀缺,但已经有了结构性的保证,成为一种结构性的存在。
2022年6月,孙东获任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自此,特区问责官员队伍里,又有了一个也是第一个“坚持说普通话”的首长级官员。
03 弱势的必然
政权机构内普通话的稀缺,只是香港社会现状的镜像折射。
也就是说,官员议员很少说普通话,是因为社会上便是如此。
换一种方式讲:在香港说普通话,不是刚需,没有强迫,谈不上紧要。
香港拨乱反正前,说普通话更近乎一种“罪过”了,或被贴上政治标签,或被认为水土不服,总是免不了这样那样或轻或重的被审视被排斥。
早在2021年9月《中国人用中文,可以吗?》一文中,靖海侯就指出,香港常用普通话的人群,属于绝对小众。
特区政府2021年人口统计结果显示:
按慣用交談語言劃分的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
廣東話:88.2%
普通話:2.3% 其他中國方言:2.8% 英語:4.6% 其他語言:2.1%
基础如此,发展龟步,推广普通话的有心无力乃至无心无力,决定了普通话在香港:
2.今后的形势很难变。
故而,当李家超在立法会听到普通话提问又用普通话回答时,他和人们都以为新鲜,媒体也把此事当作“新闻”,予以广泛报道推送了。
问题是,香港社会的普通话现状:
3.“弱势”就是“趋势”吗?
04 理性的定位
为避免误会,靖海侯直接列出本文的主要观点:
1.在香港,说英文没问题,说粤语更没问题;问题是,说普通话也不能成为问题;
2.在香港,推广普通话与传承粤语文化、提升英文水平,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没有相互排斥的效应;
3.在香港,粤语具有历史的现实的主流语言地位,它的这一地位需要尊重和维护,但普通话也应有它恰当合适的地位,看到它的欠缺,重视它的推广,给予它基本的尊重、发展的机会;
4.在香港,本地人多讲普通话,内地人多说粤语,各自强弱项、补短板,两地才能更好更快地相向而行;
5.在香港,推广普通话最好的方法论不是政策约束,而是倡导相关理念、鼓励相关实践;于此工作上,觉悟好过责任,主动优于被动;
另有关键的一点:
6.让“普通话”在香港回归语言属性、彰显文化属性,走出昔日被反中乱港势力“污名化”、社会“泛政治化”的影响,通过推广普通话助力香港巩固提升联通交流的功能,进一步深化与内地的交流合作,更从容更畅通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也就是说,为李家超特首讲普通话点赞,鼓励香港社会多讲普通话,绝不是在提倡用普通话替代粤语,绝不是要强制性改变香港社会的语言结构。这种鼓励,仅仅是让香港同胞多掌握一些中文里“普通话”的部分,让两地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交流少一些障碍,让香港和国家的话语体系多一些交集,彼此能更好理解、有更多共鸣。
05 最好的时候
在香港推广普通话,已迎来最好时候。
随着香港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社会“泛政治化”降温,“两文三语”有了正本清源的基础,“普通话”也得到了解放。
而在目前香港稳定发展的新形势下,更有“两种看似相反却同质同心的力量”,有望改变“普通话”在香港持续弱势的趋势。
——特区的积极力量
作为“爱国者治港”全面落实后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李家超用一年多的时间,已证明了香港管治者的与时俱进:
3.路线从不左摇右摆,战斗时则战斗,包容时则包容。
所以人们都能看到,当李家超在立法会用普通话回答议员提问时,不仅没有拘谨还有开心,不仅没有不适还有欢迎,不仅不是被动的切换还是主动的契合。
可以说,这届特区政府在李家超带领下,除了完善治理体系、开创施政新局面外,也完全有能力在推广普通话上有所作为,为以前所不能为。
——相关的热情呼应
7月14日,中央港澳办副主任、香港中联办主任郑雁雄应邀出席立法会午餐会并致辞。
郑主任用粤语开始发言。人们没有想到的是,20多分钟的讲话,他全部用粤语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
今年4月17日,在一次论坛上,郑主任还用“外語照講、洋名照叫”说明香港一直保持的文化上的独特性,也反映出国家对香港语言文化的尊重和支持。
而实际上,无论是北京的港澳办还是在港的中央几大驻港机构,近年来都注重加强干部的粤语培训,鼓励他们多说粤语。
这些努力,其初心及意义,无非都是在守护“一国两制”,希望香港在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的同时,实现与内地与国家更多的交流融通、同频共振。
郑主任上任后第一次见记者时,曾说过一句话“在香港多讲北京话,在北京多讲香港话”。遵此逻辑,香港人多讲普通话,内地人多讲粤语,体现的同样是换位思考、相互尊重,体现的同样是相向而行、相互奔赴。
特首珍视说普通话的机会,中联办主任重视用粤语沟通,他们的亲身示范,正印证了中央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4月15日一篇重要讲话中的希望——“香港是一个大家庭,应该形成包容共济、求同存异、理性沟通的浓厚氛围”。
如此,特区首长率先示范,社会自觉主动提升,香港的普通话还会有问题吗?
06 跟上时代
1.夏宝龙主任的“心里话”,2023年4月15日;
2.23条立法,急还是不急,2023年2月15日;
3.一法,一城,一时代,2023年1月14日;
4.人大释法:管治的义务与艺术,2022年12月31日;
5.“两办一署”声明的九大逻辑,2022年11月29日;
6.维护国家安全:香港的进行时,2022年8月15日;
7.读懂夏宝龙讲话中的“管治密码”,2021年8月4日;
8.「适可而止」,不是香港拨乱反正的方法论,2021年7月29日;
9.香港国安法的执行尺度,2021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