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月经病

文摘   健康   2024-10-25 20:25   山东  


妇女之为病,不离经、带、胎、产、杂。五病之中,当以月经病为首。《景岳全书妇人规》:“女子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

妇女月经产生的机理

天癸、脏腑、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月经来潮。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下注胞宫-月事以时下”,这一生殖轴精辟地概述了妇女月经产生的机理。

月经是类固醇性激素撤退后,子宫内膜上六成的功能层(其作用就是为子宫种植做准备)脱落造成,剩下的基底层为接下来的月经周期提供再生的组织。整个过程分为月经期、卵泡期与分泌期三个阶段。

子宫在人体是一个靶器官,月经是子宫对卵巢甾体激素变化的一个反应,要谈月经必须先谈卵巢的周期生理。

卵泡生长

每个卵巢在出生时都含有大约250个卵泡,在每一个周期中,有极少的卵泡在垂体促性腺激素(FSH促卵泡素)的刺激下迅速生长。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经血液循环到底卵巢,并刺激卵泡生长,分泌雌激素进入血液刺激下丘脑和垂体产生更多的雌激素。达到排卵峰值,启动黄体生成素释放。

黄体

如未受精形成的称月经黄体,如果受精则形成妊娠黄体,排卵后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细胞成多边形,胞质内有黄色颗粒和脂滴,呈黄色,故名。黄体细胞以颗粒细胞占多数,细胞大,着色浅,分泌孕酮,黄体酮是一种天然孕激素,在体内对雌激素激发过的子宫内膜有显著影响,为维持妊娠所必需。

①在月经周期后期使子宫粘膜内腺体生长,子宫充血,内膜增厚,为受精卵植入作好准备。受精卵植入后则使之产生胎盘,并减少妊娠子宫的兴奋性,抑制其活动,使胎儿安全生长。

②在与雌激素共同作用下,促使乳房充分发育,为产乳作准备。

③使子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使精子不易穿透;大剂量时通过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产生抑制排卵作用。

如果没有受精黄体退化,其对黄体生成素反应降低黄体溶解,如果卵泡种植,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泌(具有FSH和LH的功能,维持月经黄体的寿命,使月经黄体增大成为妊娠黄体 ,子宫膜被保留,月经停止。

子宫内膜的周期变化

增值期

月经的5到14天,卵泡发育阶段。

分泌期

排卵后,黄体生成,故分泌期又称黄体期。在黄体分泌的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至5mm。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膨胀,充满由腺细胞分泌的含糖原等营养物质的分泌物。 卵若受精,子宫内膜进入妊娠期,内膜 继续增厚,发育为蜕膜 若未受精,则进入月经期

月经期

月经周期1到5天,子宫内膜上六成的功能层脱落,是由于是孕酮和类固醇性激素撤退后造成的。一般认为一次月经量正常为80ml,其中50%丢失在前24小时。

中医论月经

现代医学对月经的认识可以这样概括“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中医与之相对应的说法是“肾气——天癸——冲任——胞宫”。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肾气盛-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下注胞宫-月事以时下”,这一生殖轴精辟地概述了妇女月经产生的机理。天癸、脏腑、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月经来潮。

中医认为肾藏精主生殖,肾气充盛,产生天癸(中医认为的一种促进月经产生的物质),在天癸的作用下,任脉所司精血充沛,冲脉广聚脏腑经络之血,冲任脉盛血溢胞宫,血海满盈而溢,月经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就是气血,气血的不同状态决定了一个月经周期的生理状态的变化。

月经来潮以后,必然损坏阴血,所以古人认为经后期精血偏虚,生理上由于每月行经,耗精血所以女子于气有余,于血有缺。月经的产生在于推陈出新,为下一次排卵怀孕桌准备,所以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精血开始增长,从阴阳的角度就是阴长的一个过程,在这一阶段阴长明显。当阴精盛极之后,物极必反,势必出现一个转变,那就是以排卵节点,在这一过程之后人体,有阴长较快转入阳长较快的过程,当阳长增长的极点之后,阴阳具盛气血有余,月经溢泄。气随血脱,女性生理阴血不足,重新进入下一个气血增长周期,以阴长为主。

