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方子中,既有清热,又有温阳,是阴证还是阳证?
一个方子中,既有祛邪,又有补虚,是阴证还是阳证?
阴阳是辨证的结论,是通过辨寒热、辨虚实来达到的。正邪交争决定了症状表现,进而决定了阴阳。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是阴证还是阳证,不取决于邪气,而是取决于正气的虚实。正气的虚实决定了虚证、实证,决定了寒热、热证,进而决定了是阴证还是阳证。
胡希恕先生说,机体功能亢奋有余者为阳,机体功能沉衰不足者为阴。其实就说明了机体功能(正气的虚实)是决定阴阳的根本。
太阴病容易形成痰饮水湿,痰饮水湿化热,需要清热,归入于阳明,大家说的阳明太阴合病,其实主要指的就是湿热证,即痰饮水湿化热的情况,如猪苓汤、白虎加苍术汤、三仁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证。再如阳明病,经误治后陷入于阴证的情况,比如附子泻心汤、栀子干姜汤、大黄附子细辛汤等证,也可以认为是阳明太阴合病。
虽然可以称之为阳明太阴合病,但具体归为一经的话,我们认为,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一个患者不可能既是阴证又是阳证,从正气的虚实决定阴阳角度来看,之所以加入附子温阳,说明阳气已虚,就是虚证、阴证。所以表面看附子泻心汤、栀子干姜汤、大黄附子细辛汤等证是阳明太阴合病,实际已经是阳气不足,陷入于阴证,归属于太阴病了。
寒热并用的方剂,清热和温阳并用,需要温阳,说明存在阳虚,就是机体功能沉衰不足,就是阴证。只不过在阴证基础上见到有热,再合入清热的药,就形成了寒热并用的治法,虽有清热,本质上依然是阳虚、是阴证。
攻补兼施的方剂,依然用于虚证、阴证。扶正与祛邪同用,需要扶正,说明存在正虚,是虚证、阴证。在虚证基础上有实邪,需要在扶正基础上祛邪。
寒热错杂、虚实错杂,大多是先有虚、先有寒,后出现邪实、里热。比如林黛玉为代表的体质,更容易出现寒热错杂、虚实错杂。特殊情况下是,部分阳证的患者,被多种错误、长期错误治疗,导致陷入于阴证。
就像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条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才形成了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如果是一个张飞体质的患者,发汗、复下之的错误治疗,也不太可能就把一个张飞体质的患者治成了阴证。大概率是这个患者本身就是个虚证、阴证。
寒热错杂证、虚实错杂证,如果只是清热或者祛邪,忽略了正虚、阳虚,忽略了机体功能已经沉衰不足,没有温阳或扶正,治疗就是错误的。这就是我们把大黄附子细辛汤证、附子泻心汤证归入于虚证、阴证的太阴病,而不是实证、阳证的阳明病。因为,我们更关注正气(机体功能)的虚实。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方证,虽然也有热,也需要清热,但归入于阴证,而不是阳证。
少阴病、太阴病,以虚寒为主,少阴病治法是扶正(温阳)解表,太阴病治法是扶正(温阳)或扶正祛邪。厥阴病比较特殊,因为厥阴病同时存在上热下寒,在温阳基础上还需要加入和解清热的方法,就形成了寒热并用的特点。我们发现清热兼以温阳的处方,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等处方,都是寒热并用,用于阴证,但无法将其归入少阴病或太阴病,因为少阴病、太阴病不需要清热,因此把寒热并用的方剂归入于厥阴病范畴。在胡希恕经方医学体系下,厥阴病的代表方就是上述提到的寒热并用的方,寒热并用说明病机是寒热错杂。
《经方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与厥阴病》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作者致力于胡希恕经方医学的传承与临床, 长期主讲胡希恕经方医学课程, 强调有体系地学习经方六经辨证, 通过2个病性、3个病位、6个诊断、8个治法, 构建六经辨证体系。
作者将条文看作医圣张仲景的医案,解读其背后的临床思维, 经过长期不断的思考总结, 打破条文顺序, 将条文、方证按照六经八纲重新归纳, 思路清晰, 逻辑缜密, 探求经方实质, 凝练六经的诊断标准, 提出经方辨证六步法, 并通过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理解, 厘清仲景的临床思维, 构建完整的经方六经辨证体系。培养了大批基层临床医师, 帮助诸多基层医师成长为当地明医, 深受广大学员好评。
本书内容浅显易懂, 深入浅出, 强调有体系地学习《伤寒论》半表半里证的少阳病、厥阴病, 剖析了半表半里、和法的实质, 系统讲解半表半里常见方证, 对学习经方、学习六经辨证、掌握张仲景临床思维, 具有极大帮助。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经方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与厥阴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马家驹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及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编辑:杨东伦
✦审核:魏杰
✦排版:杨东伦
✦转载、投稿、合作和团购书:17701086692(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