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的分类,《外台秘要》引北周姚僧垣《集验方》分为“五淋”,谓“五淋者,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并为后世多相沿用。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中又提出了淋证的病机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故谓之淋”。巢元方以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的淋证病机分析,确有实际意义,并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成为临床诊治淋证的病机总则。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又提出淋证与“积蕴热毒”有关,此观点甚有卓见,凡病邪属生物者,均有毒质排出危害人体,治病单祛风、寒,暑、湿、燥、火,不祛毒质,不能治危重病也。不祛毒不能清其气,也不能清其血,更不能清其脏腑以及经脉耳。现将热淋从毒论治分述于下。
膀胱湿热毒:小便频数,点滴而下,尿色黄赤,尿道灼热刺痛,急迫不爽,痛引脐中,或腰部酸痛,兼有恶寒发热,甚则高热寒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治宜泻毒清热,利尿通淋。方用八珍散加减。
治例:任某,女,24岁,1977年5月9日诊。自述昨日上午起,小便酸痛,尿色深黄,下午证势加剧,小便欲解不出,尿道灼热刺痛,小腹疼痛,右腰酸疼,兼有恶寒发热,略有呕恶,经氯霉素等西药治疗未见显效。诊时症状如前,体温38.9℃。尿检:蛋白少许,红细胞(+++),白细胞(++),脓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湿热毒下注膀胱,水道不利。治当泻毒导热,利湿通淋。
药用:瞿麦、萹蓄、蒲公英、土茯苓各30g,制大黄、炒栀子、炒川楝子各12g,海金沙、车前子各15g,琥珀屑、生甘草各6g,连翘、金银花各 24g,3剂。
二诊,身热已退净,体温36.8℃,小腹疼痛已止,小便频数,尿道刺痛十去其七,原方去连翘、金银花、蒲公英,加白茅根30g,细生地黄15g,5剂。
三诊,诸症近除,尿检白细胞少许,舌微红,苔薄黄,脉小滑,原方去琥珀、大黄,加生薏苡仁30g,红枣6枚,7剂善后。
肾虚湿热毒:尿频不畅,迁延不愈,尿色黄,腰部酸痛,午后低热,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黄或中光,脉细数。治宜滋阴拔毒,清热利湿。方用知柏拔毒汤加减。
治例:江某,女,31岁,1976年10月8日诊。患肾盂肾炎两年余,常有低热,小便短黄,尿道中有不适感,腰部酸痛,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形体瘦弱,大便较结。尿检:蛋白少许,红细胞(+),白细胞少许。舌质偏红,苔薄黄中微光,脉象细弦带数。证属肾阴不足,湿热毒邪内蕴。治当滋阴拔毒,清热利湿。
药用:炒知母、焙白薇、车前子各12g,炒黄柏、焙牡丹皮各9g,土茯苓、鸭跖草、白茅根各30g,炒生地黄、海金沙、桑寄生各18g,苦参15g,7剂。
二诊,小便增多,尿道不适感已消失,口干咽燥好转,大便已通畅,原方去苦参,加蒲黄10g,7剂。
三诊,低热、手足心热近除,腰酸、头晕十衰其六。尿检:白细胞少许。原方去白薇,加白芍15g,10剂。
四诊,精神好转,纳食颇佳,临床症状消失,尿检在正常范围,改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连服2月,以巩固疗效。
《毒证论》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本书重点论述以毒邪为基础,以毒证为核心的毒理学说,在病因病机上详细阐述毒邪的危害性不同种类及各种特征等。在辨证上,该书增添了新的“四层辨证”法,以拓宽辨证视野。同时,为了全面掌握毒邪的多变性,又列举了毒邪的不同特殊症状,多角度观察毒邪的变化。在治法选方用药上,介绍了毒邪的特殊治法与有效药物和解毒验方110余则,并附有验案以资印证。全书有上中下3卷,计11章。上卷列有绪论、毒邪究源、毒证特征、辨毒纲要等4章;中卷列有治毒原则、治毒方法,解毒要药等3章;下卷为临床篇,列有内、妇、儿、外各科的应用等4章。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毒证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编辑:杨东伦
✦审核:魏杰
✦排版:杨东伦
✦转载、投稿、合作和团购书:17701086692(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