根据月经周期的阴阳的转变,可将月经周期细分为: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排卵期)、经前期。

行经期

月经的来潮表示本次月经的结束,新的周期的开始,反映出新旧交替,经血排出与阳阴的转化。

月经来潮时,阴道排出血性分泌物,初时较少,色淡红,质地较稀,抑或有黏腻状。中期经色转红,经量增多,质地稍黏,是月经排泄的高峰时期。末期经量又转少,经色转淡红,质地又转稀。一般来说,行经初期短,中期稍长,末期较长。月经期是一个祛瘀生新、阴阳转化的阶段。精血下泄后,往往伴随着胸闷、烦躁、乳房或乳头胀或痛等阳热现象缓解或消失,进入阴阳相对皆虚,阳尤甚之的状态。行经期是月经的结束,要为下一个月经周期做准备,因此,凡旧周期所遗漏下的一切陈旧性物质又须“完全干净,全部彻底”地加以排除。留得一份瘀浊,将影响一份生新。

经后期

行经期结束至经间(排卵)期,称为经后期。经后初期实际是排经后的恢复时期。经后初期阴血有所不足。血海空虚,癸水之阴处于低水平,阴长运动相对静止。

因月经来潮,子宫内膜脱落,血海空虚,所以必须生新。精血的生化赖天癸的鼓动,月经后,精血亏虚,天癸偏少,阴阳两虚,阳尤甚之,精血恢复缓慢。

经后中期,人体元阳、元阳和合化生天癸,天癸渐充,阴水得以滋长,并逐步充盈。

精血充胜后,则水湿津液的增加,润泽生殖道,出现带下,营养生殖器官,维护性功能,血海充盈子宫内膜增长,卵泡得以滋养,且有助于经间排卵期的卵泡活动和受孕。

经间排卵期

经间期对应的是排卵时期,前人又有“氤氲期”、“真机期”、“开花期”等不同称呼。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主要在于氤氲状排出卵子以及重阴转阳的变化。

经间期最大的生理特点是通过氤氲状活动排出卵子。

《女科准绳》引袁了凡说:“天地生物,必有絪蕴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月絪蕴之候……此的候也……乃生化之真机,顺而施之则成胎。”

并在此文之前指出:“天地生物必有絪蕴时,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猫犬至微将受妊也,其雌必狂呼而奔跳,以絪蕴乐育之气触之不能自止耳。”

絪蕴者,氤氲也。氤氲时即排卵期,也是最易受孕的时期。

人非猫犬,虽不至于狂呼乱跳,但的确亦有一定的反应,如带下增多,性欲有所增强,腰俞稍有酸楚,少腹或有轻度胀痛,或有烦躁寐差等兴奋性反应。

通过B超可以观察到卵泡发育成熟而排出。

在每一个女性的排卵期,其氤氲状并不是一致的,有的存在着明显的反应,甚则可见两少腹隐痛、漏红或赤白带下,但出血量甚少,时间短暂;有的可见烦躁失眠、情怀焦虑忧郁等反应。有的氤氲状一般,反应也一般,排卵较顺利,基本上属于正常的排卵反应。有的氤氲状不明显,反应亦不明显,排卵顺利,属于健康的经间排卵。

经间排卵期之所以到来,排卵之所以顺利,首先是天癸盛、精血充,卵子发育成熟,人体为受孕准备精血达到满溢的顶点。此时排出卵子,排卵期前的阴长已极,伴随着卵子的排出,进入阳长相对占优的阶段与状态。阳动则升,故排卵后BBT迅即上升。

经前期

排卵期后的一定时期,大概1周左右人体生理一直为受孕保持着状态,所以人体始终相对的阳长阶段,所以此时大多数女性表现出体温稍高,较为亢奋的阳长状态。

当然适合受孕的状态是不能一直保持的,约1周后到行经期,此时精血充盛渐致满溢的状态,阳气偏旺充盛欲泄,人体气血阴阳,整体进入盛极而欲泄的阶段。此时阳盛所以往往出现心肝气火偏旺的情况,精血欲泄,如因内因外因影响出现不能顺畅溢泄的情况,则法月经病。

