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名师医案学习是中医医生提升临床技能、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这是薛钜夫老师学医、从医、传医数十年的真切体会。中医之所以生生不息,代有发展,说到底,就是因为植根于临床疗效。
按照传统说法,中医临床疗效有三个层级,即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六,下工十全三。他认为,若要真正领略上工级疗效的神韵,唯有临床跟诊,或阅读其临床诊疗真实病历。
学好名师学术有二途,一是临床侍诊,一是研读医案。侍诊时能目睹名师诊病处方过程,眼观,耳闻,手记,日积月累,由被动跟随到主动思考,一定会有大量收获。阅读与侍诊结合,养成理法方药一体的思维习惯,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真切感受“有病的人”与“人的病”的区别与联系,如此即可提升技能,提高疗效,获得由常达变、熟能生巧的认知与实践能力。那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薛老师的好友傅延龄老师学习刘渡舟先生的一则咳喘医案。
霍某,女,1岁4个月。住密云。1988年7月11日,初诊:
近一个月来咳嗽、喘息。纳可,二便正常。儿童医院诊断“先天性心脏病”。
杏仁6g,薏米10g,云苓15g,桂枝5g,半夏10g,橘红10g。6剂,水煎服。
1988年7月18日,二诊:
苏子5g,橘红5g,半夏10g,前胡6g,厚朴10g,当归6g,桂枝2g,炙草3g,生姜3g。6剂,水煎服。
本案患者为一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主要病证为咳喘。先天性心脏病的西医诊断对咳喘的辨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按照师父的经验,先天性心脏病常见水气上冲病变。若水气上冲于肺,即可能引起咳嗽、喘息。治之宜用苓桂剂补益心脾,利水降冲。在只见有咳喘,饮食、二便正常,不见其他症状的时候,可以依据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史,辨证为水气上冲。当然,若要确定为水气上冲,最好不要有舌红、面热、恶热、手足四肢热、尿黄、大便硬、脉浮洪等脉症。
本案处方用苓桂杏苡汤,并加半夏、陈皮二陈温化痰饮。苓桂杏苡汤是师父自创的一张药方,该方熔苓桂术甘汤和《金匮要略》治疗湿病的麻杏苡甘汤为一炉。茯苓、桂枝温阳化气行水,降下水逆。杏仁、薏苡仁除胸肺湿邪。杏仁、薏苡仁也是治湿热名方三仁汤的两味主药。
二诊病历没有记载脉症。从处方用治喘名方苏子降气汤来看,应该是喘咳未得到有效控制,故师父转方用治喘经典名方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按原著所言,该方能“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妨饮食”。其方用苏子、半夏各二两半、当归两半、甘草二两、前胡、厚朴各一两,肉桂一两半,陈皮一两半。诸药粉碎为末,每取二大钱,用水一盏半,加生姜二片、大枣一枚,紫苏叶五片,煎至八分,去滓热服。
这里有几点我需要做一个简要说明。
其一,原文“气不升降”是喘息的发生机制,即肺气壅郁,不得顺畅升降,不得有效宣发。这与咳嗽的发生机制不同。咳嗽的机制是肺气尚能宣发,而且是宣发有些过度。肺气之所以不得顺畅升降,也与痰液壅盛、阻塞气道密切相关。故喘息、咳嗽、痰多、咽喉不利苏子降气汤的主症。
其二,方中半夏、苏子用量最大,甘草的用量稍小,但甘草的用量比前胡、当归、厚朴、肉桂大。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处方中的甘草用量都比较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咳喘病证时,甘草的用量宜稍大。
其三,本方原本是一个“煮散剂”方;煮散剂去滓服汤,其实也是汤剂。
其四,原文中的“二大钱”,其意思是在抄取药末时,要让药勺装得满满的,堆得高高的,这样做便是“大钱”;并非宋代的药物计量的衡制还有大小标准之分。
其五,“煎至八分”的意思是加水一盏半,煎煮至一盏半的八成即可离火取液。宋代盏有大小之分,一小盏约合今天的200mL,一盏半约合今天的300mL,其八分约240mL,此为一次服量。一般日服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