月经病病因、病机

经者,以调为顺。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不和,冲任二脉失调,发为月经病。《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言:“天地温和经水安,寒凝热沸风荡然。”

月经病分类

月经病,有期不调、量不定、水不通、漏不止、兼疼痛、兼吐衄、兼发热、兼泄泻者,种种病证,病因不一。

大抵月经病,内者多因情志、亏虚、饮食劳倦,情志多责之肝,亏虚多归于肝脾肾,饮食劳倦损于脾;外者多归六淫邪扰。

所谓不调,有赶前、错后者。

若赶前1周以上,其下血量多,色深红质黏稠属实热;下血量少,色淡质稀属虚热。

错后超过1周以上,亦有虚实之分,若下血量少、色淡,腹无胀痛者是气虚血少,不足之象;若下血量多或不多、色紫暗,腹胀痛者是气滞血瘀有余之征。

不通之中,有血枯无血可下之虚者经闭;亦有气滞碍血,血行不畅之实者经闭。

漏下不止者,多以肾虚、脾虚、血热、血瘀为多见,虚实亦殊。

疼痛有痛在经前、痛在经后之别,痛在经前血下即止者,多为实证;

痛在经后血下多时痛甚者,多为虚证。

吐衄者多是火热亢盛,经云:“火犯阳经血上溢”,即是此意。

发热之中,有常时发热者,有经行发热者,则常时发热为血虚有积,经行发热为血虚有热。泄泻者有脾虚、肾阳虚和肝气乘脾而发病者。

因此,妇科临证中多以肝、脾、肾三脏为本,并应重视精神因素对月经的影响。当以疏肝、健脾、补肾为要,慎辨寒、热、虚、实、在气、在血,治疗时当审因论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方可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月经病的调治方略‍‍‍‍

大原则:补其不足,调其郁逆,去其标实。

传统道家认为,人体原炁借后天父精母血,与后天相交通,主持后天有形之身,先天原炁为生之本,为人体一身之气之根,其分藏于五脏,故五脏各有精气神,五脏所藏之精气神依据五脏之不同各有不同气化功用,而成为中医藏象理论的基础。

我们谈的是元精、元气、元神,是未有此身之前而有的故称先天精气神,在已有了的这个身体之后,先天精气神便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而无法精明纯一,无法做到持盈保泰,转化成后天的精气神而日渐消耗,当然反过来后天的生命也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对先天的精气神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养,减缓先天精气神的消耗,但总体来讲先天的精气神是不断的被消耗的,而后来的千千万万的养生方法,也主要是想尽办法保养人体的先天精气神。

就人体而言精气神可看作是,一个体上的三个面,这个体我们把它叫作元炁,我们之所借用这个字,是为了与后面的气,起到一个区别作用,它的三面就是原精、原气、原神,体与三面的关系是,一而三,三而一,一是言体,三是言其相、言其用。以道教的学者的观点来看,人的生命在父精母血相合之时,是需要有“别物”来相合才可,也就是说未有此身之前已经先有此物,也就是所谓的“先天”之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元炁就是指的他,这个先天之有才是生命真正的主宰。有了这个先天之有的主持,借助父母的精血,而后才能“无形生形,无质生质,父精未施,母精未包,杳渺有物,混而为一,精血相合,包此一点之真,这一点之真言的是体,其具体所化可以有三,即原精、原气、原神,其中纯一不杂,如珠如露滋润百骸为精,如烟如雾贯穿百脉,融通血脉为气,至灵至圣主宰万物虚灵活动为神。”为了区别而不相混我们把这一先天之真叫作原炁。

所谓不足,主要是之精气神,我们所谓没“精神”大概就是省略了中间的气,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不过我们如果考察医学中有关精气神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黄帝内经》的论述中比较偏重于精气,而对神似乎不够详尽,中医中对神的认识一直也是一种语焉不详的状态。‍

道教对生命的看法,有所谓的性命之分,中国文化中,道家讲究两个东西——“性”与“命”,性就是精神的生命,命就是肉体的生命。具体而言神与精气即人体的性命,医学领域可以把握的就是人体,也就是命,因此医学领域关注的往往是精气,因此《黄帝内经》中更多的是研究精气,而道教讲究的是性命双修,对心理方面的东西也同样重视,因此对于神则比医学更为认识深刻。

所以临床中我们一般别撇开神而不谈。所以我们在临床中,所谓的不足就是五脏之精气,当然从传统哲学来说,精气为一,内涵基本一致,但二者来源不同,精本意与水有关,所以精气被引入人体后,精气大致可分阴阳,阴精、阳气,广义的血也是精,所以分阴血、阳气。

第一层,不足、郁逆之治

不足之证,不离精气,不足之后,必有郁逆。所以第一步调郁逆为先,郁逆调整从阴旦、阳旦,阴阳失和偏阴虚阴旦类、阴阳失和偏阳虚阳旦类,阴旦、阳旦和方亦不少见。

第二步从脾胃加强处方,脾胃为气机枢纽,升降脾胃可调郁逆,同时脾胃为气血后天之本,所以健运脾胃亦是不足之治。

第三步,从肾水加强处方,精气不足,尤其是精血的不足,当然根在肾原,肝体阴用阳,乙癸同源,所以所谓肝血不足,根亦是肾水不足。‍‍‍‍‍‍‍

调肝:百灵调肝汤(韩百灵方)

组成:

当归15g,白芍20g,青皮10g,王不留行15g,通草15g,皂角刺5g,枳实15g,瓜萎15g,川楝子15g,怀牛膝15g,甘草5g。

方中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经云:“补中有动,动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正痛,主人肝经,既可养肝血以补阴之不足,又可柔肝止痛以泻肝之余;川楝子归肝经,行气止痛;枳实破气除热;王不留行性行而不止,走而不守,以活血通经,行血脉;通草清热通气,通利血脉;皂角刺通气开闭,除乳胀;牛膝补肝肾,活血通经,引血下行。其中当归、白芍、牛膝三药合用,养血活血以和血,通络调经;川楝子、枳实疏肝理气;王不留行、通草、皂角刺三药下达血海,走而不守通郁散结,效果颇佳。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理血调经之效。

上方并非一成不变,在临床中常随症随病加减,如有盆腔积液或输卵管积水者,加蜈蚣、二丑以通经络,而除积水;腹痛灼热者加土茯苓、鱼腥草、延胡索以清热解毒,行气止痛;腹胀痛者加乌药;不通,腹部刺痛或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以行气活血消瓶;患有盆腔结核者,加夏枯草、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以上药物具有抗结核作用。

纵观百灵调肝汤全方,调畅周身之气机,疏通脏腑经络,血液运行流利,冲任气血条达,胎孕可成。古云,“求子之心愈切,而得之愈难……乃不期然而然之事。”调节情志,放松心情,并施以药物调理,得子并非难事。

调补肝肾:百灵育阴汤

组成:

熟地20g,白芍20g,山茱萸20g,山药20g,川断20g,桑寄生20g,阿胶15g,杜仲20g,怀牛膝20g,海螵蛸20g,龟板15g,牡蛎20g,生甘草5g。

方中熟地、山茱英、山药滋补肝肾,填精益髓。其中熟地人肝能补血,人肾能滋阴,且质润多液,补而不燥,为补血滋阴之要药,《珍珠囊》言:“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山药既能健脾以补先天,又能益肾而助后天。《药性论》中言山药“止月水不定,补肾气……添精髓”。续断、桑寄生、杜仲、怀牛膝补益肝肾,强筋骨。龟板、牡蛎、海螵蛸为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血。《本草备要》载:龟板“补心益肾,滋阴资智,治阴血不足-。”阿胶源于血肉,化于精血而养血补血。白芍养血敛阴,主女人一切病。生甘草补虚,并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滋补肝肾、养血育阴之效。

该方系妇科名家韩百灵所制,以滋补肝肾、养血育阴为其大法,自创育阴汤一方,用于治疗因肾阴虚而致的诸多妇科疾病。偏于气虚者加人参、黄芪;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巴戟天、菟丝子、肉苁蓉;阴虚甚证见五心烦热,口渴,便干者,加地骨皮、石斛、沙参。

具体方略参见:河图医学五脏用药体系“两层四步”处方方略

第二层,去其标实。

标实可因自身气化失常进一步产生病理产物而来,也可从外而来,如分寒湿热之邪。‍‍

月经病的标实之证,多以瘀血、痰浊、寒、湿、热多见,随证治之。

按照活血化瘀药的功能,临床可分为六类:

养血活血药:丹参、赤芍、当归、鸡血藤、白芍等,用于血瘀而兼有血虚的病证。

活血祛瘀药:川芎、红花、益母草、蒲黄、丹皮、紫草、琥珀、牛膝、泽兰、王不留行等,用于正未大虚、病非大实之瘀血阻滞、血行不畅之证。

化瘀止痛药:乳香、没药、延胡索、血竭、郁金、五灵脂、红藤、败酱草、虎杖等,多用于血瘀涩滞不通而引起的痛证。

破血散结药:三棱、莪术、桃仁、水蛭、穿山甲、刘寄奴、䗪虫、虻虫、瓦楞子等,活血逐瘀作用较强,用于气血郁结所致的经闭腹痛及症瘕积聚等实证。

行气活血药:川芎、姜黄、三棱、莪术、降香、延胡索、郁金、蒲黄、五灵脂等,用于血瘀而兼有气滞的病证。

止血化瘀药:三七、蒲黄、藕节、茜草、大蓟、五灵脂、郁金、血余炭等,用于出血挟有血块的瘀血出血证。

寒凝 血遇寒则凝,凝则血脉瘀阻。因于寒者,可有寒邪人血与阳虚生寒之别,故须辨其虚实。感受寒邪者常配伍温经散寒药肉桂、吴萸、干姜、细辛、小茴香、附子等,以达到血流温运通畅的目的,如温经汤。阳虚致寒者,应配伍补阳药,如鹿茸、熟附子、仙茅、仙灵脾、淫羊藿、锁阳、巴戟天、肉苁蓉、杜仲等,以壮阳祛瘀。

热郁 热邪人血,煎熬血液,血受薰灼则易凝结瘀塞,以致“水枯舟停”。《圣济总录·伤寒统论》云:“毒热内瘀,变为瘀血”。然而因于热者,亦有邪热入血与阴虚生热之差。实热者须凉血散瘀药(丹皮、赤芍、郁金、大黄、茜草等)与清热解毒药同用,如大黄牡丹皮汤,若阴虚生内热者,又当配伍养阴生津药,以达到增水行舟的目的。

临床瘀血证多有兼夹,妇科尤其如此,因此仅执活血以行瘀一法,难得治瘀之真谛,故还需辨别兼证,综合用药,方可收效。

血水互结 血水互为影响,临床常见“水病累血”(如水聚血滞)、“血病兼水”(如瘀血水肿)。遇此,则每于活血化瘀药中佐以泽泻、茯苓、车前子、甘遂等逐水消瘀。活血药则优选益母草、泽兰等。

痰瘀同病 痰瘀同源,相生互结,痰饮必致瘀血,瘀血多挟痰浊。又依据“久病多瘀、怪病多痰”的原理。


具体出诊信息及学术交流,请联系:

青囊学社学术顾问简介

孙广仁: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山东省名中医,从医、执教45年,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著名中医临床家张珍玉先生,得其真传。

- 主要从事中医学藏象理论及思维方法的研究,现致力于发掘复原《内经》“河图五行模式”,并形成了理法圆融且验之于临床的“河图五行理法方药体系”。

- 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 教育部“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三版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国家卫生部“十一五”规划研究生教材《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主编。

- 主编教材和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 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顾问、山东省名医联盟理事、山东省大健康资深专家指导服务团团员。- 山东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委员。

简介

刘瀚阳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 ,师从于孙广仁教授,并与导师孙广仁教授一起探索完善了“河图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余年,现于莱西市中医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在运用河图医学理论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河图医学“两层四步”处方法,验之于临床,颇有心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河图医学运用经验。擅用传统经方结合针灸等传统手法,从中土脾胃入手,调整人体藏气阴阳、治疗疾病。

作为传统中医的传承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医药,也为了让中医更好的服务大众,平时积极的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平台,向群众科普中医知识。

河图医学相关文章
“河图医学”流派应诊信息
河图医学的创建与构架
河图医学理论体系的发现
河图医学五脏用药体系“两层四步”处方方略
关于举办省级中医药继教项目“河图医学五脏用药体系”学习班的通知

大小阴阳旦汤调整阴阳之祖方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失眠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治疗咳嗽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论治“高血压”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慢性心力衰竭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调治心律失常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调治冠心病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病毒性心肌炎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风湿痹症

运用河图医学辨治湿疹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调治抑郁焦虑状态的方略(附视频)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中风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肾病综合征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脂肪肝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肝硬化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糖尿病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慢性盆腔炎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月经病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运用河图医学理论辨治更年期综合征


河图洛书与针灸取穴法(开四关、脾胃升降、灵龟八法、飞腾八法)
河图与针灸“开四关”
简单谈一下“开四关”
河图与脾胃原合配穴
河图医学丨水火针法与心律失常
河图医学丨高血压的针灸治疗

象思维丨用药法象
中药性能丨四气五味、特殊药性、用药法象
根在河洛丨介绍一下河图洛书
根在河洛丨河图与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根在河洛丨督任手足经脉与洛书先后天八卦图相应
根在河洛丨古天文体系
根在河洛丨太极河图、太极圆图
根在河洛丨太极图
根在河洛丨阴阳,内外阴阳、上下阴阳
根在河洛丨五行,河图五行、生克五行
根在河洛丨五运六气
根在河洛丨内景图
根在河洛丨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
根在河洛丨无极图
根在河洛丨天干、地支
根在河洛丨子午流注
中华文明的源头——“河图”、“洛书”的传说与来源之谜
关于“河图”、“洛书”的一些浅显看法
“河图”“洛书”与古天文观测
河图与方位四时时空观
河洛与象数易学
《内经》河图五行模式及几个相关问题的解析
河洛文化与中医学
河图五行”模式源流
《内经》中那些无法用五行生克解释的问题
《黄帝内经》中的“河图”五行与生克五行
“河图”“洛书”与传统天学
“四象”起源及其相关内容介绍
河图五行与藏气升降
河图五行与脾胃学说
“河图五行”是读通东垣脾胃学说的关键所在
黄氏医学特色与“河图医学”的关系
读懂黄元御的关键要害在“河图五行”
河图五行模式及其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
从河图五行模式角度,认识“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从河图五行模式角度认识“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从《素问·刺禁论》看中医藏象理论从“实体五脏”到“功能五脏”的发展
河图五行模式与中医“水火”理论
河图与中医丨内外分阴阳与上下分阴阳
河图医学丨气学说、精气神
河图医学丨“河图”五行与“生克”五行
河图五行“外四行”并非简单的“圆运动”
河图医学丨脾为至阴与“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河图医学丨“脾为孤脏”释疑
河图医学丨何为“命门”、“相火”?何为“水火”理论?
河图医学丨脾胃相合为“一脏”,居中为太极


青囊学社
河图医学,根在河洛。深入经藏,追本逐源,厘清五行源流,重整河图医学。耐得凄凉,甘于寂寞,在默默无闻中,散播无形的种子。耕耘不问收获,成功不必在我。必须要有香象渡河,截流而过的精神,不辞辛苦地做去。
 最新文章